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成果大展:传承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之美

2012年02月13日16:53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四大名锦 传承与发展 文化瑰宝 非遗 文化积淀 香云纱 手工技艺

一位壮族姑娘在大展现场织锦

此次大展共展出了珍贵实物近2000件、180多个取得显著成效的项目,有160余名传承人在现场展示精湛技艺和生产工艺流程。其中,包括布料染织品制作、陈醋酿制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传承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侧记

记者 赵亮

中国人的生活情趣是丰富多彩的。如果说,“琴棋书画诗酒花”是文士的雅趣,那么,“柴米油盐酱醋茶”则为俗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这些留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且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雅”与“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性成果大展上得到了实践性展示,揭开了“非遗”的神秘面纱。

2月5日,由文化部等部门组织的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非遗”大展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开幕,共展出了珍贵实物近2000件、180多个取得显著成效的项目,有160余名传承人在现场展示精湛技艺和生产工艺流程。

手工技艺,体现文化积淀与生活情趣

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春节符号的,自然离不开年味十足的年画。刚刚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四川省绵竹年画社所带来的年画作品给大展带来了格外的喜庆气氛。

“虽然年画各地都有,但绵竹年画的艺术特点在于其手工彩绘与上色,同一张版因不同的手绘,效果不一。其制作包括起稿、刻版、印墨、施彩、盖花等工序。”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胡光葵介绍道。

“年画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是千变万化的。例如,用在书房里的多是对联,粮仓上的图案多为猫,用来祈祷五谷丰登之意。而在农家猪圈上则可以用孙悟空……”胡光葵说。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生活中群体性的历史积累,也是民族精神的标识。而在每一项物质文化当中都包含着带有人类智慧的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尤其是这种手工技艺,是现如今大批量的工业生产所替代不了的,在整个手工艺生产实践环节中,“非遗”所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得以体现。

“比如,过去男女间表达爱恋时,女子送对方亲手绣制的荷包,这显然与在商店买来所传达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这其中有深厚情感的附着。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情趣的表达。相比之下,如今很多时尚的东西较容易转瞬即逝,而这些流传千年的传统技艺则彰显了丰厚的内涵与深刻的民族情感。”刘魁立教授说。

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锦”的土家族织锦,就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间手工技艺,从秦汉至唐、宋、元、明,史籍上都曾有记载。中国织锦工艺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代娥在操作展示的过程中向记者介绍,“这是在斜织机上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织成。所以,制作时看不到正面,而是反面。”为了能够让观众看清楚反面的图案,她特意将织布翻转过来。仔细观赏,记者发现,整个织锦作品设色浪漫、绚丽多彩、工艺精细,几何形图案极为抽象而颇显神韵。

从事织锦工作45年的刘代娥,11岁便师承祖传,现如今已经掌握了160多种土家织锦传统图案及其织造工艺。2010年,她还创办了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用以保护和传承技艺。

“织锦需要静下心来做,坚持不了,图案很容易就乱了。而以50×100大小的织锦为例要一个月才可完成。我们这里的女孩在出嫁前都是要织几床被来作为自己的嫁妆。”刘代娥说。

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非遗”,值得珍视

“如果把蜂蜜加进醋里是不是能够美容?”在山西老陈醋制技艺展示区,一位前来参观的女士品尝着食醋的同时向工作人员咨询起来。展示区内,摆放着酿醋的原辅料和制作工艺流程,吸引了大批参观者的驻足。为了让大家从嗅觉上更好感受“醋意正浓”的意味,参展者特意安放了一个龙头样式的出醋水管,“好香啊!”其中一个参观者不禁感叹道,甚至有人还提前准备好了灌装桶,到此现场采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老陈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郭俊陆介绍说,“醋不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离不了的,而从健康层面来看,更是不可多得的健康食品。目前很多消费者还是把醋停留在调味品上,醋虽然口感是酸的,但实际上作为碱性食物,尤其是经过独特的‘夏伏晒、冬捞冰,贮陈老熟’陈酿工艺的酿造,它对人体是十分有益的。我们民族以五谷为生,而醋又是由五谷酿造而成的。这不仅是制作工艺的传承,更是通过其中的文化内涵让人的勤劳与智慧得以展示。”

除了饮食,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就是服饰了。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云纱染整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欧阳小战向记者介绍了这种盛产于岭南的传统手工天然染整丝绸面料——“香云纱”。“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保留植物染与矿物染的丝绸面料,具有凉爽、透气的特点。如今这种传统工艺已从面料产品、服装延伸到家居等多个领域。器以载道,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终极诉求,我们在传承发展‘香云纱’这独具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传统衣饰同时,也由此来发扬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质。”欧阳小战说。

“说起‘非遗’似乎离我们生活很远,但今天在大展上看到的这些参展项目,让我改变了想法。”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陈安迪谈起了自己的参展感受,热爱摄影的她原本仅是来拍些有意思的照片,但此次展会的经历却让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对于祖先传承给我们的这些宝贵的文化瑰宝,是应当值得我们珍视的”,陈安迪说。

发掘“非遗”市场价值,保护为主传承发展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在此次大展的工作会议上强调,“当前,‘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关键在于,保护好传统技艺的同时也要创新发展形式。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长久以来,茶被公认为是一种健康的饮品。普洱茶制作技艺的第八代传人李兴昌介绍说,“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制作技艺,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生产性保护措施。例如,创办了宁洱困鹿山贡技茶场,在保持传统制作技艺基础上建立符合国家食品生产卫生标准的普洱茶制作技艺系统生产流程,以此来通过生产性保护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我们在几次参展中发现,大众对普洱茶期待是较高的,但同时也有一些担忧,比如茶的品种、生产时间都有很多不同,作为生产厂家应明确地把产品等级告诉消费者,让更多的人来认识茶品工艺的独特性。”李兴昌说。

广东佛山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玉榕,在此次大展上带来了佛山独有的彩灯工艺展示。从事50余年灯式制作的杨玉榕成长在一个美术世家,留学于巴黎的父亲致力于西洋油画的创作,而杨玉榕却从小对传统的手工制作情有独钟。“其实我的儿子也不是学习美术专业的,但他对这种传统灯式制作有着浓厚的兴趣,现在已经成为我的徒弟了。”“应该说,悟性还不错,在香港展出的几十米的大型灯都是由他制作出的。”儿子能够成为传承者,这让杨玉榕感到无比欣慰。

据了解,此次参展的4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几乎都创办了技艺制作传习所,坚持言传身教、完整授艺。

“前来参展的传承人仅是其中部分代表,这不只是个人的智慧,更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另外,对于传承人来说,这样的展示也是他们面向社会的一种宣誓,以此担负起培养传承人的神圣责任。”刘魁立教授说。(本文摄影 陈安迪)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