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国家预防腐败局:网友举报已转交有关部门 官员揭密反腐巡视制 -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资超8万亿 07年国有企业利润1.62万亿元 -国资委:效益下降央企负责人将降薪 重点监控效益异常央企 全文 -发改委:产煤省不得限制煤炭出省 线路冰冻致湖北3座供电塔倒塌 -10省区雪灾致8人死亡 湖南怀化硫酸污染地下水 据称数千人中毒 -2007年GDP增速可能创13年新高 -中国临时价格干预成全球治理通胀重要部分 上月CPI延至2月发布 -0607学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奖者(名单) 9成贫困生月消费200-500元 -周三市场出现报复性反弹个股普涨 A股回落国内富豪身家大缩水 -美联储紧急降息75个基点 压缩中国加息空间 全球金融危机来临?
谢伏瞻:多因素引起物价上涨 需采取多方面措施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01 月 24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2007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的情况 中国网 杨楠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2007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的情况 中国网 杨楠

2008年1月24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介绍2007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国网进行了现场直播

2007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物价的快速上涨,但全年上涨4.8%,远高于3%的控制目标。对此,谢伏瞻表示:物价问题确实当前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宏观调控的一个重点。物价的上涨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总量上来讲,流动性压力比较大。广义货币超过了40万亿,充裕的货币供给是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影响因素之一。影响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也非常多,既有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的影响,也有我们自身的结构性矛盾的影响。

谢伏瞻说,从结构上讲,影响这一轮CPI上涨的诱因是在年中猪肉价格的上涨。从6月份开始,肉价所带动的CPI上涨就超过了4%,肉价的上涨又是因为2006年肉价过低,导致了生猪的存栏下降,特别是存栏母猪的下降。另外是蓝耳病,异病的影响使得价格增加。还有粮食价格上涨,饲料成本上升,还有散户养猪的少了,吃肉的多了,这都引起了肉价上涨,带动了整个CPI的上涨。影响物价上涨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国际性的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市场的输入性影响,首先是石油价格的上涨。石油价格从2003年的25美元一桶左右的价格到2007年最高峰值超过了100美元一桶。我们进口石油比较多,这对于国内的油价上涨、国内物价的上涨是有推动作用的。

谢伏瞻指出,第二个方面,食用植物油价格上涨,2007年国际市场价格几乎上涨了一倍,国内价格涨幅低于世界上涨幅度。石油价格和食用植物油的价格都是刚性很强的产品,所以也是推动CPI上涨非常重要的结构性因素。在这里我还想说一下,这一轮物价上涨的国际背景是和以往有很大不同的。在这一轮物价上涨中,印度去年CPI上涨是5.2%,俄罗斯上涨9.4%,包括美国,预计也达到了2.8%。像欧元区,CPI也上涨2%以上。所以总体上来讲,这一轮的通货膨胀还是有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影响的原因是我刚才讲的,一个是原油、一个是粮食,这两种基础商品的上涨是主要的原因。

“所以,概括起来讲,这一轮的物价上涨既有总量原因,也有结构性的原因;既有国内的因素,也有国际性的因素和影响;既有需求拉动的因素,也有成本推动的影响,还加上市场的预期,还有财富效应等等,是一种综合影响的结果。所以,要控制物价的上涨,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这些措施要收到成效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谢伏瞻说。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相关文章:
物价上涨去哪个国家留学最花钱?美英澳入前三甲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涨工资增"二金"抵消物价上涨
专家热议:物价上涨缘何而起 与通货膨胀啥关系
专家:怎样有效抑制当前物价上涨?
专家纵论当前经济三大热点 建议物价上涨和通胀区分开
社科院专家刘煜辉:应采取五大措施抑制物价上涨
广东发布薪酬福利报告 专家:物价上涨工资应增加
物价上涨 北京23万低收入者首获临时补贴 河南补贴低保户8000万
图片新闻:
大范围降雪致多省受灾严重 国家再拨17.5亿补助金
建设部限656城市公布今后4年住房规划缓解心理预期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2008年公务员考试资讯大全/ 考研资讯大全
· 企业所得税内外合一
· 08年经济金融行业形势分析预测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外商投资报告/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 07年上半年各省市GDP
· 中国环境统计数据大全(中英文版)
·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2007蓝皮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