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作家都梁从2000年起创作的《亮剑》、《血色浪漫》、《狼烟北平》和《荣宝斋》四部长篇小说,均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其中《亮剑》和《血色浪漫》红遍大江南北,《狼烟北平》和《荣宝斋》在北京地区也极受欢迎。但是最近几年,都梁没有拿出大作品,似乎是在有意淡出大众的视野。但随着他最新的长篇军事历史小说《大崩溃》的出版,都梁宣告自己又回来了。这部讲述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豫湘桂大战中血战日军的小说,意在“展现一段被人忽略的悲恸历史”。由于题材的敏感度和这段历史的好奇感,长篇小说《大崩溃》的问世注定会激起读者对它的关注和点评,一场围绕着小说《大崩溃》的研讨会上周就在北京大学举行。
“写完《大崩溃》我也崩溃了”
这部52万字的长篇小说讲述了1944年在国民党正面抗日战场上的豫湘桂大战,其创作历时三年。都梁用了一年的时间搜集、甄别史料,采访了还健在的、亲历衡阳保卫战等战役的幸存老兵。
都梁透露,就他目前掌握的史料,《大崩溃》还会出第二部:“当我写到40万字的时候,发现远远打不住,甚至一部也完不了,所以第一步写到衡阳保卫战结束,达到52万字,但是这仅仅是一个上部,豫湘桂之战也写完了一半。”
在这部军事历史故事中,都梁融入了自己对这场战争“大崩溃”原因的思考:“以一个处于中世纪水平的农业国家能够集中的资源,是无法支撑起几百万现代军队进行长期全面战争的。”
都梁坦陈:“历时三年的创作中,我常常感到殚精竭虑,力不从心。那场至关重要的大战,岂是五十多万字可以表现的?”在写不下去的时候,都梁说自己“恨不得砸了电脑,写完《大崩溃》我整个人也就崩溃了。”
据出版人沈浩波透漏,都梁很快就要开始重走豫湘桂战场的活动,主要是“去中原会战开始的地方,包括常德保卫战的常德、都山走一走,拍一些视频”,把推广这本书过程中“变成向全社会推广豫湘桂会战”,沈浩波表示,他是第一次看到这么浓墨重彩地把整个豫湘桂的全景、战略、战术和一些非常小的细节,以及战败的必然性写得如此详实的作品。
“历史的疑点越研究越惊奇”
都梁创作《大崩溃》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好奇。“我发现一些大型的军事战争小说目前还比较少,或者说非常少。我觉得不过瘾,就尝试着自己写一部。尤其是当时对豫湘桂之战思考很多年了,所以决定用这个题材写,至于写成什么样,我也没把握。”都梁说。
“很多历史的疑点,在我的写作和研究中开始变的清晰”,在历史问题上,都梁认为以讹传讹和过分的粉饰都贻害无穷。“像三次长沙会战,是不是像我们以往说的三次长沙大捷,这些东西越写,越研究,越发现惊奇,觉得疑点甚多。后来发现豫湘桂之战非同小可,不光影响到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几年政权更替的问题,甚至全世界战后格局产生比较深厚的影响。”
对于这些疑点,“有很多我们在史料中被传为常识的,已经认为是基本知识了,但是它不是真实的。我把我接触到的史实写出来,这方面会冒一些风险。”都梁说。
都梁发现,曾经一直有一个说法,当年国民党军统他们破译水平非常高,包括珍珠港事件前期的这些情报,全部由国民党军统破译,然后提醒美国军方,但是没有引起美国军方的注意,还发了一些事件。经过挖掘,他发现破译珍珠港的问题是很模糊的,国民党当时只是发现了日本有动作,但在何时何地要进行什么样的动作还不知道。这个动议只能说是一个很模糊的情报。并不是国民党军统破的,是另外一个方面破的。
“看完以后深入思考,为什么大崩溃,崩溃后面是什么原因。悲剧的东西更能引人反思。”作家马伯庸说。在场有嘉宾说得更为尖锐:“其实,这场战争的教训在真正50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已经显现出来,可惜,中国人似乎天生就不愿意反思败战,而是夸奖自己的光荣。”
“越写越觉得豫湘桂之战对中国战后的影响至深,到现在我都没有完全梳理出来。”都梁在反思,“比如可以设想,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时候,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居然在大使馆拒绝撤退。当时美国政府还有一种考量,要跟中共政府进行某种合作或者谈判。如果当时史迪威见过中共的负责人,是不是有可能战后我们不走一边倒政策,不彻底地靠向苏联。另外,苏联出兵跟雅尔塔会议有直接关系,跟我们的战败是有关系的。如果我们在战争中表现很好,也许不会出现这种幕后交易,就是中国利益大受损失,包括蒙古国被独立、包括后来战后形成的两大阵营。”
