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露出水面的部分象牙。
本报记者 刘曼军摄
个别华人为何不受待见(博茨瓦纳见闻)
本报记者 陈振凯 赵永琦 刘曼军
博茨瓦纳,这个很有名气的南部非洲国家,并不为大多数中国人熟知。在博58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仅有200多万人口。目前,在博中国人有3万,相对已属不少,他们在当地受尊重吗?
4月下旬的一天,记者到博出差,短短几个小时内,经历了一种强烈的心理落差。
■ 机场海关
严查中国人
从南非名城开普敦转机到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博茨瓦纳航空公司(BP)新近开通了BP330班机。当天飞机很空,只有十几名乘客。一名黑人“空哥”很友好,见有中国人,主动来打招呼,并坐下来与中国乘客聊天。
两个多小时的飞行,让记者发自内心认同:中非友好不是虚言,博茨瓦纳对华友好,喜欢中国人。
然而,这种印象在落地哈博罗内机场后戛然而止。
过海关时,工作人员拦下记者,要求打开包括随身背包在内的所有行李,一件件翻检,只要盒子装的,看着像新的,便询问值多少钱。整个过程耽误约半小时。
过了海关,见到接机的当地侨领,被告知说:“最近对中国人查得很严,前阵子侨联来人,行李同样被查来查去。客人受此‘礼遇’,我们也感觉特别没面子。”记者的一位同事观察,白人或黑人过海关无一人被截查;而只要是中国面孔的,全部要查。
■ 少数工程
质量被诟病
出机场时,记者见到,安全通道竟然是用蓝色铁皮板材临时包裹立柱、地面,说明机场还处于建设状态。晚上与当地侨领座谈,聊至路途经历和见闻,他们说:“中国人不习惯提前申报所带物品,否则一般不会被翻检补税或挨罚”——当然,这还不是受特殊“礼遇”的关键所在。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人的形象出了问题。
一名侨领从事建筑行业,多年前即被派驻援非,后自己单干。他说,中国建筑企业在博有垄断地位。中国公司“报价便宜工期短”,哈博罗内稍微高点的建筑,大都为中国企业建造,贡献突出。哈博罗内机场的扩建工程即由中国公司承建,“意外”的是,还没完工,就发现质量问题,“前阵子一场大风又将刚封顶的航站楼顶掀起一角”,更是让中国公司信誉受损,并无法按期交验。无独有偶,记者从博回国前,在南非约翰内斯堡转机时,即遇到几名在博从事建筑行业的中国人,其中,就职于山东驻博民营建筑公司的卢姓工人也讲到个别施工企业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现象。“中国人的形象的确是被自己人玷污了”,尽管大多数中国企业和中国人守法经营,品格端正,但无奈“几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 象牙事件
推波又助澜
另一名侨领介绍,对中国人形象打击比较大的,还有不久前的“象牙事件”——个别旅博中国公民,因违法携带、持有象牙制品,遭博机场海关等执法部门查扣。博对此类事件处理极为严厉,本报合作伙伴《非洲华侨周报》一名记者曾去探监,“一进去,见到十几个中国人”。
中国人对象牙的喜爱为博茨瓦纳人所不能理解。记者在博境内曾亲眼见到,距离路面不远的湖里有副大象骨骸,其一只象牙扎出水面很高(如图),而当地人视如无物。正如《非洲梦》一书的主编、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安山所说,非洲有很多方面值得中国人学习,比如“对自然的尊重”。
在博茨瓦纳西北部城市马翁采访时,当地侨领也反映:“在博境内,华人最近不受待见”。最典型的体现是,博主流媒体,如《Daily news》(每日新闻)等,几乎每天都有涉华或者涉华人的负面新闻,有时甚至在头版头条。
在哈博罗内与记者见面时,中国驻博临时代办梁碧真直言,当地华侨“面临转型”。而少数中国人引发的负面新闻问题,也不止出现在博,其近邻南非也出现“中国小商户偷税漏税、同胞之间恶性竞争”等问题。
■ 正能量
重筑好口碑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华人在博茨瓦纳等非洲国家的形象一直不错,问题集中出现在近两年。目前,在博华人主要从事三种行业,除了建筑业,还有小商户、服务业。华人小商户的商店遍布博全境,他们留给当地人的印象是:为赚钱能吃苦,不懂当地法律,语言不灵光,有时还逃避纳税。服务行业则不同于小商户,包括援助医疗队、饭店、汽修厂等。不同于小商户,援非医疗队以其敬业精神和精湛医术,获得极佳口碑。
当地中国人也有人致力于改变现状。如《非洲华侨周报》社长南庚戌创办华文报纸,向侨民介绍当地法规;办语言学校,帮助侨民融入当地社会;办英文报纸,让当地全面了解中国人;办慈善基金,做慈善活动等,以图改变当地主流社会对中国人的印象。通过做慈善,他曾多次出现在当地主流电视台上,并与当地政府和社会相处融洽。他说:“当地比较认可慈善捐款,企业做了慈善,就有利于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