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2006年全年的投资增长态势,可以用“跌宕起伏”四个字加以概括。年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开于26.6%,之后迅速走高,一季度即逼近30%整数关口,至上半年,投资增速破关而上达到峰值31.3%,引发管理层“过热”之担忧并招致了中央政府异常坚决的调控措施。在土地和信贷双闸门再次收紧并同步进行了严格的新开工项目清理整顿后,投资增速掉头向下呈现明显回落之势。至11月底,1—11月投资增速已降至26.6%,低于2005年同期1.2个百分点。有趣的是,这一速度恰好回到了年初1—2月的增长水平,好似坐了一趟“过山车”。展望2007年的投资走势,笔者认为,在世界经济整体减速的大背景下,加之前期的调控效果不断显现,中国的投资增长速度将在总体上继续回落。但由于明年即是奥运会紧锣密鼓准备之年,与承接奥运会这样盛大的服务工程相对应的商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此外,新农村建设、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的持续和深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的方兴未艾,都将继续带动投资较快增长。因此,只要宏观调控的力度把握得当,2007年中国投资增速不会出现一些人担忧的大幅滑坡现象,而将呈现出回归适度平稳增长的较理想状态。
支持投资稳定增长的因素较多
2006年上半年投资高增长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最惊人的增长不在制造业而在交通运输业。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首当其冲,增长88%;航空运输业投资紧随其后,增长77%;城市公交投资增长50%。值得注意的是,在接下来的宏观调控中,这些行业的投资由于其合理性得以保持了持续的高增长态势。1—11月,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高达105%,航空运输业投资增长52%,城市工交投资增长51%。另据源自铁道部的信息,“十一五”期间,铁路基建总投资将达1250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近4倍。由此可以判断,2007年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对总体投资增速起到向上的支撑作用。
服务业投资将是2007年投资增长的一个新亮点。2006年,诸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服务、商务租赁、居民服务等多个服务行业的投资增长速度,在经历了宏观调控措施后依然保持在30%以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外商投资的带动。据统计,2006年1—11月,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幅提高,达29%,而在一、二次产业中则分别为负增长15.8%和6.6%,致使2006年外商投资在第三产业的比重较2005年大幅上升了6.7个百分点,达到31.5%。这种外商投资大举进军第三产业的趋势在2006年还仅仅是刚开始,2007年,随着奥运脚步的临近,这种趋势必将进一步向纵深拓展,由此亦将带动国内投资更多地向第三产业倾斜。此外,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降耗和污染控制硬性指标,也将迫使各地积极发展能耗低、污染轻的第三产业。这些因素将促使2007年服务行业的投资保持高增长势头,甚至还有可能进一步加速。
此外,新农村建设在2007年将获得更多的财政和信贷支持,相关投资将快速增长;而中部崛起战略刚刚进入第二年,也将保持旺盛的投资增长势头;同时,东北振兴计划将继续推动东北地区投资快速增长;2006年刚刚启动的天津滨海新区建设,也将带动大量投资跟进。另一方面,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虽然在总规模上抑制投资增长,但与此同时,由于加快淘汰落后、产业结构升级,将带来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的大幅增长,而能耗和环保标准的提高,也会带动企业相关设备投资的增长。
带动投资走低的因素亦较多
首先,从资金来源上分析,有三重因素将导致投资减速。第一,行业准入门槛的提高和监管更趋严格化,将淘汰掉一部分投资。去年,国家发改委下发系列文件,相继提高了汽车、水泥、电解金属锰、铜冶炼等行业的投资准入门槛。例如,在《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规定的准入标准基础上,补充增加了“现有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异地建设分厂,除满足产业政策要求外,上一年汽车销售量必须达到批准产能的80%以上”等7条投资管理新规定;投资新建水泥生产线,必须拥有可供开采30年以上的资源作保证;投资电解金属锰行业,单条生产线规模须在万吨以上;新建、改建铜冶炼项目,规模须在年产10万吨以上,且原料自给率必须达到25%以上。今年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又宣布,将首次启动“区域限批”政策来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扩张,对被列入“区域限批”名单的企业和行政区域的所有建设项目实行停批、限批,并建议监察部门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二,股市的繁荣将在很大程度上分流一部分资金。近年来,企业利润连年大幅增长积累了充裕的社会剩余资金。由于投资渠道狭窄,这些资金成为2006年投资过快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这可以从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占比高达50%以上得以印证。而中国股市在2006年进行了历史性的股权分置改革后,开始真正步入长期繁荣轨道,其赚钱效应在2006年末和2007年初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无疑将吸引大批社会剩余资金入场,分流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压力。一项最新的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年末,A股市场的场内存量资金已超过6778.8亿元,比年初增加了4534亿元,增长两倍多。如果这部分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将拉动投资增长约5—6个百分点。
