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赠庄信正夫人照(资料图片)
张爱玲的遗稿又有新发现。4月,张爱玲生前惟一一篇描写台湾的游记《重访边城》,在台湾媒体上发表。
《重访边城》让人拍案
1961年秋,张爱玲先访台湾再到香港,这是她有生之年唯一一次造访台湾。1963年,张爱玲将此行的见闻写成英文游记《A Return To The Frontier》。
2007年,张爱玲作品的版权继承人宋以朗整理资料时,意外找出34页张爱玲从未发表的《重访边城》中文手稿。经过比对,发现它并不是《A Return To The Frontier》的中译本,而是张爱玲在上世纪80年代以中文重新写作的新版本。
1963年张爱玲写下英文版的《重访边城》(《A Return to the Frontier》)后,在台湾文学界引起极大的反响。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张爱玲到台湾短期旅游时,会见了台湾文学界的几位巨擘,诸如王桢和、白先勇等人。但或许是因为旅游时间仅仅一个星期,比不上她创作其它作品时长时间的细腻雕琢,再加上全篇以英文创作,不像使用中文时的淋漓尽致,因此外界对此文评价一般。
但这次发现的中文版《重访边城》,却让笔者读得颇为拍案。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当发现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台湾,竟曾是张爱玲透笔下的题材,更让人想要一睹风采。没想到一开场,张爱玲就攻破了台湾岛民的心防。
“孤岛渴望外界友情”
游记的开始是以轻松的笔触,描写她在机场等待接机时的故事。她碰到一位老是在飞机场接美国名人的神经病,误把她当作当时竞选加州州长失败的尼克松的夫人。对于这个“美丽的误会”,“我笑了起来,随即被一阵抑郁的浪潮淹没了,是这孤岛对外界友情的渴望”。一针见血地刻画出台湾人甚至一直到今天,自己毫无察觉却表现明显的性格。
接着张爱玲写道,其实早在这之前,她曾经过台湾――“在珍珠港事变后从香港回上海,乘的日本船因为躲避轰炸,航线弯弯扭扭的路过南台湾,不靠岸,远远的只看见个山。是一个初夏轻阴的下午,浅翠绿的欹斜秀削的山峰映在雪白的天上,近山脚没入白雾中。像古画的青绿山水,不过纸张没有泛黄。……我站在那里一动都不动,没敢走开一步,怕错过了,知道这辈子不会再看见更美的风景了”。身为台湾人,看到她这段描述,当真是触动心弦,感动不已。彷佛当时被葡萄牙人惊叹的“福尔摩沙”(意指美丽岛),如此不着岁月痕迹般地透过她的文字,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午后,张爱玲在台湾画家席德进的伴游下,在台北逛街。台湾当时刚刚脱离日本50年的殖民统治,正值国民党政府刚来台湾没多久。
“房屋轻巧新建,像挤电梯一样挤的不郁塞,彷佛也同样是暂时的”。这些随国民党政府来台的居民,当时也绝对没有料到,就要这样在台湾度过下半辈子。之前在中国大陆的娱乐也带到了这里,于是张爱玲看到了露天书场。也许因为只是暂时的,所以和大陆的书场比起来总是少这少那,不过有一样东西却是少不得:“茶总有得喝”。
接着,张爱玲参观了台湾的庙宇。她称,台湾的庙宇是“全世界最家常的庙宇”,除了传承华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外,又加上了台湾岛特有的风土民情,还可以看到台湾道教佛教互相融合的结果:“神案上花瓶里又插着一大瓶彩纸令旗”。
本土的闽南文化,得以在台湾保存,是因为它不像大多数的闽南文化之一被中原主流文化淹没了。于是这原本也是多元中华文化的闽南特色,就被台湾当作是能够象征“本土意识”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