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证监会:券商须让投资者理解"买者自负"原则 加强投资者教育 -北京:企业拖欠工资最高罚款3倍 出口企业调查:与人民币升值赛跑 -民政部加紧慈善立法 将改变管理缺位现状 将简化捐赠免税手续 -第四次生育高峰到来 粤年产一个百万人口县 06年200万夫妻离婚 -沪深总市值首破18万亿 股市收盘下跌 B股持续重挫拖累A股 - 京流动人员档案新规:不入社保不能存档 沪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四大钢厂联手开发海外矿产资源 中钢协驳斥"中国钢铁威胁论" -新企业破产法将推出 政策性破产明年终结 鼓励银行向小企业贷款 -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闭幕 -中国明确义务教育政府负全责 经费须报人大批准 部分高校拟改名
吉林省200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3 月 0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吉林省200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在吉林省委、吉林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吉林省各条战线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实施工业提速增效、投资拉动、城市棚户区改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等项重点工作,深入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努力破解老工业基地长期积累的难题,全省经济保持较好较快增长,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49.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6.00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1886.59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1676.64亿元,增长16.3%。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达到15625元,比上年增长14.7%。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7.3:43.6:39.1调整为2006年的16.1:44.4:39.5。2006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第二产业贡献率为49.9%;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2.5%。

财政收支实现较快增长,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全年完成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507.8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45亿元,增长18.3%。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7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科学和科技三项费用支出8.9亿元,增长21.7%;农业支出27.7亿元,增长29.5%;教育支出91.3亿元,增长23.1%;医疗卫生支出26.9亿元,增长30.0%;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29.3亿元,增长26.4%。

价格总体水平有所回落。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4%,涨幅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1.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3.8%,涨幅分别比上年回落2.6个和3.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2.2%,涨幅高于上年0.2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取得新进展。年末全省全社会从业人员1250.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9%。全年创造城镇就业岗位57.56万个。城镇新增就业45.19万人,在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5.16万人。年末全省尚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6.3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16%。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依然较为粗放,生产要素使用效率较低;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协调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就业再就业压力尚待进一步缓解。

农业

全省农业取得良好发展。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2006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6488.3万亩,比上年增长0.7%;总产量2720万吨,比上年增长5.4%,在连续三年获得大丰收的基础上,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玉米增产6.3%,单产增长9.0%;水稻增产4.2%,单产增长2.7%。优质专用玉米和优质水稻播种面积分别达到1877万亩和934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19.0%和17.6%,分别占玉米和水稻播种面积的44.6%和93.8%。油料作物产量比上年增长7.2%。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牛出栏总量达370万头,比上年增长5.7%;生猪出栏2000万头,增长2.6%;家禽出栏47420万只,下降1.2%;羊出栏340万只,增长1.5%。肉类总产量315万吨,比上年增长1.6%;禽蛋产量101万吨,增长1.0%;牛奶产量34.5万吨,增长17.3%。

农产品加工业、园艺特产业、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速。到2006年底,全省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2845个,同比增长9.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亿元,固定资产总值达700亿元,同比增长34%,粮食加工量达1300万吨,同比增长18.2%,畜禽屠宰加工量达2.4亿头(只),同比增长14.3%。全省实现园艺特产业产值28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442个,有机食品175个,无公害农产品1149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792个,环境监测面积达到2800万亩。全省“三品”(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当年产量2120万吨,实现产值280亿元,带动农民增收25亿元,带动农户150万户,带动从事“三品”生产的农户户均增收1370元。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截至2006年末,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4120个,加入农户57.8万户,带动农户115.7万户,分别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5.2%和30.4%,2006年合作销售农产品495.5万吨,合作购买农用资料14.7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资产达到13.9亿元。无论是组织数量、带户功能,还是服务能力、资产规模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达到了新的阶段性水平。

加大农业基础建设力度,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57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9%。

工业和建筑业

大力开展工业“提速增效年”活动,全省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好发展水平。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95.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5%。

全省全年共生产汽车63.25万辆,比上年增长21.1%。其中生产轿车40.70万辆,增长33.6%。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81.9%,比上年提升22.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200.98亿元,比上年增长46.9%。

支柱和优势行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加工,医药制造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共完成增加值949.45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8.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55.45亿元,比重达到77.3%。

民营工业快速发展。截至2006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已有民营企业1941户,比上年末增加213户,实现工业增加值348.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3.1%,增幅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14.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47.71亿元,比上年增长39.2%。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四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2.46亿元,比上年增长59.0%;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85.02亿元,比上年增长41.1%;建筑施工面积3719.2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53.29万平方米,其中实行投标承包面积3378.03万平方米,占全部施工面积的90.8%;竣工面积1746.3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64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

