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11时许,装有“南海一号”的沉箱被部分打捞出水,今日上午10时将举行“南海一号”出水仪式。中央电视台将现场直播“南海一号”打捞出水全过程。届时,在南海海底沉睡800年、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南宋古商船将展现在世人面前。“南海一号”古沉船是中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文物储存最多的远洋货船,船上藏有的稀世文物可能超过6万件,堪比秦兵马俑,文物价值可能超千亿美元。考古专家们期待此次“南海一号”古沉船的出水,能将古沉船主人是谁,始发地在哪里,是否因超载而沉船,生活舱能否再现当年船员的生活等多个悬念一一揭开。
古船概况:约30米长10米宽,文物可能逾6万件,据称南宋皇帝曾乘坐
沉没年代:宋代
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阳江海域,海面下20米深处
价值意义:影响不亚于兵马俑,文物价值可能超千亿美金,可能创世界最大水下考古奇迹
安置情况:将保存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准备
出水前两次试吊沉箱
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作即将在今日早上8时正式开始实施。昨日,用于起吊“南海一号”的“华天龙”起吊船和承载“南海一号”的“重任1601号”驳船已在打捞现场待命,并于昨日对“南海一号”进行了2次试吊。
为什么要进行2次试吊呢?“南海一号”打捞总指挥吴建成解释说,因为“南海一号”的沉箱在海水里已经放置了半年之久,试吊两次是为了测试其能力,使得“南海一号”可以确保稳固地出水。此外,“华天龙”的吊臂昨天使用的最大吊力为3860吨,但将整个沉箱完全吊起的最大吊力需要5000吨左右,所以才没有将它整个吊起来。
吴建成还说:“‘南海一号’只是试探性地出水,而不算是正式出水,但这些都是在计划之内的”。这是因为,整个“南海一号”上下沉井分离时,上下一托,容易造成沉箱结构的破坏,比如沉箱是否可以托住木船、甲板之间会有摩擦力;而且出水后,稍有不慎也容易造成对‘南海一号’古船的破坏。
另据了解,“南海一号”打捞经费为7000余万元。
喜讯
船上文物可能超6万件
从现场归来的考古人员传出最新喜讯:“南海一号”比原来想象的更加宏伟,根据此次探摸掌握的数据,“南海一号”的长度达30米,上面的文物可能超过6万件。
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说,以前曾经对“南海一号”进行过多次探摸,对“南海一号”的长宽高有一个综合的估算,“以前估算的长度是24米,现在通过最新的最直接的测量,长度多了四五米。”
据介绍,此次探摸还首次发现了大量的凝结物,以铁器为主体,内有贝壳、木块等,大小不一,圆形的一坨又一坨,最大的一块直径有4米多长,而小的数量更多。景李虎说,此前曾经出土过一些以铁器为主体的凝结物,可以分析得出来是铁锅等船上生活用品。
“但此次发现了大量似乎不是生活用品的铁器凝结物,推测应该是生产工具,如铁犁、铁锄等,是当时出口产品的一部分。”景李虎表示,这些新的凝结物是第一次发现,颇有研究价值。
展馆
将于明年底免费开放
据悉,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专为“南海一号”量身定做的“水晶宫”昨日基本完工。那么,“南海一号”古沉船入馆后,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何时对外开放?阳江市副市长陈芝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计划在2008年底,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馆接纳游客。另据了解,博物馆将免费开放。
五大“关联舱体”构成的博物馆,中间最大的“舱体”是主体工程的灵魂——“水晶宫”,至今仍留有南墙没建,以迎接“南海一号”古沉船的入馆。据工作人员介绍,古沉船入馆两个月后才能封馆灌水,目前只能用“海水浴”解决古沉船养护难题。
古沉船入馆后,修建南墙需要60天左右的工期。在这期间,工作人员要不断地向“南海一号”浇洒海水来为它“保湿”。直到南墙建好封死灌入12米深的海水,才能结束对它的这种特殊呵护。工作人员说,由于“南海一号”出水后仍然要包在可以渗水的铁箱子里,而且船体上还裹着一层厚厚的泥,所以浇洒海水并不会对船体造成实质性影响。
■新闻资料
“南海一号”大事记
1987年8月,宋代沉没商船被发现
2002年3月至5月,考古队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
2005年12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2006年6月17日,国家文物局原则通过打捞及保护方案
2007年1月,广东省专门成立南海一号打捞指挥部
2007年4月8日,“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程正式启动
2007年12月21日,装有“南海一号”的沉箱被部分打捞出水
■新闻链接
争论20年“南海一号”价值几何?
