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民俗乐器第一镇改作坊式生产 走品牌化之路

2012年01月31日16:58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民俗 二胡 品牌化 万元户 培训机构 琴声 乐器厂 剧团

高振保(右)教本报记者展萍给二胡筒刷漆。



文/片 本报记者 刘遥 展萍 本报通讯员 杨传灵

“除了除夕、初一,在家没事的手艺人都会做做乐器。”1月30日(正月初八),在郯城县庙山镇乐泉村,家家户户做乐器的,只要没有其他重要的事,都没有停下手中的活。

在有着“江北民俗乐器第一镇”之称的庙山镇,做乐器是村民们的主业,也是他们生活的重心。琴声悠扬中,本报记者走进了乐器制作的中心村——乐泉村。

春节旺季

订单多得做不过来

农历腊月廿三一大早,乐泉村德高望重的乐器制作高手高振保,在安排完儿孙串亲戚之后,自己在院子里欣赏起刚买的一块上等蟒皮来。

这块蟒皮长7米有余,最宽处近1米,鳞花均匀,皮质坚硬,这是高振保花2万块钱进来的上等好料。“上千条蟒皮才能遇到一条好皮,这条可是我大半辈子以来买得最贵、最满意的一张皮。”高振保乐呵呵地向记者“显摆”。

蟒皮是用来做二胡的。63岁的高振保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做乐器,以二胡为主。上世纪80年代当地乐器厂破产后,他们一家就开始民俗乐器的作坊式经营,还注册了自主品牌“乐泉”商标,成为村里第一家做乐器并因此而发家的“万元户”。

2011年,高振保的乐器厂仅二胡就做了1000多把,最远的销到云南、黑龙江,筝、笛、琴等各类民俗乐器均有出品,年获利近40万元。

“这都过小年了,还不休息休息?”

“嗨,春节前后是旺季,订单多得都做不过来。”高振保说,二胡销量最好,一把琴从第一节檀木开始,切割、打磨、凿、雕等几十道工序下来就得五六天,“每天晚上做到八九点,供不上卖的”。

改变作坊式生产

小镇想走品牌化之路

尽管庙山镇的乐器产业红红火火,但像高振保一样敢把“高振保制作”字样刻在每把乐器上的家庭作坊却是少数,大部分家庭作坊还是以贴牌制作为主。

“要想把庙山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民俗乐器生产基地,光做好不行,还得做大做出品牌来。规模太小、没有自主品牌,经不起市场竞争。”庙山镇的领导也考虑到了这一点。

去年,由该镇乐器生产大户李杰投资的第一个民俗乐器展销中心——鲁南乐器展销中心建起来了,把拥有自主品牌的二胡、琵琶、葫芦丝挂在墙上,供客人挑选。

“现在条件好了,娱乐就多了。”高振保对销路并不担忧。“一年到头没有什么淡季,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全国各地的剧团、民乐培训机构、学校等客户多了起来,几十种乐器都有订单。”鲁杰乐器厂副总经理秦宁宁也对前景表示乐观。

目前,庙山镇已经成立了民俗乐器制作协会。新一年,镇上正打算依托乐器展销中心,改变小作坊乱用品牌、贴牌加工的现状,带动“江北第一民俗乐器镇”从作坊走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