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持续维持在高位的外贸顺差出现下降。海关总署发布的统计信息显示,当月贸易顺差68.7亿美元,比上月大幅减少168.9亿美元,自2006年3月份以来首次回落到百亿美元以下。一季度,累计贸易顺差464.4亿美元,也低于去年的三、四季度的规模。
外贸顺差下降,是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等一系列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首先,在出口退税政策方面,自2006年9月15日起,我国大幅度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其中142个税号的钢材出口退税率由11%降至8%;陶瓷、水泥、玻璃、部分有色金属材料、纺织品、家具、塑料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也有不同程度下降。政策的调整,遏制了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品的出口,对减少贸易顺差起到了积极作用。比如,3月份,未锻轧铝出口同比大幅下降40%。其次,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达5%以上,削弱了出口企业的价格竞争优势。第三,木材等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对相关企业出口产生抑制作用。
尽管3月份外贸顺差有所收敛,但实现进出口贸易平衡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根本上讲,中国贸易顺差持续较大,既有国内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因素,也有全球产业结构转移导致的贸易问题。这些情况不发生根本性改变,中国贸易顺差还会在一段时间延续。
其一,贸易顺差是全球产业转移的结果。目前,我国已成为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国,以来料加工再出口为主的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已占据我国外贸的“半壁江山”。而加工贸易是一种增值的贸易形式,必然产生贸易顺差。海关统计显示,3月份,一般贸易逆差29.5亿美元,而来料加工贸易顺差高达179.3亿美元,是当月贸易顺差的2.6倍。其二,外贸顺差与利用外资额的快速增长密切相关。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已经连续3年保持在600亿美元以上的水平;今年一季度,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58.93亿美元,增长11.56%。目前,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90个,全球500强已有480多家在华投资。由于国内市场有限,外资企业存在巨大的出口需求。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六成左右。
当然,实现贸易平衡,不能简单地依靠减少出口,关键是要继续扩大国内需求,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优化出口结构,积极扩大进口。目前,商务部已经取消了1600多种产品的进口许可,还将出台扩大先进技术设备进口的政策措施,鼓励机电产品进口。这些措施有助于中国企业扩大采购国际新产品、新技术,对减少贸易顺差将产生一定影响。(杜海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