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声就世博成功举办接受上海媒体联合采访

2010年11月12日09:0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俞正声 世博局 世博园区 微小颗粒物 上海旅游 客流 上海世博会 十二五 坚持党的领导 上海建设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一、世博的成功,首先靠的是第一线同志辛勤努力、忘我奋斗

二、“三找三定”的工作基础让我们顺利度过了单日百万客流的考验

三、世博告诉我们,和许多国家、地区比,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要奋起直追

四、要尊重群众意愿、回应群众关切,不考虑个人得失和辛苦,全心全意为民服务

五、以低碳、节能、有利于公众性的原则,把世博园区这块地开发好

六、世博的有些成功经验应该而且可能制度化和长效化

七、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更美好,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八、世博会期间,上海市民和干部能够应对这么困难复杂的局面,我们也一定能战胜未来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一、世博的成功,首先靠的是第一线同志辛勤努力、忘我奋斗

记者:俞书记,您好!非常高兴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经圆满闭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上海人民的奋力拼搏下,上海世博会实现了当初向全世界作出的承诺——“成功、精彩、难忘”。记得闭幕式一结束,您就连夜慰问了园区各路工作人员。在世博志愿者的离园仪式上,您非常动情地对那些“小白菜”们说:“讲真心话,我很想拥抱你们!”当时我们听了非常感动。您的这句肺腑之言,是否不仅是对志愿者说的,更是对所有为世博会作出贡献的人们说的?

俞正声:是这样的。说这句话,是由于世博会这个工作,它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长达6个月的时间,这么大的人流量,要确保安全,这件事很困难。而且要让群众基本满意,就需要很多人的忘我工作,要奉献。志愿者是这么做的,我们有很多同志也是这么做的。就我知道,很多同志身患疾病坚持工作,比如卢湾公安分局局长陈明军。我经常到马当路的出入口,那是卢湾区管的,我在那里检查工作,跟他很熟悉,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干部。办博的过程中间,我听说他得了重病,住院做手术,我就请市公安局的同志去看他。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他又出现在岗位上。我说你不是才做完手术吗?陈明军笑了笑说,“没关系,这事是我负责的。”市公安局还有一个张浩同志,他是7月份检查出重病的,他坚持工作,一直到10月份,最后进医院做手术。

我们C片区管理部的部长费金森同志,C片区就是德国馆、法国馆所在的片区。特别是德国馆,是我们世博园区中客流最集中的几个馆之一。保持这个馆秩序的任务是很艰巨的。我曾经在五六月份的时候,对德国馆现场的管理工作提出过批评,卫生啊、排队秩序啊,我要求他们到沙特馆那边学习。那个批评可能还是比较重的。后来世博局告诉我,C片区的人不服气,他们一定要超过沙特馆,超过A、B片区。确实很快,C片区现场的秩序跟卫生的状况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就在这个时候呢,我听说费金森同志因为心梗住院了。我心里感觉到很过意不去,我不知道他心脏不好。我要知道他心脏不好,我会建议世博局不要把这么累的工作交给他。后来医院告诉我说,他的病情稳定了。过了一个月,他出院了,他又回到了这个岗位。我跟世博局的领导洪浩同志讲,他既然心脏不好,你们不能给他调整一个稍微轻松一点的地方吗?洪浩同志说,他执意要回到这个岗位上去。我们的干部就是这么样地对待自己的事业,对待世博的事业。

我们的办博工作之所以能够完成中央交给的任务,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确保”,就是一大批同志这样忘我无私地奉献、拼命工作的结果,他们把这件事当作自己为国家、为上海尽力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我们曾经在今年二三月份,把杨浦区的区委书记陈安杰同志调到世博局做党委副书记,请他去主抓党建和世博安保工作。陈安杰同志去的时候已经过了60岁了,我跟他讲,你已经年纪过60了,你去到世博局,不会再有什么提拔的机会,你也不会有什么为自己个人谋取利益的可能,当然你也不会这么做的。但是,这是把一个重要任务交给你。陈安杰同志跟我讲,他说“我感谢组织上在我行将退休之前,把这么一个重要的使命交给我,使我在退休之前能够得到一个做事的机会,这是非常难得的”。他去了以后,迅速完成了把党组织覆盖整个园区的这么一个党建任务。而且对世博的安保工作是全心全意地投入,白天黑夜地投入。部队的同志告诉我,陈安杰就像一团火。

