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洋楼的幸福生活

2013年06月07日18:33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天津 洋楼 租界 四合院 九国租界 明代老城 河北新区 段祺瑞 千塔之城

充满传奇故事的天津小洋楼

天津城里3000多栋百年小洋楼,就如同北京城里的四合院、客家人的土楼、南洋的骑楼,承载着天津卫的世纪容颜。如果你以为天津只有麻花、狗不理和相声,那你应该好好逛逛天津小洋楼,读懂印象之外那座中西合璧的天津城,因为,这些小洋楼往往攒着一座城的传奇故事。

道光年间生人的张明山用小泥人捏出了天津人的风骨;1858年诞生的“狗不理”,包出了本城的平民美食回忆录;到了1863年,英国传教士殷森德在英租界南部开出简陋的“泥屋”作为馆驿。正是这栋后来被命名为利顺德的老楼,在接下来的150年时间里被不断重建、加盖、翻新,逐渐从小洋楼变成大洋楼,装满了天津城的传奇往事,一直延续到今天。

天津很少有像上海外滩那样巨大体量的公共建筑,相比,天津“小洋楼”也就是单体的、联排的别墅类私家建筑。而且,相对哈尔滨、青岛等其他有异域风情的国内城市,天津还有得天独厚的明代老城、袁世凯主持修建的河北新区,以及相继开埠的“九国租界”。

每个租界基本都按照本国特色规划设计,不过住在九国租界里的洋人设计师和后来成长起来的华人设计师相互融会贯通,下野军阀和满清遗老遗少有时候也会自己担纲设计,因此天津租界的风格并不统一:德租界里可能有西班牙风格,日租界里可能有法式建筑,英租界里甚至有四合院,四合院的深处可能藏着一座小洋楼,而小洋楼的通气孔可能是中式的孔方钱。中西结合、没有固定风格便成了天津小洋楼的风格,如慈禧太后身边大红人“小德张”在爱丁堡道(今重庆道)买房建地,自己设计了外观西式的二层小洋楼,而内饰又完全中式,雕栏画栋一应俱全。

鞍山道和蒙古路口,朱门紧闭的段祺瑞公馆好像并不欢迎笔者。但旅行中必要的时候,隔着门缝偷窥一下秘境之美也无伤大雅,于是,笔者看到了府院里两层柱廊结构的平顶房子。“这房子的美早就没了。”同行的朋友翻出段公馆的老照片给我看,照片上的三角坡顶、浮雕山墙和顶部的八角凉亭哪里去了呢?“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天津受波及很严重,很多教堂、老洋楼的脊墙、尖顶都被震塌或受损,当时因为种种原因,重建的时候也没有恢复,大部分都剃了平头。殊不知,当年天津有个美称,叫做‘千塔之城’。”

目前,天津的意大利风情区很受人们欢迎,那是小资者消费和旅游团拍照的地方,如果你真要读懂天津,可以在五大道逛上一天。“青岛八大关,天津五大道”,五大道早已名声在外。

原属英租界的五大道原先最多的就是洋行和住宅区,不像法租界、美租界有那么多舞厅酒吧,所以现在改造来改造去,老住户还是不愿意有酒吧挤进来,没来由地扰了这片净土的安息,晚上9点以后走在五大道上基本看不到人,五大道的睡眠生物钟就是这个点。

穿过一道雕花铁门,那条拱形门道撑起三丈阴凉,是当地孩子小时候和玩伴拍洋画、滋水枪的游乐场。小洋楼看起来像是联排别墅,统一清水灰砖的外观,保留着天津卫英租界最初的“皱纹”,而门面上不时可以见到“锅巴菜3 元”“岳阳道奶站”等生活符号。房子已然老态龙钟,时光也顿时慢了下来,住在此间的老人家,大多守在洋人修葺的宅子里度过了半个世纪的光阴。

院子里的路灯也是民国时的原装老物件,腿脚处裹着湖蓝色的金属墩子,在电视机还是稀缺品的儿时,路灯朝地面投射出的冷光萦绕出快乐的夜生活,那是旧时小伙伴们自我导演的游戏频道。如今,网络时代敲着键盘、划着触摸屏长大的孩子们,大概不会懂得“路灯”的快乐含义。潘敬平(中国文化报•文化财富周刊 供稿)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