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同滨:名城保护应基于遗产价值

2011年09月02日15:2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保护体系 历史文化名城 工业遗产 保护规划 保护等级 保护对象 保护效果 世界遗产名录

陈同滨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

核心观点

强调构建基于遗产价值的名城保护体系,能够帮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历史文化遗产,也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加有智慧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规保障和规划体系已基本建立。但在近期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检查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困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完成了,保护范围、建控地带和风貌协调区公布了,保护措施也制定了,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

基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和评定文化遗产的价值,是目前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其中,文化遗产的普世价值和可持续性,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在这一视野下,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工业遗产等一系列新型文化遗产的概念正逐步深入人心。

反观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于城市遗产价值的认定仍然是个软肋。在不少名城保护规划里,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街道、风景名胜区等物质性载体被悉数列出,它们构成了一份“名单表”,但指向什么?体现出某名城什么样的遗产价值主题?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深度与内涵?这些内容在目前大多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中得不到体现。

这说明我们以往对城市遗产价值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我们曾经认为,只有老传统,才有遗产意义;只有历史遗存,才能被认定为文化遗产。但现在文化遗产保护不再仅仅面向过去,正在发生的很多事情,只要具有潜在的人类文明和文化的普世价值,都应该用遗产的眼光来审视。例如一些工业遗产、悉尼歌剧院等20世纪建筑,都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由此建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首要任务,当是发掘和研究城市的遗产价值,而后基于价值主题、建立载体清单,最后针对载体的特性、区分构筑保障体系。

以宁夏银川为例,它是国家第二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定位为“西夏古都,塞上江南,回乡风情”,这12个字揭示了城市的历史、地理和民族三方面的文化特色。若基于名城的遗产价值来构筑保护体系,则应由西夏时期的各级文物古迹,特别是西夏王陵、都城遗址群和同期古迹遗址支撑“西夏古都”主题;由尚未列为保护对象的汉唐灌渠与相关生态环境湿地所体现的灌溉农业支撑“塞上江南”主题;由回族的传统民居、村落及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撑“回乡风情”主题。

在通常的名城保护工作中,大家关注的往往是文物建筑、历史街区、名村镇或历史建筑的数量和保护等级。但这些数据无法直接反映出名城保护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一座城市,就是一个社会、一种文明和文化的缩影。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遗产不仅对城市的现在有意义,对未来也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强调构建基于遗产价值的名城保护体系,能够帮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历史文化遗产,也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加有智慧。

(本报记者程聚新整理)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