我记得有一次,是在一次周六大客流之前,我们研究部署了有关的应对大客流的任务。我第二天早晨8点多到那儿的时候,陈安杰已经在世博园区的指挥部了。其他同志告诉我,他昨天晚上连夜组织对现场施工的检查,一直忙到今天早晨三四点钟。我就问安杰,我说“安杰啊,你才睡了三四个钟头啊”。安杰说“没事,不困了”。

我们的世博工作,就是这么一批具有奉献精神的同志辛勤工作的结果。当然,与全国人民的支援是分不开的。那么多的省,那么多的企业,他们投入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办展、办活动周。与上海人民的奉献也是分不开的。我们在办博的过程中,在建设过程中,给群众生活造成了很多影响。我过去说过,“默默忍受着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世博运行期间交通的拥堵没有出现我们原来预想的情况,就是因为交通建设上去了。为什么上去了?就是前两年高强度的施工,特别是地铁的施工和道路的施工,使世博期间的交通没有原来预想的拥堵。成绩的取得,相当一部分归功于我们上海人民默默的奉献。

记者:我听说您最近看了一组写普通人的世博故事,看完以后特意做了批示。您说看了这些故事以后,特别想流泪,感到我们的员工真好。

俞正声:文汇报用四个版写了八个故事,很感人。世博办得成功、精彩、难忘,关键是第一线的同志,他们不辞辛苦,日夜操劳,他们付出了很多很多。他们给世博作出的贡献,很多是鲜为人知的。我建议,最好写一本书,叫做《世博的故事》,就写这些人他们在世博过程当中做了什么。没有这些人的努力,我们世博办不到这样的程度。多少人在世博期间带病工作,有的是夫妻双方都在世博里面。我问他们,孩子放在哪里,说交给老人了,他们顾不上这些了。所以,我们要讲世博的成功,首先是讲这些第一线的同志,他们的辛勤努力,他们的忘我奋斗。

二、“三找三定”的工作基础让我们顺利度过了单日百万客流的考验

记者:记得您曾经说过,办世博是您“工作那么多年来最难的一件事”。我们也注意到,在世博会的筹办、举办过程当中,除了这个“难”,您还多次用过一个“熬”字。我们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力量陪伴着您这么一路“熬”了过来?

俞正声:“熬”就是说,时间很长,每天都会有新的情况发生,所以要坚韧不拔。时间长了,人容易疲劳,就要有顽强的意志去战胜疲劳。我和所有参与世博的同志一起,大家都有一个决心,要给中国人争光,要给上海争光。别的国家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也应该能做到;别的国家做不到的事情,我们也应该争取做到。

比如安检。我们一开始试运行安检,很困难,很慢。有一个很好心的外国朋友,他办过多次世博了,给我写了一封信,说“建议把安检取消掉”,说“在我们国家办世博,安检搞了一周,就搞不下去了”。我们坚持下来了,也成功了。原来安检一个人需要1分钟左右,现在平均下来一个人10秒左右。是不是靠简化程序呢?参观过世博会多次的人都会有体会,从开始到结束,安检始终是那么认真。一是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安检门是一个,手持的安检棍可以多配,原来配一个,现在配4个,效率就提高4倍嘛。第二,我们的安检人员表现了顽强的毅力。每天要检查几百上千的人,起来、下去、弯下腰,始终面带笑容,而且有的人腰肌有病,始终严肃认真、面带微笑,所以效率大大提高。有些其他国家做不到的事情,我们经过努力是有可能做到的。大家都本着这么一种精神,为参观者服务、为参展者服务。有这种精神的支持,我们就能一天一天战胜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记者:今天我们回望这184天的展期,我觉得大家恐怕不会忘记10月16日,那天园区迎来了103万的超大客流。当时我们有两个没想到,一个是没想到当天的观博人数突破百万,再一个没想到就是这么大的客流压力下,我们园区运行依然有序,忙而不乱。出现103万的大客流,您担心吗?

