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昨日下午,一具古尸从古墓抬出 秦发/摄
昨日凌晨,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黄歇村东周墓群1号墓开棺。目前,已出土了5驾车马器,清理出一批漆木器和青铜器。
该墓位于黄歇村3组,墓室开口长18米,宽16米,有7级台阶。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椁室长5米,宽4米,分头厢、南厢和棺室等3个室,专家笑称为“二室一厅”。在主墓的西面12米处,发掘出车马坑1座,出土5驾车马器,不过有两驾有车无马。
截至记者发稿时,考古专家已清理出酒具、木俑等一批漆木器和青铜器。随着主棺的揭开,专家预计将有一批珍贵文物面世。
据记载,黄歇村为战国晚期楚国令尹黄歇之墓所在地。
掘开尘封两千多年的秘密
——本报记者直击沙洋县黄歇村东周墓群1号墓开棺
现场发掘出巨大的椁木 秦发/摄
昨日,记者赶赴考古现场后,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歇考古队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获得编号为002号的“黄歇古墓发掘现场嘉宾证”,目击了已尘封2300多年古墓的秘密。
墓身发现古代盗洞
在现场,考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黄歇村东周墓群1号墓有战国墓的典型特征:墓坑台阶是墓主身份地位的象征,台阶级数越高,说明墓主的身份越尊贵。
“在那个时代,就是富人,也不允许挖这样有台阶的墓坑,东周墓群1号墓有7级台阶,还有车马坑,墓主身份从规格来看,肯定是贵族。”考古专家表示,由于地理位置、村民保护等原因,1号墓考古发掘中仅发现一个古代不大的盗洞,盗墓分子可能拿走了头厢的青铜鼎等部分礼器,其他椁室和中室未受破坏,是近年来发掘的保存相对完好的大夫墓。
文物挖掘与时间赛跑
棺椁被打开后,墓坑内的文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质变,如何保护好2000多年前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在考古发掘现场,工作人员进行文物保护,可以称得上是“与时间赛跑”。
出土器物用海绵等物件层层包裹,现场制作包装箱,撒上一层又一层稻草后装箱,贴封条。据专家介绍,楚墓中丝绸、竹简有可能被氧化,我省从日本引入最新技术,在严仓古墓发掘时首次运用,如采用日本的一种塑料袋,它可以排除掉空气,保持水分,有效阻止文物被氧化;铁器、铜器的保护,则正好相反——尽快烘干、脱水,然后撒上相关的试剂,将它保存起来。
其实古人技术很高超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最初的发掘中,考古人员曾发现了木条形状的物体,专家称,那是2300多年前的木伞,结构很巧妙,“很多人质疑几千年前的古人技术不发达,其实从出土器物来看,古人智慧极为高超。”一位考古人员说。
专家介绍,古墓中的器物精美,漆木器上的红漆颜色鲜艳,在考古学上被称为“髹朱漆”,是楚人制成的生漆,加朱砂后色泽纯正,性能比现代的漆毫不逊色。
此外,古墓结构精细,棺椁采用榫卯接合,不用钉子,虽历经2300多年,但结构稳定。
墓主人身份成悬疑当地盛传为黄歇墓
今年71岁的黄炎昌祖辈生活在黄歇村,他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就听老人们说,村里埋着个大人物。至于这个古墓主人是否就是那个“大人物”春申君,他也十分好奇。
记者了解到,这个村里一共有两处古墓葬,一处是正在发掘的1号墓,另一处距这个古墓不足800米。经村民的指引,记者在这个高约10多米的封土堆一侧树下看到一石碑,上面刻有“黄歇村墓群属于东周时期贵族墓葬,据史载黄歇冢战国晚期楚国令尹黄歇之墓。”
挖掘现场的古墓是否就是黄歇之墓?湖北考古文物研究所黄歇考古队领队黄文新告诉记者,目前下结论为时过早,但墓主人应该和黄歇是同时期的人,且可以确定为贵族,两处墓葬相距如此之近,应该有某种联系。
文物捎来远古信息勾勒楚人生活场景
昨日,沙洋县后港镇黄歇村东周墓群1号墓主棺开启,一批具有较高观赏和研究价值的精美文物,捎来了楚人跨越时空的问候。
随着1号墓主棺开启,一批生活器具出现在了考古人员眼前,“从此次清理出的文物中,我们可以想象楚人的生活场景。”专家介绍,荆门市民间文化受楚文化影响很深,就现在的荆门农村丧葬状况看来,也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则,用一些生活用品陪葬,作为对死者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