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持续升温 带动繁体字图书需求大增

2013年03月25日15:5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繁体字 国学热 1986年 汉字的形体 图书大厦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莫言经典收藏 书影 史记 简体字

黄 卓 绘

《莫言经典收藏》书影 (作家出版社供图)

中国文字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从古至今仍在流行、通用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古老文字。据悉,作家出版社于近日出版了繁体字版的《莫言经典收藏》;此前,岳麓书社出版的《朱镕基讲话实录》也推出了繁体字版,目标均为大陆读者。自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公布以来,我们已和简体字相伴57年。借助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莫言的东风,繁体字又进入公众视野,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今我国有多少人能阅读、书写繁体字?继2009年汉字“简繁之争”后,“简繁相宜”是否成为趋势?

作家出版社近日出版了莫言独家授权文集《莫言经典收藏》。据作家出版社宣传主管金石开介绍,这是全球唯一繁体字版的莫言自选集,书中收录了莫言的12张珍贵照片、每部作品的创作提要以及业界评论。据悉,该文集全部是繁体字,收录了《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酒国》等12部作品,全书均为横排,定价999元。

为何繁体字书卖大陆

在简体字通行57年后,《莫言经典收藏》为何出版繁体字版?该书责任编辑张懿翎表示,莫言作品的价值、版权的空白等都是推出这套作品的考虑因素,同时对市场反响也有好的预期。“这套书均由莫言亲自选定并题写书名,并附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奖章、获奖证书、颁奖盛况和领奖的照片等,多数是读者用来收藏的。”张懿翎说。此外,该社此前出版的陈忠实作品繁体字版也取得了比较好的反响。可见该文集追求的是读者收藏和长销。

这不是繁体字第一次走出学术深闺。2012年9月,岳麓书社出版的《朱镕基讲话实录》繁体字竖排线装版本共16册,售价3980元。这些繁体版书籍都是在简体版热销的前提下推出的,在丰富出版市场的同时,也迎合了不同的读者群。

其实,在北京的书店如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等地经常可以看到《四书集注》、《史记》、《饮水词笺校》、《资治通鉴》等繁体字书籍,涵盖中华书局、中国书店、商务印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社,一些大学出版社也会出版繁体字书籍,如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章太炎儒学论集》等。王府井书店等地还有港台版繁体字书籍出售。

“国学热”的持续升温毫无疑问是带动近些年繁体字图书需求大增的重要原因。尽管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关注繁体字图书。但是,文史哲等专业学术研究用的繁体字书籍却依旧不畅销。“文学已经被边缘化了,更何况难懂的哲学?即使是历史书,也是戏说、穿越类的市场比较好。繁体字书籍虽然不畅销,能长销的话也是一种好现象。”新华书店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繁体字书籍是否有市场

如今多数读者都是在“用简识简”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用简识繁”更多的是个人兴趣或专业要求,“用繁识繁”者则更少。需求决定市场,推行简体字这么多年来,还有读者看繁体字书籍吗?不少网友表示,繁体字书籍中确实有很多字都不认识,阅读虽有难度,但更会用心看。“看古书会感觉到古人写书的慎重,字字珠玑。”一位网友在买到《莫言经典收藏》后说:“原还有些许担心,繁体竖排怕读起来艰辛,书拿到了却十分喜欢,只是有些字需要查字典。”

网友“山纳百尘”看到中华书局出版的繁体竖排版的《史记》时说:“读古书必须是繁体的,一定不要有现代译文,否则能力提升太慢。看得时间长了就习惯了,习惯了便具备阅读繁体字的能力了。”网友“彼得潘不孤单”在对中华书局的《饮水词笺校》进行评价时说:“感觉这本书经典雅致些,所以选来送人,自己有机会也会读,不过看繁体字有点困难。”网友“若罄”则说:“很多繁体字不认识,一边看一边查字典,看了才发现读了这么多年书好多字不认识。”

包嫣芸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在香港读的研究生,小时候就经常往来香港与内地。“由于小时候读书都看的简体,对简体很熟悉。受益于常看香港报纸,除非很生僻的字,我阅读繁体出版物基本不会有障碍。”包嫣芸说。