第三,世界经济减速将抑制一部分投资。目前,世界各主要权威国际机构一致对2007年的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增速放慢”的预测。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经济增长将由2006年的3.9%放缓至2007年的3.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全球经济增长将由2006年的5.1%微降至2007年的4.9%;摩根士丹利银行估计,2007年全球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将从2006年的5.9%大幅下降到4.3%。2006年,由于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强劲的外需有效地缓解了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并带动出口行业的投资大幅增长。而2007年,受世界经济减速特别是美国经济减速的影响,出口行业的前景将不会像2006年那样乐观,这将反过来加大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而不断投产的新增生产能力无疑又将加剧这一压力,迫使相关产品价格走低。价格信号的反转,将在客观上起到抑制投资增长的作用。
其次,从制造业和房地产这两大主要板块的投资走势看,2007年总体投资增长速度下行的压力较大。制造业方面,行业准入门槛的提高和监管力度的加大,将使制造业投资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明显回落走势(前11个月投资增速比上半年降低8.5个百分点,在全部投资中的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而外商投资从制造业撤离转向第三产业的新趋势,在2007年有可能愈演愈烈,这将加剧制造业投资增速的滑坡。房地产业方面,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强烈干预下,2006年后两个月已经呈现出的投资明显回落走势在2007年将会延续。此外,由于对2008年奥运会过后房价走低的担忧有可能提前发作,开发商在2007年的新上项目投资上将会趋于谨慎。这二者都将导致房地产业投资在2007年有所降温。由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占据了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0%以上,因此这两大板块投资增速的回落,将构成2007年投资增速下行的主要压力。
宏观调控应特别注意超前性
虽然2007年投资增长的多空因素并存,但“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这一投资先行指标指示的却是,未来投资将出现明显的减速趋势。去年一季度,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率达到峰值42%时,快于当季投资增长率约12个百分点。4月起,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率开始大幅下降10个百分点至32.2%,而投资增长率在其后三个月才见顶于1—6月的31.3%,然后开始回落。截至11月末,1—11月投资增长速度降为26.6%,而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率则降至只有3.7%,低于投资增速23个百分点。上海、广东、山东、重庆等7省份前11个月的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更已连续数月负增长。显然,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速度的大幅下降与国家“收紧闸门”、“清理整顿”等宏观调控措施密切相关。但也有学者撰文认为,这是始自2003年的投资周期高潮过去、走向结束的明显特征,是经济运行的内生性原因造成的。通过对比历史数据笔者注意到,在2004年本轮投资周期的第一次宏观调控中,“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这一指标在快速下降到30%以下后,基本上一直稳定在25%左右,而并没有出现像当前二次调控时呈现出的这种连续数月极度低增长状况。在2004年和2005年的24个月中,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指标有20个月是在24%以上的。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防止在投资周期走向衰弱的时候人为地加速这一过程。在2007年的投资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中,需要特别注意进行超前性预测,以把握更佳的调控力度和正确的调控方向,最终取得较好的调控效果,使投资增长率在适度的水平上平稳运行。(记者 肖京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