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体改迈关键步伐 转企改制取决定性进展

2011年02月28日10:4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转企改制 十一五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产业发展 科学发展观 文博会 文化企业 文化生产力 文化工作者 文化资产

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中国网 王锐 摄

中国网北京2月28日讯在今日的上,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介绍了“十一五”期间文化改革发展的进展情况和下一步的主要工作。以下为讲话实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改革开放30多年来第一次专门用一个章节的篇幅,对“十二五”时期我国的文化改革发展作出部署,充分体现了文化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建议》中在强调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是基于“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

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时期,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空前繁荣,硕果累累、亮点频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可以说,“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体制改革迈出关键步伐,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一是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决定性进展。“十一五”时期,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行业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任务。全国出版单位(不含高校出版社)有90%已完成转制,发行单位完成97%,电影制片厂完成93%,电视剧制作机构完成93%。据初步统计,全国共核销事业编制17万2千多名,中央直属单位就核销了近两万名,全国共注销事业单位4千多个。改革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涌现出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超过或接近百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我国文化领域的重要领军力量。二是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不断深化。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形成。三是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新闻出版和广电系统完成局社分开、局台分开,实现政企分开,政府职能进一步转换,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10个省市全面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84%的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组建了综合执法机构,有效改变了“多头执法”的局面。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设立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管理机构,管人、管事、管资产有机统一,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

第二,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一是政府投入显著增加。“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2006年文化方面支出685亿元,2010年达到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过200亿元,其中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是“十五”时期的8倍。二是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完成覆盖全部已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于“十五”期间提出并着手建设,“十一五”时期建成各级服务点83万个,覆盖90%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十一五”期间实现了数字化,年放映达800万场,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农家书屋工程“十一五”期间从无到有,建成39万家,覆盖50%的行政村。在农村基层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解决。三是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快推进。全国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共有1743家已向社会免费开放。2008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免费开放专项资金52亿元。到2012年底,我们将实现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四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共享、综合利用和社会化、多元化。

第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十五”计划建议中第一次提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战略部署。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一是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望达到1万亿元。北京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经济比重已超过或接近5%。二是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我国电影产量由2003年的100部以下上升到2010年的526部,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电影票房增速连续6年保持30%以上,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达43部,改变了进口大片主导我国电影市场的格局。影视动画产量从2005年的4.2万分钟增加到2010年的22万分钟,增长了4倍以上,扭转了进口片占主导的局面。新闻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印刷业翻了两番。三是国际文化贸易逆差局面明显改观。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逆差逐步减少。2010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同比增长15.1%。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总额超过35亿元人民币。图书版权输出引进比从2005年1:7.2缩小至2010年的1:3。去年的深圳文博会交易额突破千亿元,是5年前第一届的3倍。四是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更加完善。出台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专项政策,推动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2010年,文化产业中长期贷款累计新增276亿元,中央和各地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达52亿元。到目前为止,7个省市成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或投资公司,资金量达到百亿元。26家文化企业在A股市场和H股市场上市,仅去年就实现融资额104亿元。

文化体制改革进展平稳,推进有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科学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强调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明确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切实加大建设投入;对经营性文化产业,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尊重规律,服务群众,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二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既充分考虑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又考虑其产业属性,在确保良好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三是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确保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推动条件较好的地区先行探索,在不断总结试点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向面上推开。同时,充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特点,明确不同的改革任务和进度要求。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把维护职工权益摆在突出位置,妥善解决社会保障衔接、人员分流安置等问题,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支持、参与改革的积极性。结合文化体制改革的实际需要,中央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20余个政策文件,基本涵盖了改革发展的主要环节,各地也因地制宜制定出台了一大批地方性优惠政策。广大文化工作者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共识不断增强,普遍由不愿改、不敢改、不会改转变为越改越想改、越改越敢改、越改越会改了,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深化改革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下一步,我们将依据两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抓紧制定出台文化改革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牢牢抓住科学发展主题,紧紧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一年。中央提出了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二十字总要求”,我们要努力在文艺院团和非时政类报刊两大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稳妥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以电视剧制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广电制播分离改革,推进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在基本完成出版、发行、电影制作发行等改革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完成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任务。

背景资料:

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背景材料

十一五回顾:

孙志军:全国共核销事业编制17万2千多名

我国电影票房增速连续6年保持30%以上

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已转企

10省市全面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

"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均已基本完成转企改制

目前在A股和H股上市的新闻出版企业已有14家

"十一五"新闻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翻番

"十一五"发改委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金超二百亿

十二五展望:

"十二五"末新闻出版业将实现总产出29400亿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