俞正声:我们是10月11日,就是星期一,我们每周一要开例会,研究下一阶段的发展趋势,例会上有一个判断:16日和23日,也就是这个周六和下周六肯定会出现大客流。因为过了这两个周六以后,就变成指定日了。指定日客流不会大,因为售票数字是有限的。我当时编了一句顺口溜——“十六二十三,齐心协力过大关”。我听说武警部队的同志,把这个顺口溜传达到战士了。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要在16日和23日,把这个高峰日度过去。我们一直说,有可能出现极端大客流,这之前最高的时候是63万,当时讨论的时候,宣传部长杨振武同志说,可能出现100万。

我那一天在北京开五中全会。16日上午,我在京西宾馆参加分组讨论。到11点,我听说已经过了60多万了,我就不断地打电话,然后一会儿过70万了,我说你们电视上“飞标”发了没有?就是提醒大家不要入园。我就给宣传部副部长宋超打了一个电话,我说宋超你发了没有?他说马上就发。我说你立刻发。我真是有一点着急了。后来也在北京开会的殷一璀同志也打回了电话,要求手机短信也发了。

记者:多管齐下。

俞正声:中午我实在是坐不住,就跑到公安部,那里有一个指挥中心,它和我们的指挥中心是连着的。我和公安部副部长刘京同志一起,他是公安部派到上海做安保协调工作的,他带病陪着我,看园区现场的排队情况。我看了几个图像之后,心里踏实了,问题不大。当时大概已经过90万了。下午3点,我又回去继续开会讨论了。到了晚上,他们告诉我,过了100万。我心里想,哎呀,真是不容易。

当然这是有几个基础的。我们从9月份开始,开展了一个“找差距、找问题、找隐患,定措施、定责任、定期限”工作,这个“三找三定”工作是有成效的。比如说,原来石油馆的硬隔离少,后来就把硬隔离加上去了。原来D片区,就是企业馆,武警基本没有上,后来基本都上去了。原来有些二线的热门场馆,硬隔离很少,在这个期间为了应对大客流,增加了很多硬隔离。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应对大客流采取的措施。也就是在办博过程当中,要始终找问题、找差距,不断改进工作,这些工作为大客流的到来做了准备。另外,我们不断地喊有大客流,在思想上给大家也做了准备;加上“十六二十三,齐心协力过大关”这种口号,我想也深入人心了。所以那一天园区的工作人员、公安,休息的人员全部上岗,武警也是把备勤的人拉上来,我们顺利度过了百万人的考验。

三、世博告诉我们,和许多国家、地区比,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要奋起直追

记者:您认为,我们办博这么艰辛的付出,最大价值在哪里?

俞正声:最大的价值就是让中国人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因为我们国家毕竟出国的人不是那么多,广大的群众,大多数没有出过国。在世博会里,各国不光展示了城市发展的理念,还展示了他们国家的一些古老的文明,一些现代的意识、观点,现代城市发展的情况。我觉得,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国外。特别是我看到很多时候,有一些农村来的人,兴致勃勃地排长队看世博,我心里感觉到很高兴,他们更缺少机会去国外。

7300万人次,大概有四五百万是境外人士,剩下全是我们大陆的人。有些场馆要排十几个小时,我很敬佩这些排队的人的耐心。它反映了什么呢?反映了我们中国人希望了解国外情况的一种热忱,他希望了解国外的情况。人,有好奇才有追求知识的动力;科研,往往从好奇开始。那么多的中国人,急迫地、忍受很长时间排队去看一些新鲜事物,这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一种向上的、开放的、希望了解新鲜事物的热忱。所以,这么多人看世博,表现出的这种热情,我觉得是社会前进的很大动力。

有一次,晚上6点多钟吧,我到石油馆那儿,有几位上海人,他们已经快入馆了,说早上9点排到现在。他们中一个男同志说,俞书记啊,这么排真受罪啊。我说“你别看这个馆了嘛,我就没看这个馆”,我现在也没看。他说“不行,我想看”。那几个女同志就说,“听说这个馆很好,我们一定要看。”他们的好奇和求知,我很感动。

记者:您觉得我们办世博,上海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俞正声:世博告诉上海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我们和许多国家、地区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还要奋起直追。我们要改善我们的城市,要改进我们的生活。我想,这是世博会留给我们最多的东西。

记者:您一直提倡上海的领导干部们一定要去看一看城市最佳实践区,因为这是上海世博会的一个创举,一大亮点。大家去看了以后,确实也感觉很有收获。我不知道您对这个实践区的哪个案例特别感兴趣、特别有收获?

俞正声:我看那个汉堡馆就很不错。它是依据夏天地下冷,冬天地下热的原理,靠地源的这套热泵系统,来达到室内节能。马德里馆也不错,它门口的空气树,热空气上去,冷空气下来。这种东西,给我们很多的启迪。还有就是城市改造,把一个垃圾场变成了一个很好的公园,加拿大也有这种案例。我就在想,我们的老港垃圾场,将来应不应该成为一个面积很大、很好的公园呢?

