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舟: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收藏机制

2011年03月25日09:4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两会 申遗 埋葬 美术馆 全国政协委员 旅游区 文物盗掘 原生态文化

整体性保护需提升

立法和行政执法的约束性,将非遗保护带入规范性的新阶段。但科学完整的保护措施、收藏机制的建立,以及保护和利用关系的平衡仍旧任重道远。

文物盗掘、贩卖和走私是文化遗产破坏的最重大隐患,但现在来看,那种因建设而付出的破坏,不像文物盗掘那样赤裸,却同样是文化遗产的重大劫难。“我们正在一锹一锹埋葬自己的文化”,中国文联一位领导如此叹息当前发生的一些对历史文化原生态破坏的不良情况。

例如因为缺乏科学的维护意识,一些人把明、清时代的壁画,涂抹得非常鲜亮,造成了人为破坏,让人痛心不已。

杨力舟则发现了一类现象:一个发掘了文化遗产的地方,旅游业往往也会高歌猛进,大规模的旅游业和城乡开发工程中无数有历史文物价值的老建筑、原生态文化环境正在急剧消失。

“有个地方,为了突出红色旅游,竟然将整条街道都刷成了红色;还有的用现代的手段在旧墙上写标语。这绝不是保护,是严重的破坏,必须引起警惕。”他认为,现在许多红色旅游区片面重视修建纪念馆、纪念碑或雕像,完全忽略了文物陈列的重要性,歪曲了革命遗址和名人故居等建筑物应有的教育意义。

因此他建言,对于已经被毁坏的建筑物,不可在原址上乱修新的纪念物,对于保存完整的,应尽量修复如旧。目前很多红色旅游区在实体文物和图片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暂且不要急于大兴土木盖场馆,而是先要尽力征集展品。只有清晰度好的照片、水平较高的雕塑作品等才能再现历史场景、感动人心,达到让观众学习历史、受到教育的效果。

“既对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也重视有形的居民、古建筑、历史街区和古村镇、重要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兼顾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推进整体性保护工作。”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全国“两会”期间对本报记者如此表示。

针对历史文化原生态遭到人为破坏的现象,王文章还表示,我国将建立国家级名录的退出制度,定期组织专家对国家级名录项目保护情况进行评估、监督和检查,对保护不力和进行破坏性开发的项目和单位予以警告,对于确实不再符合国家级名录标准,没有资格继续列入国家级名录的予以除名,并追究相关责任。这也意味着许多地方政府借申遗获取投资项目和国家财政支持等利益的做法将得到遏制。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