继续大力实施投资拉动战略,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实现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04.30亿元,比上年增长55.6%,增幅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完成城镇投资2366.05亿元,增长49.6%。

全省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10.47亿元,比上年增长58.6%,增幅比上年提升38.1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956.84万平方米,增长24.9%,其中销售住宅891.57万平方米,增长30.9%。商品房空置面积433.14万平方米,与上年大体持平。商品房销售额194.08亿元,增长34.4%。

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54.84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16.2%。

重点项目建设投资带动作用明显。全省投资亿元以上的施工项目有845个,比上年增加242个,完成投资额1071.43亿元,增长24.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的比重达到38.2%,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20.8%。

民间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民间投资1697.38亿元,比上年增加767.81亿元,增长82.6%,高于全省城镇以上投资增幅27个百分点,其中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投资增长1.3倍。

国内贸易

在通信、汽车、住房、旅游等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和假日经济效应的带动下,全省消费品市场十分繁荣活跃,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75.84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中,通讯器材类增长51.8%;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48.8%;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67.3%;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38.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8.5%。

对外经济

进出口贸易实现较快发展。据海关统计,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79.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实现出口总值29.97亿美元,增长21.5%;实现进口总值49.17亿美元,增长21.1%。在出口总值中,机电产品出口5.72亿美元,增长20.2%,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19.1%。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取得显著成果。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6.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7.61亿美元,增长15.0%。全年实际引进外省资金475.48亿元,比上年增长95.7%。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38.41亿元,比上年增长8.6%。截至2006年末,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44万公里,比上年末新增2163公里。全省高速公路仍保持在542公里。等级公路达到6.86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3243公里。全省农村公路达到7.24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为85.8%。

2006年全省交通运输完成货物运输量35072万吨,比上年增长3.4%,其中铁路运输完成货物发运量6107万吨,下降5.7%;公路运输完成货物发运量28965万吨,增长5.6%。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610.8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其中铁路运输完成货物周转量504.64亿吨公里,下降0.3%;公路运输完成货物周转量106.25亿吨公里,增长7.6%。全省交通运输完成旅客运输量29049.94万人,比上年增长4.8%。其中铁路运输完成旅客运输量4590万人,下降0.6%;公路运输完成旅客运输量24198万人,增长5.8%;水路运输完成旅客运输量115万人,增长1.8%;民航运输完成旅客运输量146.94万人,增长19.1%。全年完成旅客周转量280.6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5%。其中,铁路运输完成旅客周转量162.62亿人公里,增长7.1%,公路运输完成旅客周转量100.24亿人公里,增长8.0%;水路运输完成旅客周转量0.09亿人公里,增长1.6%;民航运输完成旅客周转量17.68亿人公里,下降17%。

2006年末,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218.42万辆,比上年末增长3.8%,其中载客汽车达到53.42万辆,增长14.7%,轿车30.80万辆,增长16.2%。载货汽车达到17.62万辆,下降1.6%。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183.29万辆,增长5.2%。

全省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38.29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5.59亿元,增长17.6%;电信业务总量322.70亿元,增长29.9%。全省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37.8万户,比上年增长24.5%,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41部/百人。

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44.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2%。其中,接待国外入境旅游者36.83万人次,增长20.1%;接待港、澳、台地区入境旅游者8.05万人次,增长21.2%。全省旅游外汇收入1.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7%。全省接待国内旅游者3192.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0%。国内旅游收入264.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4%。

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全年实现金融保险业增加值9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071.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0%;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921.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末增长15.4%。

全年证券市场股票、基金交易总量2440亿元,比上年增长1.8倍。

截至2006年末,全省有各类保险公司14家,比上年末增加1家;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35家、兼业代理机构1774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9.3亿元,增长32.4%;人身险保费收入71.3亿元,增长16.6%。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21.3亿元,比上年增长53.1%。其中财产险赔款9.0亿元,增长19.7%;人身险赔款与给付12.2亿元,增长92.9%。

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1.4万人,在学研究生4.1万人,毕业生8946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3.3万人,在校生43.5万人,毕业生10.2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6.0万人,在校生16.5万人,毕业生2.8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0.6万人,在校生22.9万人,毕业生6.0万人。普通高中招生17.6万人,在校生51.3万人,毕业生14.6万人。初中招生31.8万人,在校生100.6万人,毕业生38.8万人。小学招生23.6万人,在校生155.6万人,毕业生31.2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2.5万人。特殊教育招生428人,在校生4881人,毕业生611人。

