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发现白垩纪早期真蜥脚类恐龙

2011年02月01日09:0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蜥脚类恐龙 白垩纪 棉秆 黏接剂 纵向强度 Haplocanthosaurus 姐妹群 偶联剂 内结合强度 恐龙化石

《地质学报》:我国首次发现白垩纪早期真蜥脚类恐龙

本报讯 目前,一个身长18米、头高6米的“何氏六榜龙”已经在广西自然博物馆露天恐龙园装架展出。中法古生物学家在最新一期的《地质学报》(英文版)发表论文称,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的白垩纪早期真蜥脚类恐龙。这一发现为研究这类恐龙演化的复杂性提供了化石证据,对研究我国南方地区该时期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古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和法国古生物学家在我国广西扶绥县白垩纪早期,年代大约为1.3亿年的那派组地层中发现的恐龙化石被证实是真蜥脚类恐龙当中的一个新属种——“何氏六榜龙”,为研究白垩纪早期蜥脚类恐龙演化的复杂性提供了进一步的化石证据。

广西自然博物馆莫进尤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以及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Eric Buffetaut研究员合作研究的论文“中国南方广西省发现早白垩世真蜥脚类恐龙新属种”发表在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地质学报》(英文版)2010年第6期上。新恐龙的发现和命名者、广西自然博物馆研究馆员莫进尤介绍说,新化石发现于扶绥县山圩镇平搞村六榜屯龙草岭的甘蔗地里,由于发现化石的线索是当地村民何文坚提供的,所以命名为“何氏六榜龙”。新化石埋藏于那派组紫红色泥质粉沙岩中,正型标本材料为五节较为完整的互相关联保存的中后部背椎,另外在发掘坑中还发现了其他部位的骨骼数十块,包括部分颈椎、荐椎、尾椎、肋骨、肩带、腰带和四肢。

“何氏六榜龙”的五节背椎椎弓表现出许多与其他蜥脚类完全不一样的骨骼形态特征组合,如神经脊较低,分叉,顶端向两侧膨大等。初步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六榜龙”可能代表了一种真蜥脚类恐龙,与北美的简棘龙Haplocanthosaurus形成姐妹群关系。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结果,因为中国发现的大多数白垩纪早期蜥脚类恐龙都属于巨龙形类或者是更进步的属种,广西的新发现似乎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个例外,它属于一类真蜥脚类恐龙,说明中国的白垩纪早期蜥脚类恐龙具有较高的分异度和复杂的演化关系。”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Eric Buffetaut研究员认为。真蜥脚类恐龙是一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时期的、较巨龙形类恐龙原始的蜥脚类恐龙,如我国发现的著名的马门溪龙和峨嵋龙等。中国发现的白垩纪蜥脚类恐龙种类较多,但这些恐龙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年代也从1.4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横跨到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而且这些恐龙都无一例外的属于巨龙形类或者更进步的属种。

“何氏六榜龙”的研究表明它属于真蜥脚类,不同于其他地区发现的同时期蜥脚类恐龙,也不同于另外两个与它同时出土的巨龙形蜥脚类赵氏扶绥龙和未研究命名的较为原始的蜥脚类恐龙。这不仅表明,至少有三个不同种类的大型蜥脚类恐龙确实共同生活在那派盆地形成的湖泊边缘,同时也表明了中国白垩纪早期蜥脚类恐龙演化具有复杂的多样性。由于化石材料的零星和破碎,早白垩世蜥脚类恐龙的研究过去一直是恐龙研究当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我国北方如辽宁、甘肃和河南等地相继发现了许多较为重要的白垩纪早期蜥脚类恐龙化石材料,如东北巨龙、黄河巨龙和大厦巨龙等。广西扶绥“何氏六榜龙”的发现不仅给那派盆地蜥脚类恐龙演化的多样性提供了确切的古生物化石证据,同时也弥补了我国南方地区白垩纪早期蜥脚类恐龙化石研究的薄弱环节,这对研究我国南方地区白垩纪早期恐龙动物群的组成,恢复我国南方地区该时期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古环境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