值得指出的是,凤凰网持续3年的“你能够正确读写常见的繁体字吗?”的调查结果显示,网友投给“能”的有49403票,占62.1%。

繁体字从未离开

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人在用繁体字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喜欢书法的人。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老师张建华是一名书法爱好者,并给学生开设了书法课。“中国书法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门传统艺术,她古老而又常青,纵贯整个中国文化史,绾结着历代知识分子的文化情怀与生命情致,直至今日仍是最受国人推崇的艺术形式之一。甚至可以稍微夸张一点说,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枢纽。”张建华说。

除书法爱好者外,大部分青少年是通过港台影视剧或综艺节目、卡拉OK以及一些网络游戏学习繁体字。此外,很多青少年还对我国台湾地区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常能引经据典表示赞叹。

“繁体书籍散发着一种文化气息,倾听文字的诗性智慧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有些学生对古代文学感兴趣,有学繁体字的想法,但学业重,分身乏术。”张建华说,“比较有意思的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罗素所著《西方哲学史》,上卷是繁体字的,下卷则是简体字的。”

简化从古到今一直进行

“我是‘双语系’毕业的。”辽宁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铁笑言。他所说的“双语”是简体字和繁体字。他在1960年上学时用的课本是简体字的,但除一小部分青少年出版物外,当时的课外读物、图书馆藏书大多是繁体字。

“我现在对繁体字使用没有强烈要求,毕竟很多古籍都已经出简体版了,简体字平常也够用。而且电脑里word文档中就有简繁切换功能。语言改革可能是最慢的改革。”刘铁说。

刘铁介绍,汉字的简化是从古到今持续进行的。如今绝大多数简体字是多年前就出现的,远至汉唐,近至明清、民国。敦煌写卷中民间俗字、简体字较为集中。例如,“灵”的繁体字是“爧”的右侧部分,但早在元明清刊本中就已经简化为“灵”了;以“ ”的简化过程为例,在清刊《目莲记》中已经简化掉了繁体中上面的点和右下的反文,如今则把中间的“尚”也简化了。此外,同音代替也是一种简化方法,如用“了”同音代替“瞭”作为简体字;“ ”就是把声旁“黄”去掉,只保留原字的外围轮廓;“云”本身就是古本字,“云”上加“雨”是后起,如今把上半部的“雨”去掉简化为“云”是恢复古本字;“环”的右侧本来跟“嬛”的右侧一样,后来草书楷化简为“不”。

简化是提高书写效率的有效途径,从古到今一直在缓慢进行,是循序渐进的。过快推行简化字是不利于人们交流的,如1977年公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部分汉字就出现了过于简化的现象,如“舞”简化为“午”,“歉”简化为“欠”,“蘸”简化为“沾”等,后来没有推行,但在一些地方的宣传标语中还存在。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废止第二批简化字,并指出:“今后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现行简体字就是以国家语委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里的2235个字为准。

宜繁宜简中国字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孙江波是“简繁转换达人”。他在读高中时接触到了繁体字,于是开始了自主学习;后来读本科时的专业是中文,古代文学学习用的课本和阅读材料都是繁体字的,这段专业学习阶段系统而且有效;参加工作后,由于教授的课程是语文,他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课程的需要和个人的爱好查阅相关繁体字书籍。

“对语文课本涉及的文章我会做扩充性阅读,在备课时会参考我国台湾地区等地书籍中的研究成果。看不看繁体版书籍关键在于有没有必要,这包括两方面。一看文章内容,很多古籍都有了简体版,阅读起来比较快。现在人们都比较忙,从节省时间的角度来讲,看繁体书是没必要的。二看语言,字体本身就是文化,包含着很多信息,看书还有助于提高句读能力。更多的时候不是看原典是怎么写的,而是看解读文章中的观点,其中就包括港台版书籍中的解读。”孙江波说,繁体字更多地对应文言文,传播的表现力特别强。杜甫用一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写了王昭君的一生,可以看出,古文的概括能力远胜于现代汉语。但是,文言文的问题在于含蓄、不明确,在注重传播效率的信息时代稍有劣势。“在商业谈判、外交等方面不能含蓄地让别人猜啊,现代白话表达更明确、清晰、严谨,简体字更多地对应白话文。”孙江波说。

提及是否要让现在的学生能写会认繁体字,孙江波认为,现在的问题是学生的阅读量一直在下降,如果能借着“国学热”让学生普及一点国学知识也挺好。先有了解,再提高文化素养,要一步一步来。“用古代的文字读古代的思想是以后的事,关键是先把学生领进门,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对古籍产生兴趣,然后才是对原典产生兴趣。”孙江波说。  记者 党云峰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