注: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数据中不含技工教育数据。

年末全省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及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41人。全年经省主管部门登记的科技成果有493项。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196项,同比增长8.2%;技术合同成交额15.4亿元,增长25.7%。全年共受理国内外专利申请4578件,授权专利2319件,分别增长11.6%和14.6%。

年末有为社会出具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621个(县级以上),其中经授权的省级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有28个;另外,全省共有县以上法定计量检定机构64个,授权计量检定机构43个,其中省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1个,授权计量检定机构20个。

全年面向公众发布各类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137次,其中暴雨蓝色预警信号11次,冰雹或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7次,雪灾黄色预警信号3次、橙色1次,严寒蓝色预警信号1次,高温蓝色预警信号15次,寒潮蓝色预警信号8次、黄色2次,大风蓝色预警信号15次,火险黄色预警信号44次、橙色19次。全年共开展飞机增雨作业26架次,累计飞行65.8小时;发射增雨火箭168枚、炮弹80发,增加降水约9.2亿立方米。发射防雹炮弹2.4万发,火箭330枚,总计作业1032次,挽回经济损失约1.3亿元人民币。全省共有10个地震台站,1个火山观测站,16口观测井。

省测绘资料档案馆全年为社会各界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形图6267张,大地成果3691点,航空摄影航片12003片,各种分辨率的航空航天影像资料360600平方公里,数字化地形图数据206195MB,各种版本地图集(册)351册,各种幅面挂图9037张。全省查处地图市场违法案件17件。

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1个,艺术、文化馆81个,公共图书馆63个,博物馆(院)18个。广播电台10座,电视台10座,县级广播电视台41座。全省有线电视用户269.5万户。全省共有报纸78种,总印数8.7亿份;共有期刊236种,总印数0.9亿册;出版图书5336种,总印数1.3亿册。

年末全省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64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94个,覆盖城镇人口近914.2万人。通过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向患者让利2.5亿元。全年在24个试点县(市)840.2万农业人口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为624.4万人,参合率达74.3%;共筹措资金28130.8万元;已有244.2万参合农民受益,支付补偿资金20148.6万元,占筹资总额的71.6%。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1.6%,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48.8%。全省孕产妇死亡率为30.64/10万,比上年下降3.97/10万;婴儿死亡率为7.86‰。

全年我省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共获得4枚金牌,在第十五届亚运会上获得8枚金牌,在亚洲锦标赛上获得5枚金牌,在全国比赛中获得58枚金牌。1人1次破1项世界纪录,2人2次破2次亚洲纪录,4人5次破4项亚运会纪录,1人1次破1项全国纪录。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第十五届亚运会突出贡献单位”的表彰。年末全省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120名,晨练点3616个,全年新建市级健身中心3个、县级健身中心10个、县区级健身广场59个,101个城市社区和151个农村乡镇新建了室内外健身设施。年末共有体育场地17524个,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1.45平方米。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省总人口为272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万人。全年全省出生人口21万人,出生率为7.67‰;死亡人口14万人,死亡率为5.00‰;全年净增人口7万人,自然增长率为2.67‰。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比2000年末降低1.86、0.38和1.48个千分点。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75.07元,增长1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41.13元,增长11.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3.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1%。

年末全省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拥有床位5.1万张,收养各类人员4.4万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794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3.2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4.6亿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款0.93亿元。

年末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80.2万人,比上年增长5.3%。其中参保职工为341.4万人,离退休人员为138.9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76.3万人,比上年增长32.9%。其中城镇职工参保人数为228.3万人,退休人员为89.1万人,城镇居民为58.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4.4万人,比上年增长12.5%。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4.7万人,比上年增长27.8%。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7.7万人,比上年增长2.3倍。

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年末在全省重点流域地表水监测断面中,达到国家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以上的占44.4%,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在9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中,有6个达到城市空气二级标准,比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全年因大气煤烟型污染拆除烟囱133个。至年末全省拥有各级自然保护区33个,各级生态示范区23个。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2723人,比上年下降14.8%。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6人,比上年下降27.3%;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每10万人死亡人数为5.1人,比上年下降1.2%(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数为上年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煤矿产煤百万吨死亡人数为6.7人,比上年下降16.7%;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7.6人,比上年下降15.6%。

说明:1.本公报发表的数据为年度快报初步统计数。2.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3.本公报吉林省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来源: 吉林日报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 农业发展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