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8日电 作为拥有世界遗产数量排名第三的遗产大国,中国政府对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愈来愈重视,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18日在全国世界遗产工作会议上说,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达1.49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亿多元。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拥有为数众多的珍贵文化和自然遗产。自1986年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以来,中国已有33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4处,世界自然遗产5处,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4处。
为了确保这些极其珍贵而又极其脆弱的世界遗产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中央财政加大了对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投入。据财政部门的统计,“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对世界遗产地的112个文物保护项目共投入1.89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了1.2亿元,增长近2倍。而“十一五”开局之年的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了1.49亿元用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抢险维修等。
更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中央财政引导下,地方各级政府也不断增加辖区内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越来越有力的经费支撑。如2000年至2006年,北京市地方财政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修缮投入近2亿元,其中长城3600万元,天坛5000万元,颐和园近7000万元。
“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多渠道筹集资金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也取得长足进展。”据单霁翔介绍,一些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的建立,与国际基金组织的合作,以及在保护前提下遗产地旅游业的发展等,都增加了筹措文物保护经费的渠道。据统计,近年来,故宫、秦兵马俑等处年门票收入超过1亿元,曲阜三孔、青城山、都江堰年门票收入也分别达到7000余万元。
但目前中国的世界遗产地仍普遍面临保护管理经费投入不足的困扰,单霁翔坦率表示,由于遗产地规模大,古建多,实施抢险维修、保护修缮、安防消防等工程项目所需经费数额巨大,因此,遗产地保护管理的经费投入与实际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记者 曲志红 崔清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