当然,给我触动最大的是台北的垃圾分类回收的制度和减量的体系。台北的垃圾实行分类和减量化以后,垃圾的处理量大大减少。上海这个地方人口很多,垃圾处理会变得越来越突出。如果我们下决心,在“十二五”期间能够把垃圾减量20%,就是一个很大的前景。当然台北的办法实行起来,我们有难度,垃圾袋卖得很贵,你扔垃圾扔得多,每户的成本就高。群众接受不接受,上海应该用什么办法实行垃圾的减量化,需要我们研究。但是如果长期不解决垃圾分类和减量化的问题,大城市最后会变成垃圾中间的一个小岛。

总之,最佳实践区的很多东西,都给我们很多启示。在一些方面,我们是比人家落后。

四、要尊重群众意愿、回应群众关切,不考虑个人得失和辛苦,全心全意为民服务

记者:在整个办博过程中,有一点我们感受特别强烈,那就是一种精神,这恐怕是世博会留给我们一笔最大也是最宝贵的财富吧?

俞正声:世博会办得成功,可以总结出很多。我以前强调要实事求是,要正视问题。我也讲过,世博成功要靠党组织的坚强领导,靠党员以及基层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还有一条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我们办博“成功、精彩、难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终要有两条:尊重群众的意愿、回应群众的关切。比如说大客流的时候,那一天100万人,有人建议,停止入园嘛。我说这不行,世博参观很重要的一条叫做“尊重群众的意愿”。群众不想来的时候,不能勉强他来,群众想来的时候不能把他拒之门外。规则里没有这条,说非指定日到了多少人就不让进了。没有这条规则,政府就要遵守,你只能靠不断发布信息,提出建议,让群众自己做出选择。这就是尊重群众的意愿。在客流少的时候,不能为了追求客流而去组织群众看,你组织群众看的结果是骂声不断。同样,群众想来把他们拒之门外,也是要出事的,要尊重群众的意愿。

还有就是注意群众的关切,或者说回应群众的关切。参观过程当中,他有什么需要,有什么要求,要千方百计地回应,所以我们不断改进办博过程当中很多方面的问题。我们讲办博的精神,讲世博后要怎么样发扬世博的一些好的东西,我看还是刚才讲的这几条:第一条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要发挥好党员的模范作用,要发挥好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第二条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第三条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有的同志可能觉得,你讲的都是官话。他没有这种亲身经历,就觉得它是官话。而这些东西,是我们经过多少人的实践,从正反几个方面得出的经验,我们世博的经验只不过再一次印证了它们。我们世博之所以能办好,就是要坚持这三条。世博的实践证明,我们这三条是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认认真真地做好的。

办博精神,现在还在总结。比较贴切的,还是我们办博人员强调的“两个服务”,为参观者服务,为参展者服务。真正全心全意地服务,工作就会不断得到改善。

什么叫全心全意服务呢?就是不要考虑个人得失和辛苦,一考虑个人得失就没有全心全意了。什么叫做个人得失呢?个人的名声啊。比如说参观数量的多少,总考虑这个,要出问题的,也会妨碍我们作出正确的选择。还有报纸批评的多少,你整天想这个,你就会努力去掩盖问题,不去正视问题。

另外一个就是自己的辛苦程度。有时候很辛苦,但是这个问题摆在那儿,就是还要拼命,你累也要上。日本馆原来的排队区不行,大客流撑不了。9月份之后,在博成路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排队区。我知道他们很累,累也不行,累也要把排队区搞出来。万一出现大客流呢?后来果然出现了大客流。这就是全心全意地为参观者服务、为参展方服务。我们如果不是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脑子里总是想自己的成绩,自己的辛苦,自己的得失,我们城市工作就做不好。如果我们全心全意地为市民服务,我们解决不了的困难,我们告诉群众,我相信绝大多数群众会谅解的。所以,回到了我们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回到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

你要讲办博精神,恐怕最重要还是这一条,宗旨意识,以人为本、为民服务,我想最终是这个。

记者:在世博之后,这种精气神如何让它很好地延续下去呢?