“对日本人过分妖魔化后患无穷”
《大崩溃》与以往的小说《亮剑》等作品最大的不同,是对于战争史的全景式写作手法。注重史实的写作让这本小说的人物比较弱化,甚至没有一个绝对的主角,而是采取了多线并行的方式。其中的人物蔡继刚、蔡继恒兄弟和佟满堂、史铁柱等人分别代表了“当时中国几个阶层各自的命运。”
都梁解释,写作必须取舍:“这次主要写历史,其次才是人物。之前的创作以人带史,比较讨巧,也很容易被读者接受,比如李云龙。他风风火火地出场,行事快意恩仇,这样的人物自然招人喜欢,因为书中的所有人物都是为他服务的,甚至历史都是为他服务的。但《大崩溃》里面,所有人物的命运都要服从历史。”
出版人沈浩波认为小说最大的特点是“人性的东西在里面非常浓烈”。马伯庸评价说:“细节中看到大的格局,大的格局而不是大而无当,从里面能看到人。”
小说中描写了战争中各方利益博弈的复杂,也纠正了以往对国民党军队正面抗战的误解,“我想把许多问题提出来,以往有些史料并不是很准确,历史是需要讨论一下才能有定论的。”都梁说。
在描写日本军人的时候,都梁也刻意避免“妖魔化”和“类型化”。小说中,日军王牌飞行员藤野内五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内心极其矛盾,既充满了对军国主义天皇的效忠,又因为自己的兄弟接连战死沙场而对战争产生了厌倦和怀疑。
对此都梁认为:“我可以肯定,当时参战的大部分日本士兵是凶残的,完全站在军国主义的立场上。但是除了这些人,也肯定会出现一些反战的人,善良的人。”
对于现在许多影视剧对战争画面的夸张表现,都梁并不认同:“那些电视剧里演的一下子把日本鬼子撕成两半了,都成神剧了。我觉得还是客观点好。”
“一写到爱情,我就不行了”
有人评价都梁的小说是“男人写的、写男人的、写给男人看的”。都梁笑笑说:“我已经被很多人戴了帽子了,一写到爱情我就不行了。在我看来,女性比较关注感情描写,如果有这样规律的话,我可以说,我大概不是为这些女性写的。我不是那种作家,我不写那些我认为比较小的事,我希望能表现更宏大的东西。”
对于将来是否接受挑战写一部爱情小说,都梁连连摇头:“我还真没想过。我也只能戴着这帽子,承认我是给男人写小说。”
“很多写军事文学的人,一写到这个地方,赶紧躲闪,赶紧去谈个恋爱。”解放军报文化部原主任陈先义认为,这反而是都梁小说独特的魅力:“他对军事知识的精通,想也想不到。一个壕沟挖多深挖多长,兵力和各种火器的配备口径是多少,射程是多少,火力的装备技术等方面研究得比较深。”
《大崩溃》在一本书中汇集了众多的历史和军事元素,甚至对当时中日双方使用的每一种武器、美国政府援助国民党军的每一批战斗机的作战性能都有详细的介绍和注释。
对于“这样的写法可能会让部分读者望文生畏”的担忧,都梁回应说:“当初的《战争与回忆》、《战争风云》,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也有过担忧,但是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电影版《亮剑》要在战争场面尽善尽美”
都梁2000年创作的《亮剑》被拍成电视剧后引发收视热潮,其中李幼斌主演的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的形象深入人心。据悉,电影版的《亮剑》正在筹备,据都梁透露,电影目前还在融资和挑选导演阶段,之后会进入选择演员的阶段。对于是使用电视剧的原班人马,还是另选新人挑战“李云龙”,都梁表示:“我自己做不了主,我们会和制片人和导演商量决定,还要考虑票房等很多的因素。”
作为电影版《亮剑》的编剧和艺术总监,都梁表示这部电影会更加尽心尽力:“电视剧面对的是不怎么走出家门的这部分人,电影要把人勾到电影院里是个工程。电视剧的人物塑造和故事,可以像流水一样缓慢,电影就得开宗明义,要紧紧抓住观众,尤其是战争场面,至少我有这个愿望,要创造中国电影史上很标新立异的一种状态,在战争场面做到尽善尽美。”
本报实习生 陈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