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奖引发手稿收藏热 作家手稿会越来越珍贵

2012年10月22日10:4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手稿 作家 茅盾小说 爬格子的 文化人 随想录 获奖

莫言手稿(资料片)

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近来一直是热议的焦点。由莫言获诺奖所引发的新一轮文学热,或将同时推动作家手稿的收藏热潮。

手稿已成稀缺资源

作家曾被称作“爬格子的”,在格子纸上进行写作,就像画家在画布上进行创作那样。不过在电脑写作时代,越来越多的作家改用计算机处理文字。“爬格子的”所剩无几,作家手稿越来越少。

手稿的价值在网上引发了藏友的热议。一位署名“侧卫”的藏友表示:物以稀为贵,是收藏界的金科玉律。作家手稿是一种稀缺资源,大多是孤本。即便是用圆珠笔写的,并用了复写纸,世上所存也绝不会超过三本,仍然弥足珍贵。作家的手稿极富个性,既有不同时代的不同纸张,还有不同时代的书写工具,笔墨纸砚都有变化。有的作家用蝇头小楷体现了严谨的个性,有的作家写得龙飞凤舞,体现了豪放不羁、一挥而就的狂野。比如贾平凹的手稿,却是将横格稿纸竖起来用,用毛笔写,并且完全不受框格的束缚,让人啧啧称奇。作家的手稿,就其文化价值而言,尤其是那些被红笔涂抹得难以辨认的手稿,更折射出了此作写作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时代特征,更是收藏中难得的极品。

作家的手稿几乎不可能作伪,一望便知真假,作伪的成本和作伪的难度,都大得难以想象。而且在真伪的鉴定上也非常简单,与真迹稍一对比,便可水落石出。于是,手稿收买的风险就会小得多。

深得“文化人”青睐

收藏名家手稿,其实就是在收藏历史、收藏文化。事实上,手稿收藏作为文化收藏的重要一项,早就得到很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刘半农、张元济、胡适、郁达夫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的手稿在拍卖场频频以高价拍出,其中,以活跃于“五四”时期的民国文人手稿最受青睐,如鲁迅、胡适、梁启超、周作人等,他们的诗稿尺牍,乃至只字数语的便条,如今都已成了许多藏家和爱好者竞相追捧的佳品,其拍卖价格也是水涨船高。比如在2010年嘉德秋季拍卖会上,周作人的创作手稿就曾以358.4万元的天价成交。

济南收藏家徐国卫多年前就开始了名人手稿的收藏。他的收藏里包括黄永玉《蜜泪》散文手稿、巴金《随想录》序言手稿、臧克家诗文手稿、郭沫若书信手稿、茅盾小说手稿等,同时还有一些作家的签名本数千册。“深夜里捧着这些手稿静心阅读,就好像是在和这些作家握手,有一种心与心在交流的感觉。”“这些手稿更能反映作者真实的一面,包括创作时的思想认识状态等等,因此可以说其价值非常重要。”

徐国卫表示,尽管大家都在谈论手稿收藏,但很多人对其价值的认识并不充分;国外类似收藏已有百年历史,一些画家的手稿比如达·芬奇甚至比他的画还要贵。徐国卫介绍,根据国外的经验,我们的手稿收藏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外的手札收藏成为一个完整系统的体系已有百年历史,名人书信、手稿早已是极其热门与抢手的一大收藏门类,是“天文数字的价格”。爱因斯坦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关于原子弹的信,1987年在纽约索斯比拍出了22万美元;丘吉尔的七封情书,1994年在伦敦佳士得拍了7.68万英镑;肖邦给阿尔贝尔伯爵的信,在纽约索斯比拍了19万美元;而记录了哥伦布描写发现美洲大陆的信,更是于1991年在伦敦佳士得拍出了44万美元的高价。

徐国卫说,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网上关于作家手稿价格飙升的报道的确让人振奋,但具体还要看市场。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作家手稿会越来越珍贵。

(记者 霍晓蕙 实习生 胡敬爱)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