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选材并不名贵,边角不齐,雕刻的字迹上大下小……就是这样一块略显“粗糙”的石碑,却被陌生人用红被单包裹着,保护了近半个世纪。2007年,它又坐了千余公里的火车,被运送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这块石碑就是此次抗战馆新增文物中的张自忠将军初葬处石碑。
昨日,曾亲自赴襄樊接碑入馆的工作人员段晓微回忆了寻碑的那段历史。
1940年5月16日,时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陷敌重围,身中数弹壮烈殉国,遗体被日军运至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峪山镇陈家集埋葬。当时,张自忠将军殉国的消息令全军无比悲愤,其部下与日寇激战,将张自忠遗体抢运出来,并匆匆在初葬处立下一块石碑,上刻“张上将军初葬处,1940·5·16”。“石碑上的葬字并不标准,下半部分是一个土字,可见当时时间紧迫,根本无暇顾及细节。”段晓微说。其后,张将军的忠骸被隆重重殓后运往重庆国葬。
1952年春天,陈家集村村民陈广华在分得的麦田地上找到了一块石板。有人认出,这就是张自忠将军的初葬墓碑。之后的近半个世纪,陈家一直用红被单将石碑仔细包裹着,保护着。直到2000年,张自忠将军之女张廉云前往湖北襄阳,在陈家集村看到“张上将军初葬处”碑,回京后将此消息告诉了抗战馆。
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协助下,石碑终于在2007年6月22日入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段晓微说:“当时我和另外一名女同事一起去接碑,村里人放了鞭炮欢迎我们,说终于给石碑找到了一个好去处。”
上图:昨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厅内,一位母亲在为孩子们讲解张自忠将军初葬碑。本报记者 饶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