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给破损文物施"魔法" 衰老文物重焕美丽容颜

2010年12月23日16:5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文物保护 头冠 千慧 文物收藏 文物修复 腐蚀损失 容颜 文物考古 魔法 衰老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修复后的李倕公主冠饰,由480余件金、银、铜、铁、珍珠、绿松石等不同材质的构件组成本版照片摄影/黎萌

我国文物收藏保管单位的超半数馆藏文物存在中度以上腐蚀损害,急需修复

12月15日下午5点,北京的邱先生带着些意犹未尽之感,走出了首都博物馆一层的B展厅。“这个展览的内容挺丰富的,让我知道了不少从前不知道的故事,也长了些文物的知识。可惜我今天预留的时间不够,我想回头找时间再来看看。”

此前一天的12月14日,为期一个月的“百工千慧——中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开展。在中国,科学技术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应用到考古与文博领域, “十一五”期间,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上的巨大支持和投入,使得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公主冠饰最为夺目

步入展厅,首先与观众面对面的是一件唐代公主冠饰,其华丽耀眼的程度引得每一位参观者驻足。据主办方介绍,冠饰的主人是唐高祖第五代重孙女李倕。而冠饰所用的材料有绿松石、琥珀、珍珠、红宝石、玻璃、贝壳、玛瑙、金银铜铁等,在众多金饰件下还有翡翠鸟鲜艳的蓝色羽毛,几乎用尽了唐代可能用到的所有装饰材料,色彩绚烂,极尽奢华。它的制作工艺包括铸造、捶打、金珠、掐丝、镶嵌等,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工艺和加工工艺水平。

2001年,陕西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新校区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现了一处大型墓葬群,共清理出墓葬182座,其中唐代墓葬140座,占了绝大多数。李倕墓就是其中之一。十分庆幸的是,墓葬保存完整,没有被人为破坏过,但墓葬保存状况很差。由于墓葬历史上曾遭水淹,墓中原有遗物发生了漂移,墓室中的壁画也已几乎看不出样子,仅部分区块残存了一些颜色。

墓志铭显示,墓主李倕,字淑娴,李渊第五代后人,病卒于开元24年(公元736年),时年25岁。墓葬中的陪葬物有瓷器、陶器、镀金银器、青铜器、玉器、漆器、纺织品和少量的铁器及铅器。棺材已朽,尸骨尚存,主人手上还分别握着一件玉蚕和玉猪。

最令人兴奋的是发现了一件完整的头冠,与墓主头骨紧紧依偎。完整的唐代贵族女子头冠此前很少见,这个发现对唐代的历史、文化、风俗、审美研究都极有价值。由于现场清理和保护难度较大,考古人员采取了石膏固定、整体提取的办法,将墓主人的头骨连同头冠、身体和佩饰提取回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

1991年成立的这座现代化的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德国美茵兹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合作的结晶。这也是20世纪中国第一座与外国合作建成的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参与李倕墓文物修复的共有中德两国十余位专家。具体负责头冠修复的是德国女专家安娜格雷特·格里克。

格里克毕业于德国美茵兹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文物修复学校,这是一家享誉欧美的专业文物保护修复机构。公主头冠的修复始于2003年。

如何把公主头冠上散落下来的几百个饰件拼接在一起,恢复成1200年前的样子,是格里克等中德两国专家的任务。在鲜有文献记载和无参照物的前提下,他们先对石膏包用X光进行分析,以了解包内文物材质的属性及分布状况等原始痕迹,然后借助于显微镜对文物表面进行细微的观察。

在地下的漫长岁月里,由于水的浸泡等多种原因,头冠上数不清的小部件已经脱离原始位置,有的小饰件甚至已风化得无影无踪,这让获取原始痕迹变得更加困难。此外,头冠的主要结构是黄金,每个装饰物之间应相互关联,它们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它们和底座又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经过艰苦的努力,2005年头冠的清理、修复与复原工作终于完成。复原后的头冠精美华丽异常,受到业界同行的瞩目和赞誉。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世界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