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证监会:券商须让投资者理解"买者自负"原则 加强投资者教育 -北京:企业拖欠工资最高罚款3倍 出口企业调查:与人民币升值赛跑 -民政部加紧慈善立法 将改变管理缺位现状 将简化捐赠免税手续 -第四次生育高峰到来 粤年产一个百万人口县 06年200万夫妻离婚 -沪深总市值首破18万亿 股市收盘下跌 B股持续重挫拖累A股 - 京流动人员档案新规:不入社保不能存档 沪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四大钢厂联手开发海外矿产资源 中钢协驳斥"中国钢铁威胁论" -新企业破产法将推出 政策性破产明年终结 鼓励银行向小企业贷款 -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闭幕 -中国明确义务教育政府负全责 经费须报人大批准 部分高校拟改名
农业部就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年)答问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1 月 3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编者按:《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正式发布,这是农业部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继发布《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之后,编制的又一个中长期战略规划。《规划》在对未来我国粮食供需格局变化趋势和粮食增产潜力分析的基础上,从目标、战略、重点、分区定位等方面对未来的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做了总体谋划,是指导各地科学安排粮食生产力布局,着力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和行动指南。为了使广大读者更全面了解《规划》,近日,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据了解,我国粮食生产在2004~2005年累计增产1000亿斤以上的基础上,今年还将继续获得丰收,可以说,在国家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下,粮食生产已得到了快速恢复。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什么还要编制《规划》?

答:正如你所说的,继2004~2005年连续丰收,今年也将是个丰收年,实现粮食生产连续3年丰收,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在宏观调控中更加注重加强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保护力度,实行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粮食生产得到了快速恢复。但也要看到,虽然目前粮食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产不足需的态势依然存在,国家粮食安全仍存在隐忧。一是人均耕地资源不足。最新资料显示,2005年耕地保有量人均仅1.4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农业用水每年缺口达300亿立方米。今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耕地和水资源的紧缺将使粮食供给在较长时间内面临着着资源相对不足的压力。二是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地区间差异较大,农户平均耕地仅7.3亩,只相当于美国的1/400,日本的1/10。在粮食生产比较效益相对较低,人均耕地规模极为狭小的条件下,既要实现我国粮食基本自给,又要解决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社会繁荣的多重目标,这是农业部门今后工作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三是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粮食进口量的细微变化就可能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近年来,国际粮食贸易基本趋于稳定,年均贸易量大体保持在4800亿斤,约为我国粮食年度总产量的50%左右。我国粮食进口国内需求量的1%,就相当于国际粮食贸易量的2%,我国粮食进口存在着明显的“大国效应”,我国在粮食安全战略上必须坚持基本立足国内保障供给的方针。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我部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在有关专家的建议下,组织编制了《规划》,目的就是要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指导,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问:《规划》都包括哪些内容?

答:《规划》共分五部分。在总体思路上,力求从战略高度提出我国中长期粮食发展的思路和框架,细化落实功能分区和对策措施。第一部分重点分析了近中期我国粮食供求格局的变化趋势、需求结构和粮食增产途径,提出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主攻方向。第二部分侧重从全局角度,本着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市场调控、确保供给与农民增收、明确重点与责任分工等方面的关系,提出了我国粮食中长期发展方向,具体目标和实施战略。第三部分是从细化落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布局的视角,在综合分析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布局的历史沿革和重心变化的基础上,对未来粮食发展提出了按不同区域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作用,来划分粮食发展功能区的设想,将全国粮食生产区域划分为优势主产区、潜力提升区、稳固发展区、战略储备区四个功能区,并分区提出了功能定位和主攻方向。第四部分主要按照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规划目标实现的要求,具体谋划了需要支持的政策领域。第五部分从资源保护、法律保障、制度建设、投入机制、宏观调控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问:粮食供求关系变化是大家都很关注的敏感问题,《规划》如何看待今后我国粮食供求格局的变化?

答:《规划》分析今后我国粮食供求格局变化将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国内粮食供需关系偏紧的态势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的产需自给率大体在97%左右。但从分品种看,玉米产需基本平衡,小麦、水稻供求偏紧,大豆存在较大缺口,薯类生产增长较快。从消费用途看,口粮消费有所下降,饲料用粮、工业用粮明显增加。从长远看,粮食生产受资源、气候、技术、市场制约和种粮比较效益影响,产量大幅度增长的难度很大。而随着人口增长,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粮食消费量继续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因而紧平衡将是中长期我国粮食供求的常态。二是供求结构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趋于增强。近20年来,品种间、区域性的粮食供求结构失衡已成为粮食供求矛盾的主要特征。在品种上往往反映在稻谷供求变化和价格波动方面;在区域上则主要反映在粮食主销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从消费结构看,尽管近些年口粮消费占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我国口粮消费比重较高的农民群体,人口基数庞大,农村口粮消费在较长时期内仍会占较大比重,对于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影响依然较大。三是粮食生产重心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南沿海省份播种面积大量减少,从粮食盈余或基本自给状态逐渐变为粮食大量调入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仍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之一,但其盈余量也在逐年减少;黄淮海地区保持着商品小麦的主体供给地位;东北地区已成为重要的粳稻、玉米等商品粮源供应地;西部地区随着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的实施,粮食生产能力降幅虽然不大,但退耕户的细粮消费量明显上升,小麦、水稻的需求量增加。总体而言,我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因此,要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今后粮食生产的发展必须重在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质量,在确保口粮供给的前提下,注重解决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并要适应粮食生产区域重心的变化,科学谋划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布局。

问:您提到了《规划》要科学谋划粮食生产力布局,对此,《规划》有何具体设想?

