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一角与北京人民大会堂。 中新社发 郑雄增 摄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新社发 廖攀 摄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逐步具备了进行世界级高水平建筑作品创作的条件
文/杨保军
中国近三十年的建筑设计有非常迅速的发展,它与中国整体经济社会的转型密不可分。我们从分别于1959年、1988年、2001年、2007年进行的4次“北京十大建筑”评选的背景和结果可见一斑。
19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也可视为国家十大建筑,它是建国10周年的献礼工程。周恩来总理提出“古今中外、皆为我用”的原则,全国的建筑界精英采用非常规的“三边”工作法(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在10个月内高质量地完成了从设计到竣工的全过程,创作思路基本是自由的,并不忌讳曾经遭遇过批判的大屋顶模式(全国农业展览馆),也不拒绝西洋古典(人民大会堂)或类似前苏联模式(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同时包含着对新结构和新形式下的中国建筑的探讨(民族文化宫)。而当时中国正处于西方的经济封锁之下,这其实是中国建筑师在封闭条件下进行的一次独立的现代建筑创作探索。但在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不可能产生普遍的建筑创作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