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环境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与兴业银行共同推出国内首张低碳信用卡,这是北交所自推出国内首个自愿碳减排“熊猫标准”之后,在国内自愿碳减排领域的又一行动。有报道称,这是中国个人消费向低碳领域迈出的实质一步,标志着聚集高端群体的中国信用卡市场正式开启绿色消费、引领低碳生活。记者了解到,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发放信用卡鼓励个人购买碳排放量的做法,但还不是很普遍,在整个碳交易中,个人购买二氧化碳的比重也很低,主要还是企业购买。究竟低碳信用卡的市场有多大?人们购买碳减排量的内在动力何在?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相关机构和信用卡消费群体。
35元碳价从何而来?
所谓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通过购买碳信用的形式,资助符合规定的节能减排项目,以消除企业、团体或个人的碳足迹,从而达到减碳的目的。2009年8月,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出资277699.6元向北交所购买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用于抵消公司2004年成立至2008年12月31日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成为国内首家通过自愿购买碳减排量实现碳中和的企业,碳均价约为35元/吨。低碳信用卡的推出意味着碳排放量的购买主体除了企业之外,还吸收了个人。个人在成功申办中国低碳信用卡后,即自愿承诺卡片激活后的首年购买定额的碳减排量,其中金卡为2吨,普卡为1吨,每吨约为35元人民币。而具体这35元的碳价从何而来,也主要是参照国外机构的相关标准,兴业银行相关负责人未给出正面答复。
据记者了解,碳含量是一个复杂的测算过程。不同的行业,边界界定不同,基础原料不同,数据收集也不同。中石化、中石油都已有了自己标准的碳足迹排放测算公式,但只用做内部研究。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这一领域的战略合作伙伴,零碳中心中国区总裁陈硕表示,企业做相关的碳足迹和碳中和方面的测算,多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目的,在交易层面的基本没有,毕竟中国碳市场尚未形成。
自愿碳减排自2009年开始受到社会广泛重视,国内几家主要的环境交易所都开始在自愿碳减排市场跑马圈地。天津环境交易所依靠大股东中石油的支持从去年就开始联合20多家火电、钢铁企业开展自愿碳减排市场的建设,而北交所则在去年成功的交易了第一笔自愿碳减排项目。不过目前来看,在核证标准,市场架构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的不统一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