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重点区域发展将依据各类地区现有发展基础、增长潜力和约束条件等因素,分五类进行。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王金祥24日在此间召开的“2007西部农村城镇化论坛”上说,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重点城市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得到了加强。但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尤其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到2006年底仍有1175万人,占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54.7%,西部大开发仍然任重道远。
王金祥说,为了加快西部城镇化进程,促进西部重点区域发展,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将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着手启动西部地区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初步考虑把西部重点区域发展按以下五类分别推进:
一是推进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积极培育和加快形成成渝、陕西关中――甘肃天水、环北部湾(广西)等重点经济区,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使其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二是鼓励城市圈聚集发展。充分发挥贵阳、昆明等省会城市及地区中心城市工业化水平较高、人口密度大、知识资源丰富、地理区位条件优越、交通相对便利、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等综合优势,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发挥聚集效益和带动作用。
三是引导资源富集区集约发展。对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等资源富集区,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约开发、综合利用原则,根据资源赋存条件、国内外市场需求、大规模开发利用条件等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方向,推进优势资源富集区有序开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四是推动重点边境口岸城镇跨越发展。依托重点边境口岸,改造一批以集散能源、原材料、特色农产品、粮食、棉花等资源性产品为主的商品市场和物流园区,促进优势产品出口。
五是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对青海三江源、云南怒江、甘肃甘南、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少数民族、贫困人口集中区域,国家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财政性投资力度,着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特困问题,并大力推进这些地区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记者 刘文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