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五日,山西省太原市蒙山大佛全面加固结束。蒙山大佛的修复引来了各方人士极大的关注,有人这样评价它:比巴米扬大佛高,比乐山大佛早。它因何而建,又为何被破坏得如此严重,它的身上被蒙上了太多像谜一样的色彩。
■在一次太原市做地名普查中,位于蒙山的“大肚岩”一名显得十分奇怪
沿着山西省城太原晋祠一级公路向北开,至罗城路口向西,一直平坦的路面突然开始颠簸起来,车辆行人越来越少,然而箭头直指“蒙山”的临时标志却多了起来。转过一个山头,就听见车上一人喊道:“你们快看!”顺势望过去,一个无头的石刻巨人端坐于蒙山南麓的石崖之间。宽大的胸肩、修长的双臂,虽然躯体已破碎不堪,但大佛身躯及底座仍然传达着令人震撼的庄严。
省公路局退休职工李晋祥是当地闻名的“护佛使者”,他告诉记者,他自己也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到蒙山寻找大佛了。之所以会让李晋祥下如此大的决心还是源于一位名为王剑霓老人的意外发现。王剑霓的祖父王建屏曾任抗战时期山西佛教会会长、山西佛协会创始人。他从小就从祖父那里听过很多蒙山大佛的故事。1980年10月,55岁的王剑霓当时在市政部门工作,被抽调参加全国地名普查。在一次太原市做地名普查中,位于蒙山的“大肚岩”一名让王剑霓感到十分奇怪。他再次上了蒙山。这一次,通过在当地百姓中寻访,王剑霓了解到,附近不少地名中都包含“寺”字。这一发现让王剑霓更加坚信,自己离大佛已经不远。
这之后,王剑霓在当地村民陪同下,开始在附近山中寻找高大石崖———他意识到,要凿200尺高的坐像,必须有至少同样高度的山岩。当他们来到“大肚”崖前,王剑霓眼前一亮,山崖中央,出现一个巨大的佛胸。于是王剑霓立刻请有关部门进行实地勘测,勘测后发现大佛头部失去踪迹,胸以下部分埋于山石碎瓦斜坡中,因为当时的勘测条件落后,这个发现也就不了了之。
王剑霓的意外发现引起了李晋祥的极大兴趣。1997年的一天,李晋祥和往常一样来到蒙山,找到那块奇怪的岩体后,组织村民将周围的沙砾进行清理,并在沙砾中发现一个长度约为成年男子身高一般的手指形状的雕刻。2005年8月,李晋祥写给中国国家文物局的信件被转至山西省文物部门和太原市市长办公室,省文物局随即责成市文物局督促当地政府,加大对大佛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并尽快制定大佛保护方案,拟将大佛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切实保护好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于是一场旷世的修复工程在今年元旦展开了。
■一夜就要燃油万盆,进香的烛光一直照到晋阳宫内
山西太原晋源区文物局局长杨秀生告诉记者,蒙山大佛于北齐高洋天保二年(公元551年)进行开凿,历经五帝才建凿完成。在北齐执政的短短27年时间里,雕刻这尊大佛却耗尽了24年。为了远瞻,北齐后主高纬还一并在大佛的南面建造了一所寺庙,取名开化寺。大佛凿成后,晋阳的老百姓纷纷前来烧香拜佛,仅一夜就要燃油万盆,进香的烛光一直照到晋阳宫内,成为古太原县八景之一,古有“蒙山晓月”之称,足可见当时盛况。(作者:谭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