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4月8日,已有80多年历史的米老鼠和唐老鸭跨越太平洋,在上海正式穿上大红色的唐装。当天,投资达245亿元人民币的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在经历了多年磋商谈判后宣告在上海浦东开工。这是中国内地首个、世界第六个迪士尼乐园,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服务业领域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
在5年后建成时规模将达3 .9平方公里的这片“梦幻国度”中,披上“中国红”的米老鼠,究竟能否入乡随俗、成功“掘金”,仍留下一连串悬念等待揭开。
“上海模式”欲走出“迪士尼怪圈”
受到客流偏好、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迪士尼乐园的经营往往陷入“项目亏钱、乐园赚钱”的“迪士尼怪圈”。8日当天揭开面纱的迪士尼“上海模式”,与以往的迪士尼海外乐园项目有所不同。一方面,该项目土地使用权的获得,符合中国国情,严格依照国内法律框架,根据“依法、有偿、集约”原则进行;另一方面,在中美合作双方共同设立的管理公司中,三比七的股权比例,奠定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
自1983年迪士尼的首座海外乐园———东京迪士尼乐园开园算起,迪士尼在东京、巴黎和香港的三处乐园度假区,并没有统一的经营模式,且盈利情况也各有短长。
上世纪80年代初,早期的迪士尼东京模式,采用了技术转让的方式。而后来的巴黎模式熬到1995年才获得微利,香港模式年年亏损。尽管迪士尼总部加强了运营控股权,但受到客流偏好、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经营往往陷入“项目亏钱、乐园赚钱”的“迪士尼怪圈”。
8日当天揭开面纱的迪士尼“上海模式”,与以往的迪士尼海外乐园项目有所不同。一方面,该项目土地使用权的获得,符合中国国情,严格依照国内法律框架,根据“依法、有偿、集约”原则进行;另一方面,在中美合作双方共同设立的管理公司中,三比七的股权比例,奠定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
据了解,美国华特迪士尼公司的中方合作主体为2010年8月8日注册成立的上海申迪(集团)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由上海市政府批准设立的国有企业,由上海陆家嘴集团、上海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有限公司和锦江国际集团联合投资设立。
上海迪士尼正式开工前,申迪集团和华特迪士尼公司,依照中国法律共同成立三家合作企业:上海国际主题乐园有限公司、上海国际主题乐园配套设施有限公司、上海国际主题乐园和度假区管理有限公司。其中,主题乐园公司和配套设施公司中方持股57%、美方持股43%,而管理公司中方持股30%,美方持股70%。
申迪集团董事长范希平分析,与迪士尼其他海外项目相比,上海迪士尼创造了迥然不同的“上海模式”。最大特点在于中方通过参股管理公司,将共同参与未来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和配套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
据介绍,中方在管理公司中参股30%,这意味着在今后所有的乐园经营收益中都可享有同股同权的收益,例如上海迪士尼开园后,每卖出一张门票,其中三成收入将归中方所有;此外,中方还有权向管理公司委派董事、监事、副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
此外,在上海迪士尼项目中,中美双方均以现金方式入股,土地使用权和知识产权均不作价入股,而是分别由中方和美方另行租赁和许可给中外合作的项目公司。在“上海模式”中,中美双方的利益更加趋同。
华特迪士尼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艾格和范希平都认为这是一种共赢的模式。
而此前,在巴黎和香港,迪士尼方面在乐园和度假区项目建成后,几乎全面掌控经营收益。
香港迪士尼乐园和度假区行政总裁金民豪日前在港举行的电话记者会上说,香港政府拥有香港迪士尼乐园53%的股权,而迪士尼公司拥有其余47%的股权,这一点港沪两个迪士尼十分相似,最大的区别是管理公司运作的不同。
金民豪解释说,上海迪士尼的管理权由中方的申迪集团和迪士尼合组的管理公司负责,双方分别持有三成和七成股权,而香港迪士尼则由迪士尼公司完全控股的公司独自管理。他认为,两地的合作模式不同,主要基于两地政府部门的不同考虑,显然上海方面更希望学习美方的管理模式。
“米老鼠”开工选准“时间窗口”
专家分析,“上海模式”的优势还在于迪士尼项目选择了在2011年于中国内地开工的“时间窗口”。其施工建设的5年进程,正是中国“十二五”规划实施的5年,也将是中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内需的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