日本首相出马推销大米
从2002年开始,中国对日本大米关上了大门。中国采用了新的检疫制度,按照新的检疫标准,发现进口的日本大米中有日本特有的害虫。
此后,日本一直希望中国恢复进口,因为后者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消费国。去年4月,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特意向温家宝总理推销日本大米。去年4月11日,在温总理访日期间,日本前任农林水产大臣松冈利胜与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李长江就恢复日本大米对华出口正式签署协议。
随后,中国的中粮集团与日本全国农业协同合作社联合会签订了首单大米进口合同。这批大米共24吨,总金额为11万美元。一位经销商表示,为了这次日本大米能够顺利登陆中国,多家公司参与了运作:日本全国农业协同合作社联合会负责出口、中粮集团负责进口、伊藤忠集团有限公司负责销售,另有两家公司分别负责宣传和营销。
由于这是2002年中国对日本大米关闭大门后的首次开放,带有“破冰”意义的大米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不仅日本前农林水产大臣赤城德彦亲自率团来北京坐镇推销大米,日本方面还在北京两个商场举行了极为隆重的大米开卖仪式,促销手册和纪念品制作得十分精美。日本驻华大使馆、日资公司驻华机构等还被发动起来配合销售。
日本如此重视大米出口,意味深长。日本稻谷每年的产量在850万吨,而出口的大米数量并不多,每年只有1000吨左右,每年剩余的大米多达几十万吨。由于居民食品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吃西餐,加之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日本国内的大米消费量大大减少,日本大米目前供大于求。泽濑正明告诉记者这样一组数据:1995年,日本每人每年需要消耗120公斤大米;如今,日本每人每年的大米消费量只有61公斤,而中国人每人每年的大米消费量在90~120公斤之间。
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内,24吨出口到中国的大米销售一空,给日本政府注射了一支强心剂。如果日本大米能够源源不断地出口到13亿人口的中国市场,那么不仅给日本大米提供了一条新渠道,同时也给日本政府增加了一条安抚农村经济的新举措。日本政府期望,通过不断开拓海外大米市场,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事实上,在价格方面,日本大米极为缺乏竞争力。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编辑室主任陈鸿斌分析称:“日本地少人多,其地表以山地为主,适合耕作的土地面积非常有限,且零散分布,面积都极为狭小,很难适合大型农业机械耕作。由于狭小分散,日本的农业就根本无法体现出规模效益。再加上日本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很多是老头老太(65岁以上占32%),既没有体力,又缺乏新知识,所以其生产成本自然是居高不下,以至于日本的大米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是国际市场的10倍以上。”
大米事关选举票仓
不过,日本自民党推行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的政策。在陈鸿斌看来,“多年来自民党之所以能稳如泰山地执掌政权,正与它得到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有密切关系。为了确保这一票仓,自民党的农业政策也极为简单:坚决反对开放大米等农产品的市场。”
越光米在日本家喻户晓,被称作“白雪米”,其味道非常好,价格也相对昂贵。据了解,新潟的土质不同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弱碱性,它呈弱酸性;同时新潟位于日本最长的河流信浓川的入海口,信浓川高清度的深雪融水滋养了越光米;新潟县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使大米颗粒饱满。
对进口农产品,日本政府以提高关税或加征国内批发价的方式来保持国内农产品售价的平稳。以大米为例:进口大米总量被控制在只占日本市场的5%左右,而且多数用于饲养业和食品加工业,但进口关税却高达490%。政府以竞标方式把进口额度批给出价最高的进口商,既控制总量,又提高价格。进口米投放市场时,政府有时还要加征国内批发价。这样一来,导致进口大米的价格优势丧失殆尽,本国大米就能长期占据日本人的餐桌。
然而,记者了解到,中国每年向日本出口大米规模达7万吨。这些大米大多数用于吉野家、企业食堂等大众快餐店。
日本农产品注重品牌效应,这也使其在日本人心目中地位不可动摇。
日本农产品相关企业非常重视宣传,以创造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在日本的农产品广告中,经常可以看到“用心培育”的字样,它详细地介绍产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本国媒体也竭力赞扬本国农产品的美味、营养价值与安全性。
有分析指出,相比较而言,我国农产品在经营中长期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想,加之农业集约化程度低,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户品牌意识还相当淡薄。这影响了国内农产品的销售,而且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另外,日本的农业生产不片面追求高产,而是不惜成本地提高产品的营养成分,改善口感。这样的话,即使本国农产品价格偏高,只要质量好,就不必担心销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