俞正声:这种精神面貌,有一些本来就是我们上海的群众具有的良好素质,在世博期间反映出来了。你给他一个机会,他表现出来了。有一些是在世博期间,在实践中不断磨合、不断锻炼、不断提高的结果。把它保持下去,首先还是干部队伍要保持世博期间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努力做事,不去在乎个人得失,为了国家的发展、上海的发展,为了群众的利益,尽自己的所能去做事。

对于上海的干部来说,更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勇于挑担子,勇于破除一些旧的东西,勇于在创新中寻找新的机会。世博会本身就是一个创新。黄菊同志、匡迪同志,他们能够去想做这个事情,就是一个不简单的事,要做这个事情很难。世博当中很多事情也在不断地改,改的本身就是一种变革,过去想好的东西不符合实际就要去改。我想,上海今后的工作要发扬办博精神,还是要提倡这种创新的精神,提倡实干的精神。这样我们在未来面对发展的困难和社会前进的困难时,会取得更好的业绩。

五、以低碳、节能、有利于公众性的原则,把世博园区这块地开发好

记者:在184天的展期当中,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可以说给无数的参观者带去了很多的欢乐。有些人甚至已经把它当成是上海新的地标,一张新的城市名片了。那么,很自然地,广大的市民就很关心世博会之后,这片园区的后续开发利用将会如何展开?这个方案现在确定了吗?

俞正声:方案还没有完全确定。很多人关心展馆保留不保留,这个展馆嘛,按照我们世博的申办报告和国际展览局的有关规则,是要拆除的,原则上要拆除。

但是如果有个别国家愿意捐赠给组织方,而且我们认为有保留价值的,可以进行个别的协商。现在有些国家提出希望把展馆留下来,我们正在讨论中。多数国家是准备拆除的,我们也曾经组织专家对这些展馆进行了评估,按照有保留价值的和可能保留的。有保留价值是指外型和结构,可能保留就是建设的基础和结构的强度,大概有十几个展馆有这种可能。

还有一个就是规划,“一轴四馆”,这是不动的。文化中心主要是文化设施,世博中心主要是会议,主题馆是展览。中国馆干什么用,还在讨论。有的人主张搞高档的展示,为什么要高档呢?就是去的人别太多,老得电梯上下;也有人主张搞成文化设施,比如说搞一个大的公众图书馆;也有的人主张搞成一个大的博物馆。总之,中国馆是要作为文化设施,或者展览设施的。

浦东的世博园区大体上的定位是:文化、展示和商贸的一些设施。商贸设施就牵扯到土地出让了。我们总的希望是,浦东这一块土地出让的收入和动迁的费用持平,也就是说市政府在这个土地收入中间,不以盈利为目标。这是什么概念呢?这块地是很值钱的地方了,但是搞文化设施没有多少土地收入了。土地出让过程中,出让的收入如果高于动迁的收入,我们就减少一点土地出让,搞一点高档次的公租房,或者搞一点面向群众的、公共服务的设施,使我们的土地出让的收入和动迁的费用能够持平。为什么呢?因为有很多企业的动迁,他们是作了很多贡献的,很多居民的动迁也是作了很多贡献的。政府在这一块的土地开发上,不以盈利为目标。浦西这片也有各种各样的议论,有人主张搞工业展览,也有主张搞这个、搞那个,规划也没有定。我们希望这块地的开发和建设,能够符合低碳的原则、节能的原则、有利于公众性的原则,把世博园区这块地开发好。

六、世博的有些成功经验应该而且可能制度化和长效化

记者:另外我们知道,上海世博会这次在运营管理上运用了很多的新技术、新手段。比如说,这次园区集中应用了1300多辆各种新能源的汽车,可以说整个世博园区就是全世界一个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的实验场。俞书记感觉这次实验效果如何?

俞正声:这次应该说是电动车、电动公交车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高强度使用。我们园区的公交车全是电动的,高强度就是每天的客流量大得不得了,园区的公交车每次都是满满的,过江线跑来跑去,又上坡又下坡。大规模,就是达到了上千辆。电动车换电池,进站之后两三分钟换完就出来了。这么大规模、高水平、高强度应用,世界上是第一次,这是非常可喜的成果。你大概紧接就问我,在市内用不用这种车?

