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末要完成重点文保单位抢救性保护任务

2012年02月16日17:0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抢救性保护 基层博物馆 保护工程 文保 保护利用 保护规划 保护系统 十一五 十二五 文物保护

中新网2月15日电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15日表示,到“十二五”末,第一至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大险情排除率达到100%,基本要完成抢救性保护任务。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15日对社会发布。谈到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时,励小捷首先介绍了“十一五”期间的文物保护工作。

他说,在“十一五”期间,搞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基本摸清了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近77万处,7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信息都均已记录在案。同时还进行了长城资源的调查、重大文物保护工程、灾后文物保护工程,包括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震后文物保护工程。开展了大遗址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水下文物保护等重点文物保护工作。

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全国文物保护的状况得到了切实的改善。目前,中国已经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52处(一到六批的国宝),历史文化名城117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50处,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41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9处,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4项,单独的自然遗产8项。

励小捷说,“十二五”时期,将围绕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这个目标,基本建成中国文物保护理论体系、法律体系、管理体系、安全体系、博物馆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人才队伍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社会参与体系、传播体系等。

在“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20项重大工程。在基础工作方面,包括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国有可移动文物主要是馆藏文物。当然这里面提到的国有不仅是国有馆藏的,包括国有企业、高等院校、以及一些相关行业中所收藏的文物。人才队伍能力提升、重大科技攻关、文物监测平台建设和文化遗产安全等。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方面,包括古村落古民居保护、近现代重要史迹保护、少数民族地区重点文物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方面都要进行大量的工程建设实施。

在博物馆建设方面,包括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基层博物馆建设、优化博物馆体系、创新博物馆管理机制等。

励小捷表示,总目标是到“十二五”末,第一至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大险情排除率达到100%,也就是说基本要完成抢救性保护任务。文物保护说起来也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所谓抢救性保护;另一个是维护性保护,“十二五”末抢救性的保护任务我们要基本完成。世界文化遗产和150处重要大遗址的保护规划编制启动率达到100%,文物博物馆一级风险单位中文物收藏单位的防火、防盗设施达标率达到100%。以上重点说的是文物保护。

励小捷还介绍了非物质遗产保护方面的成绩和计划。“十一五”期间,这项工作有了显著的进展。2011年,国家制定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使非物质遗产保护有了法律依据。

文化部和各地文化部门利用“文化遗产日”和民族传统节日等,充分发挥民众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支持民众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论坛、讲座等活动,增强了社会民众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注意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规律,探索科学保护方式。探索并实施了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多种保护方式。

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措施主要有四项:一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传承人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二是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继续稳步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新设立20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探索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范式。

三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和保护工程。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统一标准,做好普查资料的整理录入,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源库、项目库、专题数据库、研究资料库、公众数据库。建设覆盖全国的数字化保护系统平台。四是启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试点建设工程。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依托,试点建设1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性展示传习中心,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