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28日电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古籍普查工作今年起全面铺开,以全面准确掌握中国现存古籍的数量、价值、分布、保存状况等基本情况。
记者从28日在京召开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由文化部领导实施,从2007年开始,用3到5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及民间收藏的古籍情况。
据初步估算,目前全国古籍数量约几千万册,分藏于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博物馆、寺庙及民间。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说,家底不清是当前古籍保护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由于中国尚未开展过全面系统的古籍普查,对古籍状况缺乏全面系统掌握,特别是对大量散藏于民间的古籍情况所知甚少。
这次古籍普查的主要对象是中国汉文和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一些特种文献如甲骨、简册、帛书、金石拓片、舆图等暂不列入普查范围。普查内容包括古籍基本信息、古籍破损信息和古籍保存状况信息等。普查成果将在此后成立的“中华古籍保护网”上公布,并最终形成《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
周和平说,针对目前有大量珍贵古籍流失在海外的状况,还要积极与海外藏书机构沟通合作,摸清情况,时机成熟时建立海外珍贵古籍目录。与普查工作相结合,中国还将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制度。(记者 邱红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