记者:这也是上海市民很关心的。

俞正声:我们肯定会用。

记者:据我所知,这种绿色汽车、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是很高的。

俞正声:它的制造成本很高。我们经常在讲绿色,讲低碳,绿色、低碳不是没有代价的。风电、太阳能电池,发电成本都高于煤电。但是你如果把环保成本都算上,那就是另一笔账。电动车目前的成本远远高于汽油车、柴油车,这里面就有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没有大规模使用,它的价格下不来;你越不用,那么它的价格永远也下不来。作为政府,凡是有利于长远发展的事情,总是要用公共财政支持它的使用。所以,电动公交车的使用,财政是要给予支持的。至于说是在哪个线上用,多长距离用,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怎么支持,这个还没有最后确定,市政府还在研究。

记者:除了刚才我们提到的新能源汽车以外,我们注意到这次世博会的交通组织协调,包括大客流的预警和引导,这方面的工作也做得非常好,充分体现出了这种信息预测发布的效率和效果。据说这背后是一个非常科学、非常庞大的信息系统和平台在支撑运作。

俞正声:现在世博会上除了电动车还有多项新技术,如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是中国移动搞的。这个技术会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我们手机的上网速度会提高几十倍。简单地说,像你们现在的直播摄像,可以不带线了,只带着电池,它的传送速率是够的。

对于世博会的管理来说,信息系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种信息系统大概有几种功能。一种是门票系统。世博会的门票,我们现在7300万,不是入园人数,是票检的入园数。拿着工作证入园的,不统计在这个数里,这跟以前的世博会不一样,因为以前的世博会技术没有到这种程度。这个门票上面带着芯片,芯片过一张它统计一个数。所以,我们可以随机地发布现在入园的数量,每天都可以发布累计的入园数量,这个票检系统对于我们引导客流是很重要的。第二个系统,就是对在园人数的监测,现在在园有多少人,这些人中间来自上海的多少,来自外地的、某一个省的多少,每天的在园数随时都可以判断出来,当然这个准确性不如第一个,准确度大概有90%以上吧。第三个系统是安全监控系统,包括我们世博园区有很多隔离网,网上可以监测,空中抛物它可以报警;也包括我们在园区的这几千个探头,汇聚起来,就是一套安全监控系统。第四个是支持系统,就是预测的支持系统。每天入园数的预测,大部分时间都是比较准的。它是建立在这一天外地人到上海的数量,跟历年同期的比较,当天的客流和前一日的客流比较,它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可以预测下一天的数量。

这几个系统汇聚到园区的指挥室,有一个屏幕上显示入园的数量,有一个屏幕监控园区的运行状况,还有一个屏幕可以打出很多曲线。有一条曲线X轴是时间,Y轴是人数,就是入园人数随时间的变化,跟昨天的曲线一比就可以判断出来,过了11点左右,大体可以判断今天的全天入园数是多少。还有一条是在园人数的曲线,它能分析出前一天高峰数是多少,出园高峰在多少,到晚上是多少。这种曲线有若干条,使我们比较准确判断园区的各种情况。

还有一个系统就是指挥系统,我们园区的指挥中心、公安局的指挥中心、市委指挥中心,公安部前方协调组还有一个指挥中心。这4个指挥中心都可以共用的,而且这4个指挥中心有一个四方视频会议系统,我们一开机,4家可以随时开会通话,随时研究问题。所以,指挥是高效的。

正因为运用了很多的系统技术,我们园区的上下情况随时相通,指挥命令是传达畅通的,有关信息的预测和园区人员的分布,我们对情况是心知肚明的。

记者:这次世博会无论从规模,还是观博的人数都创了历届之最,而且举办期间又经历高温酷暑天气。在这种情况下,园区内没有发生集体性食品中毒事件,而且我们有一些成功的做法还被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建议大规模推广。这么成功的食品安全保障,是怎么做到的?

俞正声:从技术角度看,有两条:一条是一些重要的产品,加上射频的电子标签RFID,可以判断这个产品是从哪儿来的,可以追溯到它的根源。这对于确保食品安全是很重要的。我们世博园区的大部分产品都建立了在射频芯片基础上的可溯源的制度。

第二个就是中央厨房。所谓中央厨房就是在园区外建立了若干个集中加工食品半成品、或者是原料的检验和配送的基地。像我们世博园有六个大食堂,每天大概有10万以上世博工作人员在里面吃饭。这些食堂是一个中心厨房供的货,米和面都做成半成品了。蔬菜加工,都是他们进行检验的。这种中央厨房的配送体制,对食品安全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我们世博期间,特别是相当一段高温期没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它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

