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新近成立的首都影视产业联盟秘书长李伟透露,该联盟将成立专门的评审机构禁拍烂片:拟投拍的剧本,如果被评审专家认为存在跟风、无内涵、对青少年有不良影响等问题,都将不允许投资拍摄。若执意拍摄,联盟所属的播出机构将不予播放。
多年来,中国的影视剧精品少而烂片多,甚至有些所谓的大片也拍成了千夫所指的烂片,的确令人郁闷。不过,烂片虽多,试图以某种组织化的评审方式终结这种现象,并不怎么靠谱。虽然这种想法动机良好,勇气可嘉,但实际上没有多少可能,且试图从剧本的质量入手拦截烂片的“出生”,并未触及事情的根本。总起来看,禁拍烂片的做法,有些像堂吉诃德挑战风车。
之所以说没多少可能,一是因为“烂片”本身是个复杂的概念,并不是很好界定;二是即便能够很好界定,只靠审查剧本也难以阻止烂片的产生。
就如同“俗”之一字,可分为良俗、庸俗、粗俗、低俗、鄙俗、恶俗等多种一样,烂片之“烂”亦有着各种不同的方式:或脑残反智,或悖德弃文,或极端离谱,或粗制滥造,或张扬另类,或是兼而有之。对有些类型的烂片,比如诲淫诲盗者,确实应该施以管理的有形之手,但对多数却只好听其自生自灭。一部影视片子究竟烂不烂,并不像食物馊没馊那样好判断。
换个角度说,有时舆论皆称某部影视剧是烂片,它却仍然能有市场,乃至不少人声称在自虐般的看烂片过程中也有快感。这种现象,如同“此之砒霜,彼之良药”一样,是因为心理需求有着不同层次和类型。在这一点上,各个国家各个地方各个时代都是一样的,没有烂片产生是不可能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即预先的评审制有可能会泥沙俱下,形成某种过度的扼制力量。众所周知,扼制是文化产品质量的天敌。权衡之下,对于烂片,硬堵不如巧疏。
所谓巧疏,即改革相关机制,鼓励精品产生。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中国有着全世界最贵的电影票价,电视台也几乎是最赚钱的行业,同时作为人口大国,我们还有着特别巨大的市场,为什么精品影视剧却特别少?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决不可能只是剧本的质量就能决定的。
对此,经济学家有个观点——垄断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垄断使得烂片也有播出机会,很高的票价使得观众即便很少也能保证利润,这就变相鼓励了烂片的拍摄。治理烂片过多的影视市场病,显然应该从这种更具本质性的方面着手。
郭之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