答:按照耕地与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现实生产能力、商品粮供给水平和未来可挖掘的潜力,《规划》将全国粮食生产区域划分为了四个功能区。一是优势主产区,主要覆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的水稻、小麦、玉米、大豆4大粮食作物9个优势区域,以及优势区域以外的大多数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场)。本区重点以发展现代粮食产业,提升产业档次和发展水平为主攻方向。二是潜力提升区,覆盖部分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场),以及大多数省级商品粮基地县(场)。本区重点以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产为主攻方向。三是稳固发展区,覆盖优势主产区和潜力提升区以外具备粮食生产能力的所有县(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郊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西部生态建设区等。本区域量大面广,其生产能力的增加不仅对本区域供给有较大影响,也是影响全国供需形势的重要因素。这个区域重点要严格保护现有耕地资源,保持农田水利设施的有效运转,加强优质粮食品种的推广,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及规范化生产水平。四是战略储备区,我国粮食生产后备资源主要集中北方地区,但由于缺水和生态脆弱,目前不宜规模开发。综合考虑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能,《规划》提出优先谋划新疆的伊犁河流域、额尔齐斯河流域和塔里木河流域。重点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积极筹划重大水利工程以及粮食生产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抗逆品种培育和旱作节水技术的研发与储备,为适时开发创造条件。同时,坚持抓好区内现有棉田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做好应急转产的基础工作。

在上述分区基础上,《规划》还分别分析了各区的现实条件,明确了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

问:就近中期而言,《规划》是如何考虑我国粮食发展战略的?

答:《规划》认为,虽然我国耕地和水资源人均不足,但从粮食生产能力的增长潜力和制约因素分析看,影响未来我国粮食发展的因素主要在于政策性因素。从现实情况看,为尽力降低耕地减少对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国家必须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数量稳定在合理水平,并采取积极的支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技推广,提高复种指数,确保粮食生产所必需的播种面积,并大力提高单产水平,以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和产量的稳定与增长。为此,《规划》提出的近中期粮食发展的战略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基本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给的方针,围绕保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宏观调控目标,采取行政、法律、市场等多种手段,调动中央各部门、地方、农民等各方面积极性,聚集科技、人力、资金等多种资源,以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核心,合理布局,主攻单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促进增效,构建长效机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为实现总体思路,《规划》还提出了实施“能力提升、科技突破、分区分级、替代引导、市场调节”五大战略,着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依靠科技突破水土资源瓶颈,按照分区目标管理的要求,科学划分功能区,明确中央与地方的分级管理责任,积极发展粮食替代产业,拓展食物来源,减轻水土资源压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行品种和总量调剂。

问: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和分区战略,近中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重点有哪些?

答:总体考虑有五个方面。一是在粮食基础产出能力建设上,重点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灌溉面积和稳产高产农田比重。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着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确保耕地的持续产出能力稳步提高,不断增强耕地持续利用和水资源高效转化水平。二是在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建设上,重点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粮食生产的科技储备。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三是在粮食生产支撑保障能力建设上,增强良种供给和生物灾害防控能力,提升粮食安全动态监测预警能力。四是在发展粮食生产机械化上,加快推进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完善发展粮食生产机械化的扶持政策,鼓励新型农机研发。五是在发展粮食替代产业方面,合理开发非耕地资源,加速发展节粮型养殖业。围绕这五个重点领域,我部将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支持,指导各地依靠科技,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问:《规划》发布后,农业部将如何确保《规划》目标的落实和实现?

答:《规划》的实施不仅要求农业部门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也有赖于其他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此,《规划》在第五部分阐述了今后确保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措施。《规划》发布后,农业部将立足本职工作,细化落实各项具体措施和工作责任。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和宣传手段,让社会了解《规划》的主要内容和需要支持的重点。在安排“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年度计划中,进一步对《规划》的各项目标、重点、措施等进行分解,指导各地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粮食生产发展。

“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开拓创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努力实现《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着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农业部)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相关文章:
农业部下发意见 提出2005年粮食生产的基本目标
中国粮食生产连续两年丰收 今年总产超9600亿斤
两年内增产1000亿斤 中国粮食生产出现重大转机
杜青林:努力巩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好形势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 农业发展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