这些东西,有一些应该是可以推广的。比如说,食品可溯源、可追踪的技术可以推广,但是上海的农产品建立这个还可以,全国恐怕还有待时日。中央厨房的制度推广起来就更难一点,它要增加成本。当然这个增加成本会带来安全的成效,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这种制度,对食品安全是有很大保证的。

记者:也就是说世博会上的成功经验,在闭幕之后,老百姓是能从中获益的。

俞正声:有一些是可以从中获益的,有一些还需要创造条件。我说就是应该而且可能形成制度化和长效化。有些是应该的,但做起来有困难,因为需要付代价。比如说世博园里鲜花盛开6个月,全市要做到这点,恐怕有困难。世博厕所的清洁程度,全市都做到目前也有困难,这需要付出大量劳动,付出成本。

记者:我们广大市民包括来上海旅游的游客还有一个切身的体会,就是今年以来上海的空气质量有很明显的改善,市容市貌也是多年来最好的。但是,现在大家又有一些担心,世博会闭幕以后,一些原来的老问题会不会又“回潮”?

俞正声:你让我讲真话,就是会有一些“回潮”的。但我们要尽可能使世博期间形成的东西制度化。为什么这6个月好呢?上海没有关工厂啊,宝钢、发电厂、石化厂,这些工厂都没关。当然,一方面取决于我们多年来不断地进行清洁生产,我们的能耗下降,像我们的电厂,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的煤耗降到280多克,这是全国领先,也是世界水平了,煤耗降了,当然污染就降了。所有电厂脱硫装置都解决了,正在上脱硝装置,就是把一氧化碳或者氮氧化合物降低了。“十二五”还要降低微小颗粒物排放。但是世博前、世博后这么明显的变化,更多是因为工地。世博后的工地肯定不会像世博前那么多。所以,你说会不会完全回到世博前的脏乱状况,不会的。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工地的文明管理、文明施工,这方面要加大力度。

世博各个展馆施工期间,文明施工程度最好的是日本馆。日本馆的施工见不到扬尘,见不到脏乱,我们建交委在那里开过现场会。如果上海市中心的工地达到日本馆的水平,我们的扬尘会大幅度下降。这需要制定更严格的规范,不能放松。要严格地检查,靠群众的监督,使我们工地的管理水平上去,扬尘下来。这是要下决心的。

七、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更美好,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记者: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在世博园里也确实看到了很多美好的城市图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像和感受。我不知道您理想中上海未来美好的图景是怎么样的?

俞正声:上海应该是经济上很发达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应该变成全国最重要的一个中心。金融中心应该是面对世界开放的,这个有赖于人民币的国际化。生活上应该是最方便的,现在上海应该说在大城市里算是最方便的地方吧,我听说很多女同志都很喜欢上海,生活很方便。

人口的分布应该从中心区向几个郊区的新城扩散,而且上班也不要太远,叫做“产城结合”。像嘉定、松江这些地方,包括宝山和闵行,它们都应该更好地实行“产城结合”。高耗能的工业,产能不一定扩大,但水平应该是很高的。所有的电厂,微小颗粒物排放应该解决,棚户区应该基本上消灭了,马桶应该都没有了吧,做这些事情都不容易。总的来看,就是产业发达,人民生活应该是高水平的,贫富差距应该有所缩小,困难群体有他们适当的、有保障的生活。新的上海人融入上海,使上海成为多方面人才的融合体,这样上海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记者:您确实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美好的上海的未来图景。大家更期待能够成为现实,能够落实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具体到现在上海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更美好,是不是我们最重要的目标?

俞正声:没错,这是我们出发点和归宿嘛。

记者:进一步来说,“十二五”规划中,老百姓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住房、医疗、收入、交通、环境等等,会有哪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能够让老百姓感觉到世博会的主题确实在生活当中不断地实现?

