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4月25日,“南海I号”考古试掘新闻发布会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举行。“南海I号”考古队领队刘志远介绍此次试掘最新突破即确定了沉船的船首位置,这确定了今后的发掘重点,具有重大考古意义。图为试发掘现场。中新社发应妮 摄
中新社阳江4月25日电 (记者应妮)“南海I号”考古试掘新闻发布会25日在此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举行。“南海I号”考古队领队刘志远介绍此次试掘最新突破即确定了沉船的船首位置,这确定了今后的发掘重点,具有重大考古意义。
2007年12月“南海I号”完成整体打捞,用沉箱装置并拖存至博物馆的“水晶宫”内。2009年9月,“南海Ⅰ号”第一次试发掘工作确定了沉船两侧舷板在沉箱中的位置。
此次试掘从4月4日开始,一共打了6个长宽各1米的探方。记者在现场看到了3个探方,从中可清晰看到考古队员标注出了隔舱板、船舷板,同时也能看到散落在探口的碗、瓶、罐等物品,一排排摆放规律整齐。
沉船上方覆盖着厚达1米左右的淤泥,考古人员先清理表面淤泥,同时采用气举式抽泥方法抽泥,工作人员在现场用浮选法对淤泥进行筛选清理,以免遗失细小文物。
“封闭式硬探方”是此次试掘采用的新方法。刘志远介绍,在发掘过程中遇到两个棘手问题,一是探方壁塌方;二是渗水量大。如果不解决将难以进行测量、绘图、摄影等资料采集工作。而封闭式硬探方有效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同时,用玻璃试管对实际地层直接进行套取的取样新方法,地层标本保留了最真实的叠压关系,得到了水下考古专家的肯定,并具有推广价值。他现场展示了一个60厘米高的标本柱,其中可清晰看见黄沙层和淤泥层,淤泥层深浅不同,彷如年轮。
在沉船已经打捞4年后,刘志远透露,由于有淤泥的保护,沉船的保存状况目前还比较好。但仍面临一系列问题,比如室内水体治理,打捞以前“南海I号”位于流动活水中,进入水晶宫室内后只能尽量模拟原来的海况环境;而沉箱的耐锈程度目前也未可知;沉箱如何切割才能离开水晶宫,这些都是全面发掘“南海I号”之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他表示,二次试掘已经成功完成目标,即确定船首在沉箱中的位置,这就确定了将来的发掘重点,两侧淤泥将不再是重点。而此次的探方也将马上回填,尽最大可能保护沉船。至于何时能全面发掘,他说这将是一个多学科的巨大工程,涉及水文、生化、机械等方面,全面挖掘的方案正在拟定中,但最终日期尚未确定。
“南海I号”考古队员25日获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颁发“荣誉馆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