“南海一号”即将出水。满载着六至八万件且多数为国家一级文物的这艘古船,价值几何?这场争论已经无休止地探讨了二十年,并且还会继续争论下去。
据了解,首先把“南海一号”比喻为“海上敦煌”的,是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负责人、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黄伟宗认为,“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文物总数超过敦煌莫高窟的数量。将“南海一号”称为“海上敦煌”恰如其份。黄伟宗在广东阳江考察时写下了“海上敦煌在阳江”七个字。
后来,媒体报道中又出现了“南海一号”可以媲美故宫、秦始皇兵马俑的说法。但这些说法得到了考古界专家的质疑。考古学界前辈石兴邦先生认为,“南海一号”文物及考古价值可媲美秦兵马俑的说法并不恰当。首先,秦兵马俑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两者在考古价值上各有千秋,拿它们作比较是不科学也不恰当的。其次,“南海一号”属于海底考古,秦兵马俑为帝王陵考古,两者属不同范畴,不能类比。
始料不及的是,数月前,有媒体报道说,此前“南海一号”出水的一件精美文物拿到欧洲市场试拍,结果获得了近百万美元的试拍价。因此有人做出这样的估算,“南海一号”上的文物价值超千亿美元。一语激起千层浪,各方为此争了个面红耳赤。
广东省文化厅迅速回应说,“南海一号”出水文物从来没有拿到欧洲市场试拍过。“南海一号”上的瓷器碎片也是国宝,怎么能拍卖呢?
全国政协委员、社科院学部委员、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认为,文物是有形的,相对容易发掘的,但更重要的是隐含的文化信息,“南海一号”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他说,最有价值的不是船上的一两件物品,而是整体的沉船。
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表示,从“南海一号”出水的一些文物中,清晰地看到南宋时期平民生活的历史,看到了中国古代远洋贸易的历史,这些文物是从历史书外走出的鲜活物证。
“‘南海一号’出水文物中有一小片竹篾席,它有多少价值?我看是无价,它比‘南海一号’上出水的一些金器要宝贵得多,文物价值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童明康举例说。
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李仁臣在一次研讨会上说,不要以为水下考古就是打捞宝贝,要把公众的注意力从文物本身转移到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上来。
■新闻故事
为保秘密官兵谎称水下有炸弹
“南海一号”这座海底宝库的发现,多少带一些“偶然”。而在保守这个秘密过程中,更富有故事性。
意外发现古沉船
1987年8月,中国救捞总公司决定和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打捞一艘沉船,由下属广州救捞局具体承接这一业务。尽管英方人员画出了细致的沉船地点,这条东印度公司沉船并未找到,而水下作业人员却意外发现了另一条古代沉船,并当即打捞出水一批珍贵文物,计有瓷器、铜器、锡器、镀金器、铁器共247件,以中国生产的瓷器为主。
就这样,“南海一号”阴差阳错地出现在考古学家面前。
2002年3月,“南海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队对这艘宋代商船进行了小规模试捞,打捞出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多数都是十分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而船上数量最多的瓷器,囊括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高质量精品,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
为保秘密说谎言
从1987年夏天发现“南海一号”到2003年国家有关方面正式向外界详细披露相关考古信息,“南海一号”的一切都是秘密。为了保守这个秘密,负责警戒保卫“南海一号”的阳江边防支队向前来海上作业的渔民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海底有二战时期某国军队当年扔下的炸弹,捕鱼很危险,请马上离开。”多年来,边防官兵不断重复这个“经典”理由,劝说不知情的渔民离开“南海一号”海域,防止拖网、抛锚对沉船造成损害。
为了加强对“南海一号”的保卫,阳江边防支队调来“公边44701巡逻艇”专门防卫“南海一号”,并为“公边艇”装备了新型雷达,还加配了“44708高速摩托艇”,对这一海域实施24小时监控。
2003年4月初,边防部门通过情报获悉,香港有3个文物盗贼,勾结东南亚海盗,企图窜到阳江海域窃宝。为保证国宝的万无一失,阳江边防支队调集警力,加大“公边艇”的巡逻密度,同时组建海上机动分队,一旦发现可疑情况立即出警处理。在严密的监控下,文物盗贼刚刚登上东帆石岛就被发现,并仓皇而逃。
2006年8月,一艘渔船被台风吹到东帆石岛附近海域,船只受损即将沉没。经确认,渔船所处的位置就在“南海一号”上方约5米远的地方,如果沉没,船身的重量,加上海底的涌浪作用,很可能对“南海一号”造成损害。为确保国宝安全,边防官兵顶着十余米的巨浪,快速赶往出事地点,强行将渔船拖往东帆石岛,由于处理及时得当,“南海一号”沉船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