俞正声:“十二五”从经济发展上看,就是要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要靠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来推动我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从人民生活方面看,我们还要解决好一些重大问题。你说全解决好也做不到,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能更大地提高一点。

住房问题,就是要建立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分开的两种体系。这两种体系有关联的,就是保障性住房转成商品房的时候,要有严格的一套制度。保障性住房就是动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廉租房四位一体的体制,保障性住房这两年都达到60%以上的开工面积,明年我估计还能保持60%以上的开工面积。这么多开工面积,连续三四年下去,保障性住房会成为我们供应的主体,会促使我们的市场发生很大的变化。

我们面临的第二个大问题,还是就业问题。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多年轻人他们最关心的是就业的问题。就业的问题取决于产业的发展。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就业,我们要形成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努力创造更多高端的就业机会,使大学生们有更多的高端就业机会,当然收入就会高一点。高端就业机会多了,低端服务型的市场也会蓬勃发展,这样各得其所。收入和就业是密切相关的。

第三个大问题,我管它叫做“两个二元化”,一个是城乡的二元化,一个是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二元化。怎样更快地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民的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怎么通过培训,使他们有更多的、较高收入的就业机会。同时要增加他们的财产性收入,包括我们村里的集体所有制财产,怎么样把它更规范,包括怎么样鼓励农民,在现有的集体建设用地上,盖一些租赁的房屋。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也包括在集体土地收入中间,通过多方面增加他们的财产性收入。当然还有一方面,就是增加经营性收入,包括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现代化生产方式,不光是农业的机械化,也包括它的配送方式、流通方式、供给方式,如果更多地建立起向菜市场的直供体系,那么菜农的收入就会比现在高,供应方式的改变,也会提高农民的收入。第二个二元化,就是外来人口的融入,不光是文化水平高的,产业工人也要更快、更多地融入上海。上海的户籍政策门还要开得大一点,这样使上海变得更加和谐。

第四个方面就是社保制度。我们现在的社保制度,有城保,有面向农民工的综保,有失地农民的镇保,还有农保。要逐步缩小差距,使在上海的人收入有所保障。

交通问题,要进一步加大轨道交通建设力度;医疗问题,中央部署的医改,我们明年开始要逐步落实到位。这些方面,“十二五”规划都有反映。但讲老实话,缩小贫富差距也好,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也好,恐怕还是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做到。

记者: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而奋斗,这也是您一直强调的群众路线的一方面。

俞正声:特别是要考虑低收入群体,要回应他们的需求,他们关心什么,想什么,怎么帮助他们更好地改善生活。

八、世博会期间,上海市民和干部能够应对这么困难复杂的局面,我们也一定能战胜未来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记者:俞书记,为了表达感谢,对于所有投身世博的人员赠送一个世博纪念章,我想您应该也有一枚,我们很想知道,当您在珍藏这枚世博纪念章的同时,还会珍藏一份什么样的世博记忆呢?

俞正声:纪念章的发放是给参与者,所谓参与者不是参观者,或者准确地说是参与组织工作,作为组织方的参与者。当然具体的发放有详细文件的规定。纪念章的发放是向广大的参与世博的、组织工作的同志们,一个是表示感谢,第二个是想给他们留作一个纪念。

你刚才问我,拿到纪念章有什么感想?我拿到纪念章就会把它放在抽屉里了,因为我们当前面临的工作,经济形势也好、社会问题的处理也好,都有很多的难点。要克服这些难点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世博会结束以后,我的脑子很快(甚至在世博会举办到后期)就已经转到了“十二五”,现在转到明年经济工作。当前经济工作有很多的难点啊,怎么应对。

无论是实现“十二五”的规划,还是应对当前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经济形势,包括农产品价格的,目前出现的一些涨势,都是不能掉以轻心的。特别是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调控,这都是一些非常艰难的任务。上海的经济转型嘛,就更艰难一些,它涉及到体制、法制和我们国家对外开放的程度。但我想,我们世博会期间,上海的市民、上海的干部表现出的良好的素质,应对这么困难、复杂的局面,都能做出超出我们很多人预想的工作水平,我们未来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还有什么不能被我们战胜呢?我想,这是世博给我一个巨大的教育,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使我坚信,我们上海一定能够完成中央交给的任务。我们的干部,一定能够不辜负上海市人民的期望,我们上海市一定能不辜负全国人民的期望。

记者:所以可以说您又收拾起世博心情,重新出发了。

俞正声:恐怕市委、市政府的领导脑子里全是当前和明年的工作,任务很艰巨。

记者:我想不管怎么说,无论是对于世博的参与者也好、参观者也好、参展者也好,这段难忘的世博记忆我相信会被永久珍藏。

俞正声:世博肯定是引起人们很多深情回忆的一个盛大的活动。我想等我退休的时候,这段生活会给我留下很多的回味。回味跟我一起工作过的战友,回味我们克服的很多困难,回味世博给上海建设带来的推动,对上海发展带来的机遇。

记者:谢谢俞书记接受我们的采访。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