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产权制度改革进行得如何?作为改制操作者的国企负责人如何评述?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最近和黑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学博士焦方义在老工业基地哈尔滨市走访了一些改制企业负责人。他们反映,国企产权制度改革中有三个突出问题令人忧虑,亟待研究出解决之策。
干部职工“思想改制”不易
哈尔滨东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克对记者说:“我看国企改制本身并不难,最难的是职工的思想能否跟得上企业改制的步伐,假如职工思想尚未实现‘改制’,企业即使改制了发展也会受阻。”
张克说:“东光公司是在原东光机械厂破产后组建起来的股份制企业,返聘了260名原厂职工。新企业采取了新机制,可这些原厂职工的思想还是旧的那一套。公司在一项省重点工程施工中,由于自家焊工不擅长二氧化碳保护焊,为保证工程质量外聘了一些焊工。这一再正常不过的举动却使公司职工心理遭受了莫大的打击,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外聘人员制造麻烦,使其无法正常工作。有一些老职工还拿来等级证书往我桌子上摔,说凭啥不让自己人干。我也急了,一拍桌子,不服气就去试试,你们干得了我撵他们走,你们不行就得老老实实为人家服务。有个老焊工闷头干了两个小时,最后把焊枪一扔羞愧地说:‘这钱我挣不来!’”
哈尔滨制氧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马健感慨地说:“国企职工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优越感在改制过程中变成了强烈的自卑感,心理极其脆弱,这不仅需要我们企业,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关心。”
他向记者讲了一个真实故事:为使企业“分兵突围”,由制氧机厂出一座厂房和设备,一家私企出资金组建了一个股份制企业,私企老板成了新公司董事长。这名私企老板把制氧机厂一名工程师安排到自家企业接受培训,一次当他发现接受培训的工程师操作计算机速度过慢,而且连续20小时没搞出“东西”时,禁不住批评了几句。工程师竟不堪其“辱”跑了出去,不一会儿拿回一张驽冲进私企老板办公室,当时私企老板的妻子在场,上前阻拦竟被驽上的箭射中了腿,显些造成终身残疾。
哈尔滨企鹅蓄电池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有着54年历史的国有中型企业哈尔滨蓄电池厂,由于资不抵债,被一名民企老板收购,完全退出国有。公司总经理王俊才说:“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职工非常恐慌,既怕失掉‘国有’身份,又怕收购企业者不给安置费。宣传和解释的工作落到厂领导干部的肩上,可是据我所知一些干部的恐惧心理比职工还厉害呢,他们奋斗了一辈子得到的级别、位置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肯定和尊重都将可能失去,带着这样的心理落差去做职工思想工作,太难为他们了。谁来做通这些企业领导干部的思想工作呢?”
焦方义点评:改制使我们国企的干部职工正经受着思想上的裂变,它提示我们,解决职工思想问题也是改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应研究有效的办法,不能简单地将这项工作推到企业经营者头上就算了事。
只要“上市”不要“规则”
哈尔滨一家大型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之后一度滑坡。该企业的一名领导深有感触地说:“公司上市应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自然而然的结果,可是我们企业客观上不具备上市条件而硬撑着上市,结果以企业滑坡为代价上了一堂上市入门课。”
为达到上市目的,这个企业曾上演了一出“吹牛上市”闹剧,按公司上市绩效要求,他们虚报销售收入比实际多出1亿元,为此多交了上千万元的税。后来,他们为组建集团的需要,虚设了一个公司,虽有法人,但实际上没有厂房、设备,也没有任何生产经营,由于公司注了册,还有协议和租赁行为,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税赋近千万元,该企业为免掉这一本不应存在的税赋曾一度到处“做工作”。
哈尔滨空调股份有限公司证券部负责人王作海说:“我们公司上市5年了,一直有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影响着公司正常发展。”该公司前身哈尔滨空气调节机厂1993年以优良资产成立了空调股份公司,同时剥离出不良资产和富余职工及离退休职工成立了空调工业公司。虽然从法律上讲股份公司与工业公司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两家公司的历史渊源无法抹杀。工业公司效益差,养活不了本公司职工,每个月要开工资时就理直气壮跟股份公司借钱,基本上是有借无还。由于两家公司人数相当,等于是股份公司一名职工养活工业公司一名职工。股份公司的做法违反了上市公司有关规定,可是他们没有别的办法,目前工业公司长期占用其3000万元资金。
哈尔滨某股份公司的一位知情人士说:“股份公司上市是为了募集资金,募集资金是为了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这是起码常识,可是我们公司却宁可让公司上市募集的资金放在银行里‘睡大觉’。”
他讲了一个故事,该股份公司决定在国内A股上市,按有关规定它在香港H股上市募集的资金必须有70%以上用在子公司生产经营上,于是股份公司召开董事会,做出把存在银行里的募集资金拨给子公司的决议,可是会后又向几家子公司领导“补充”说明,拨给企业的资金不能用,利息仍归股份公司,实现A股上市后,还要把资金返给股份公司。
焦方义点评:上市是很多改制企业所向往的,但是如果不能遵循有关规则将可能带来困难和问题,反而制约企业发展。因此,对企业如何上市,上市后如何按规则操作,有关方面有必要对企业进行帮助、指导和约束。
假公司制比“工厂制”更可怕
哈尔滨制氧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马健对记者说:“我们公司是由原企业优良资产和职工持股会联合组建成的,这是国企搞股份制最初级、最常见的形式。实事求是地说,这种形式有点自欺欺人,因为新公司与原企业的人、财、物及生产经营仍混在一块儿,我还兼着那头的厂长,屁股两边坐,比原来更累不说,新公司运作一年多不见任何起色。今年,我们准备按照公司制要求,不折不扣地建立股份公司,这是我们主动的要求和愿望,因为大家看清楚了:搞假公司制糊弄的最终是自己。”
哈尔滨某股份制企业的一位领导说:“10年前,我们企业引进1亿多元资金实行股份制改造,但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企业仍延用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后来,组建了集团,按要求集团与股份公司人、财、物三分离,实际上一个分离都没有。就拿我来说吧,当时既在集团任职,又在股份公司任职,当遇到集团和股份公司‘顶牛’的事时,我经常不知道该站在哪头说话。由此发生的内耗比原来厉害多了,职工们发牢骚说,改制前企业蒸蒸日上,改制后反倒‘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就在最近,集团与股份公司才实现了‘三分离’。假如从改制一开始就严格按照公司制要求运作,我们企业肯定要比现在好得多。”
哈尔滨某集团的一位知情人士毫不隐讳地说:“我们集团法人治理结构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和党委书记一人兼,集团、股份公司部分领导交叉兼职,集团党委常委会与董事会重叠等。这种形似公司制的体制比‘工厂制’弊病更大,使集团干预起企业来比政府部门还要直接方便,需要用什么名义就用什么名义,而且容易给越权行为和错误决策‘披’上合乎程序的‘外衣’。比如,股份公司下面子公司领导干部的任免按规定应由股份公司董事会商议决定,而实际上在我们集团是由集团党委常委会说了算,股份公司只是履行应有程序而已。”
焦方义点评:国企改制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所以不少企业为了应付上级要求佯装改制的样子。假改制不仅可能毁了企业本身,而且可能毁了国企改革大业,这种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吴晓东 韩世峰)
《经济参考报》2003年6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