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涨的什么价?数字背后在争什么?

2011年11月29日16:5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最低限价 影院 金陵十三钗 十三钗 影评人 唐山大地震 结算价格

本报记者 施晨露

从《金陵十三钗》一纸通知送达影院提高最低限价及分账比例,到国内最具实力的八大院线闻言“揭竿而起”结盟抵制,再到双方磋商达成有条件的共识——连日来国内电影圈最重大也最富戏剧性的这一新闻,在各路媒体和无数“自媒体”的渲染、围观中,让本是生意场上的谈判变成了一则则娱乐头条。 “最低限价”提高5元、“分账比例”提高2%,这些专业性颇强的行业名词背后,拍电影的和放电影的究竟在争什么?

涨的什么价?

这场风波缘起《金陵十三钗》出品方新画面及发行方中影、华夏联合知会各院线,宣布该片片方分账比例为45%,同时最低限价为“一类城市40元,二类城市35元,三类城市30元”。此前,一般国产影片片方的分账比例最高为43%,最低限价一般分别是“35元、30元、25元”。

这涨的“最低限价”到底是什么价?“最低限价”即“结算价格”,也就是电影发行商与放映商约定的最低销售单价。影院卖出的每张电影票按票面价格缴纳5%作为专项资金后,剩余部分在缴税后按照约4:6的比例在片方和放映方间进行分账。如果影院方出现因各种原因导致电影票价格低于最低限价者,仍须按最低限价与片方结算分账。目前,由于各类抵价券、团购票、兑换券等出现,很多影院尽管挂出高价,但票面价格并非消费者实际缴纳金额,这个票价往往就是该片的最低限价,并以此与片方结算。据此,导演冯小刚“力挺”《十三钗》,认为“提高最低票价并不意味要涨价,只是制片方的一种自我保护。影院可以用最低限价与片方结算,实际卖什么价,片方无法一一监察”。

争的什么利?

尽管包括张伟平、冯小刚等在内的“生产者”都认为涨最低限价与观众无关,但《十三钗》最低限价的提高对观众来说,可能就是要实实在在多付5元钱。

这“5元钱”让影院喊冤,“观众只会以为是我们要涨价”,更令影院“肉痛”的是“涨价令”的另一半内容,提高片方分成比例两个百分点至45%。张伟平们依然有理,目前国内片方获得的票房分成远低于国际通行标准。在好莱坞,放映头几周片方拿到的分成比例最高可达90%,随着放映周期延长,分成比例才逐渐倒挂。更令影院被“刺痛”的是张伟平的一系列情绪性言论——“不满意可以不放”、“不放电影就是一堆椅子”……于是,“椅子们”结起盟来,八大院线不接受单方面 “涨价”,声称“谈不拢就不放”,背后当然还是利益之争。

担的什么险?

无论是5元钱还是2%,看似小小数字,却让电影业上、下游闹得不可开交,究其一点还是目前国产电影盈利能力太单一。近年来,“最低限价”已几番上涨,最近一次就是冯小刚的 《唐山大地震》从30元涨至35元。 “国民导演”甘冒“不体恤观众”的“恶名”涨价,只因票房仍是国产电影目前最大甚至接近唯一的收入来源。华谊总裁王中磊也公开表示,分账比例被放到台面上聊是好事,“投资方千山万水路一条,你们(指影院)可以说今天没卖座,下一位请,制作方一年或数载的积累就这样被 ‘风轻云淡’了”,说的还是制片商唯票房回收成本的风险。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中国电影来说,与其说调整分账比例很重要,不如说打击盗版、开发衍生品、提高制作质量更重要。

在有关部门调停下,这场利益之争以《十三钗》的要求基本得到满足告终。星美董事长覃宏的解读是“此次释放的信号是向制片业倾斜,鼓励本土电影创作”,并反思“我们可以一夜盖出豪华影院,但优质电影层出不穷却需要多年积累,面对海外电影的竞争,国家保护政策还能有几年呢?”有影评人说得好,电影业上、下游互为唇齿,无论哪一方抱怨风险更大,该反思的都是自己的作品是否够优秀,服务是否够到位。要说风险的话,难道观众掏钱买票就没“风险”吗?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