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丹噶尔皮绣:炕头上做活的古工艺

2011年12月05日16:2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传承和发展 鼠皮 针法 兔皮 古工艺

近日,记者在青海省湟源县和湟中县的部分农村,发现“寒冬时节农闲人亦闲”的情景不见了。湟中县多巴镇小寨村村民李大爷说:“这几年,农闲时村里的很多妇女忙着在炕头上挣钱哩。”

李大爷所说的“炕头上挣钱” ,便是农村妇女用手中的针和线制作皮绣。皮绣源自湟源县即丹噶尔古城,迄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采用牛皮、羊皮、兔皮、鼠皮等多种动物皮革,在这些皮革之上用羊毛、马尾等绣线绣上山水、花鸟、人物、宗教等图案制成工艺品,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李永清是湟源县人,从小喜欢刺绣、画画,2007年她成立了丹噶尔皮绣公司。公司采用了企业+农户+学校的模式,在湟源县是首家,也是唯一的一家集研发、培训、制作、销售为一体的皮绣公司。李永清聘请专业教师常年培训下岗女工和残疾人,还在湟中县、贵德县、大通县部分农村培训普通农妇学习皮绣。她提供原材料,让这些妇女在农闲时制作皮绣,然后收回成品,付给手工费,很多农妇每个月有800—900元的收入。同时,她还创办了西宁市女子技能职业培训学校,专门培养皮绣制作人才。

祁琴芳是李永清皮绣培训班的受益者,今年44岁的她,5年前下岗,由于年龄大、学历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一次再就业培训中,祁琴芳真正认识了皮绣,也爱上了皮绣。现在的祁琴芳,从过去的学员成了皮绣公司的老师,经常下乡给农村妇女讲课。她说,“我要让更多的家庭妇女学会这门手艺,让更多的妇女用针和线绣出美好生活。”祁琴芳独立创作的皮绣作品《三只盘羊》,曾在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银奖,这极大地激发了她的皮绣创作积极性。

据李永清介绍,她的皮绣公司已形成了流水线行业模式,各地区分工制作皮绣作品。比如湟中县的极乐乡吉拉口村专门在手工皮鞋上绣花,小寨村做花卉皮绣,西堡乡西堡村残疾人专门做动物皮绣,漠河村主要做箱包,湟源县丹噶尔新村的村民主要做皮绣挂件……

李永清说,皮绣面临的难题主要是技术。因为皮绣是失传了的工艺,一些民间继承人已经不在世了,原始的资料很零散,留下的资料也有限,以前是简单的皮质实用品上的刺绣,现在是工艺品,要求更加精细。给牛羊毛线上色、毛线的粗细等都要一遍遍的尝试才能选定。很多皮绣针法失传很久,在现实的皮绣制作中,需要慢慢摸索,还要根据现代人的审美来做符合现代人喜好的皮绣,制作好的皮绣能不能被市场认可也没底,所以把皮绣作为工艺品推向市场,等于是重新开始。

另外,人才的缺乏也制约着皮绣业的发展。虽然有了一批专业的刺绣人才,在农村也有一些皮绣制做者,但由于文化水平、艺术底蕴等因素,要精挑细选出有悟性、创作型人才还是很难。

湟源县文化馆原馆长张永福告诉记者,“丹噶尔皮绣”这个商标在2008年才正式注册,商标体现了民族、地域和历史特色。“沉寂了很多年以后,丹噶尔皮绣逐渐被当地的民间艺术家提及。特别是近些年,皮绣被人们用于观赏、研究、收藏等,从此,皮绣不局限于生产生活中,而是放在了艺术、文化等范畴了。”

丹噶尔皮绣得到不断发掘和推广,离不开青海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湟源县政府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湟源县委书记蔡成勇最早提出了挖掘和传承丹噶尔皮绣文化,并将皮绣作为湟源县旅游业的拳头产品来打造。如今的丹噶尔皮绣已成为青海特色文化符号之一,承担着某种特殊的使命。

蔡成勇说:“湟源县有如此宝贵的丹噶尔皮绣文化,我们不仅要深挖、传承,还要不断创新,把民族文化的推广与提高就业率、提高普通群众的收入、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方面联系起来,这样不仅传承和发展了民族文化,还能让更多的人从中得到实惠,也唯有这样,皮绣这个民间文化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

记者 卫庶 王梅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