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历经30多年风风雨雨,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江西省景德镇民窑博物馆已经发展成为集文物保护、研究、展示、社会教育与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国家三级博物馆。“创一流博物馆、建科普教育基地”成为该馆未来的发展目标。
塑造独特品牌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田窑遗址保护区内。自上世纪80年代始建,博物馆不仅收藏陈列了湖田窑各个历史阶段生产的各类典型标准器物和历次考古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及标本,还保护了宋、元、明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弥足珍贵的窑炉、制瓷作坊等遗迹,向人们展示了古代制瓷场景。
由于民窑博物馆创办时间晚、藏品少、80%以上的藏品均为古瓷残片标本,因而在一定程序上制约了该馆全面有效地彰显景德镇民窑陶瓷文化。为丰富藏品,吸引观众,博物馆多方筹集资金,征寻藏品线索。近年来,共征集景德镇民窑五代至民国间完整的陶瓷文物共计350件,其中有一部分藏品被鉴定为三级以上国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一方面反映了景德镇民窑千年制瓷历史的辉煌成就,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等艺术价值,另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馆藏,提高了藏品质量,为文博工作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与此同时,博物馆还十分重视馆藏文物技术保护工作。在国家文物局的关心支持下,新建了文物库房,安装了文物库房防盗门、大功率空调机和去湿机、文物密集柜橱、重点文物保险柜以及红外线报警器等,并对重点馆藏文物实行一物一盒保管。博物馆还圆满地完成了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工程,将馆藏文物纳入到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近几年来,为弘扬陶瓷文化,博物馆先后精心策划,推出了“薪火千年——景德镇民窑陶瓷历史陈列”“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陈列”“明代葫芦窑、马蹄窑遗址展”等陈列展示活动。
“景德镇是千年瓷都,陶瓷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我们要充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将民窑博物馆打造成一流的博物院,并使之成为科普教育基地。”景德镇民窑博物馆馆长何俊说。在打造一流博物馆的过程中,博物馆推出激励机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近年来先后出版了《景德镇湖田窑址•1988——1999年考古发掘报告》、《景德镇民窑博物馆馆藏文物集萃》等专著,还有部分科研人员在国内一些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了10多篇有关陶瓷考古、民窑研究方面的论文。
搭建互动平台
“作为一名瓷都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下一代更加了解景德镇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激励青少年热爱家乡。”一名博物馆解说员说。在景德镇民窑博物馆展厅,有不少家长和老师带领孩子和学生前来这里参观。讲解员深入浅出的讲解,引起青少年浓厚的兴趣。
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感到,加强普及宣传陶瓷文化知识,让更多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受到教育是博物馆义不容辞的使命。于是,博物馆开辟陶瓷工艺展示区,不断丰富科普教育基地内容。前不久,博物馆在景德镇野猪岭重点保护区域,将坐落在该区域的宋、元制瓷作坊遗址,明代葫芦窑遗址及明代马蹄窑遗址连成一片,并拆除该区域内所有的非文物保护建筑物,进行环境整治。通过翔实史料以及制造模型、铜像、历史场景,结合现代化多媒体陈列手段,动态地展示景德镇民窑制瓷工艺流程,普及科普知识,传播陶瓷文化。该馆还设置陶吧,引导青少年和广大观众参与互动,使青少年和广大观众在陶瓷制作过程中获取陶瓷知识,增强趣味性,促进博物馆与青少年、广大观众之间的良性沟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针对陈展内容较为单调的现状,博物馆根据明代“天工开物”和清代“景德镇陶录”等典籍中的插图,采用图文与遗址紧密结合的展示方式,制作出一套青花瓷板“制瓷图”,完整地再现古代制瓷工艺流程,给广大观众生动形象的直观教育。该馆还从10余吨景德镇各民窑瓷片中精选出不同时代,不同品种,不同制瓷工艺的典型标本,举办“触摸瓷片、感悟历史”的特色展示活动,为广大观众搭建文物鉴赏平台,此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针对目前展馆远不能适应飞跃发展形势需求的现象,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正在积极争取国家立项,拟在湖田窑保护区域外新建一座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展馆。新馆预计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由藏品库房、陈列厅、办公室、休息室以及观众服务等区域组成。通过文物、图文、历史场景及多媒体等展陈方式,全面反映景德镇民窑的发展历史及其成就。(中国文化报 文化财富周刊 供稿 作者 王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