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博物馆养在深闺人未识 缺动力更缺开放机制

2012年02月13日16:5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博物馆馆长 两会 游客 中国地质大学 民大

图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记者柯皓 摄)

记者江萌 实习生王宇飞

“推动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博物馆向社会开放,走近市民。”在今年武汉市的“两会”上,打造文化强市,建设博物馆之城成为热门提案之一。

社会公共博物馆早已打开大门,然而大学、科研院所博物馆开放现状如何?连日来,记者走访武汉多家此类博物馆。大多数展馆或深锁围墙,或乏人知晓。花费数千万元建成的博物馆冷冷清清,与免费公共博物馆大相径庭。

养在深闺人未识

据武汉市文化局统计,该市现有50个博物馆,其中大学、科研院所、企业、民办的博物馆有27个,占一半以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是国内面积最大的大学博物馆,获得4A级旅游景区称号。记者采访时,几层楼的展厅内空空荡荡。展馆的入口登记本记载,当天入馆的游客仅有8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游客主要是武汉的大学生,还有一些外地来的散客。冬天是淡季,一天也来不了几个人。

尽管游人稀少,但40元一张的门票却执行了6年,价格坚挺。一位路过的市民胡先生说,“每天上班路过这里,想参观却从没去过,40元的票价太贵了。”

离开地大,记者又来到武汉大学,几经辗转询问后,终于在樱园找到武大动植物标本馆。然而,大门上锁,房内一片漆黑。路过的几名大学生表示,在武大生活几年,根本不知道有这个博物馆。值班人员介绍,馆内存放了许多珍贵标本,但只对本专业学生开放,更别提面向社会了。

科研院所博物馆同样不容乐观。中科院水生所耗资2400万元建起“水生生物博物馆”藏有1000余种淡水鱼标本,不少属绝迹或稀有鱼类。多年来免费对外开放。记者找到水生所,博物馆大厅同样黑灯。该所王绪祯博士摸索着打开部分电源开关,他说:“春季武大樱花开放时,有学校顺便组织学生过来参观,平时一周也难得有一、二次接待。”

更缺开放的机制

一方面是百姓增长的文化消费,另一方面却是国家投资的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闲置。博物馆为何不能打开“围墙”,扩大宣传,真正走入社会?

武汉市文化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负责人分析,最主要的不是缺钱,因传统体制束缚,博物馆向社会开放还缺乏相应的意识和动力。

一家博物馆管理人员介绍,博物馆的主要职责是保障场馆运行,保证藏品完好。至于是不是有人参观,效果如何,考虑的不多。在水生所工作多年的王绪祯博士说,记忆中很少通过媒体进行宣传,来参观的基本上都是在水生所的网站上找到信息,或通过口口相传。

没有进一步融入百姓生活的动力,习惯于传统收藏模式,而不是扩大展示或社会教育功能,是不少博物馆的“通病”。

人员编制和经费不足也导致博物馆难以扩大开放程度。一家博物馆人员介绍,主要工作是进行科学研究,博物馆连个专职馆员都没有。扩大开放,必然要增加人员编制。地大博物馆一位负责人表示,游客要求展馆免费开放、扩大宣传,我们理解。但免费开放后,必然增加维护保养费用,博物馆经费来自学校,额度有限。文物部门虽然对直属博物馆开放有补贴,但对高校还没有补贴。

引导博物馆走进生活

从2008年起,全国公立博物馆开始逐步免费开放,但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却未纳入开放的时间表。武汉市博物馆馆长刘庆平建议,博物馆也是公益事业,高校博物馆也应逐步向百姓开放;同时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到博物馆开阔眼界。

武汉市政协委员赵嵘说,部分博物馆受条件限制,免费开放可能会因人多影响藏品环境。但可以每月周末免费开放,将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文化资源与社会共享。

国家政策陆续出台,也促进博物馆打开“围墙”。去年5月,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提出要将高校博物馆纳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博物馆发展规划。

有专家预测,预计“十二五”内,国家对高校、科研院所、民营博物馆免费开放会有相应补贴的政策出台。目前,武汉市已先行一步,对中南民大、湖北大学等学校博物馆进行适量补贴,促其开放。中南民大民族学博物馆称,免费开放后,每年接待团体游客约7万人。学校知名度也相应提高。

武汉市文化局博物馆处表示,除了补贴,为打造博物馆之城,该局正在制订规划,鼓励多元文化投资,面向社会创办更多的专题性博物馆。

人们期待,联通历史与未来的博物馆,能更多地走出“围墙”,让全体百姓共享这一群体记忆的文化大餐。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