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2日。搜狐网络大厦15层清华会议室。张朝阳穿着雅痞味十足的黑色西装露面了,这个十年来一直走在风口浪尖上的明星CEO,近来却开始对中国革命史着迷,试图用历史的逻辑总结自己和搜狐走过的十年。
十年长征
1996年10月,刚刚拿到麻省理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张朝阳经过几个月的奔波,终于获得了来自《数字化生存》作者尼葛罗庞蒂等人22万美元的天使投资,成立了爱特信公司。与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几家互联网公司不同,张朝阳并没有去做系统集成等企业服务,而是开通了一个网站—一个真正的消费者平台。
他非常聪明地与当时在中国非常红火的《精品购物指南》、《小说月报》等媒体合作,把它们的内容放在自己的网站上面,从而避免了自己过于“劳命伤财”。而一年之后,当网上的网站日益增多,张朝阳意识到,“与其跟别的内容合作,还不如把一些网站列到那里”。1997年11月,链接开始成为爱特信网站的首页,而当1998年2月搜狐正式推出的时候,它已经是一个完全的分类搜索网站了。
“搜狐一出来就站在了中国互联网革命的核心地带,触及到了互联网的本质。”张朝阳事后这样评价当时自己向搜索的转型。
然而,张朝阳的良好感觉也到此为止。
从1999年开始,接踵而至的风险融资、在纳斯达克上市,表面上风光无限的搜狐,带给张朝阳的却是另外一种感觉,“是被投资人和董事会拿鞭子抽的感觉,处于被置疑、随时都担心的状态”。“1999年是太艰难的一年了。”张朝阳说。在朝阳大剧院一个小办公室里,张朝阳每天都收到无数来自投资人的电子邮件,对他的几乎任何决定都横加质疑和指责。张朝阳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兴冲冲去中央电视台的大专辩论赛担任评委,出发之前收到了一个董事措辞非常严厉的邮件,他的心情一下子跌到谷底。注重公众形象的他现在还对自己当时的表现耿耿于怀,他告诉记者,“你要把那一段录像调出来看,会发现我坐在那里的脸色铁青,点评完全是机械的点评。”
张朝阳并不迷信华尔街。“互联网是一个颠覆性的东西,而华尔街是被主流商业理论训练出来的一些人。他们的脑子都是靠美国的MBA教育出来的,案例研究全部都是当时斯隆怎么做的,GE怎么做的,所以那些人理解不了互联网。为什么Google(www.g.cn)残酷无情的超过了雅虎(www.yahoo.com)?就是因为雅虎是按照传统思路来管理的公司。”
然而,尽管这些来自华尔街的投资人对中国和互联网一知半解,但当时的张朝阳不得不在他们强势的话语权下明哲保身。“因为他们掌握着权力,如果我不把他们当回事,最后可能就不让我干了。”
从1999年到2001年,这三年间的搜狐历经磨难,面对不能盈利的质疑,张朝阳为了收入进行了诸多尝试。“我们真的跟无头苍蝇似的,什么赚钱做什么,甚至想回头做系统集成。”幸而借着2002年短信的崛起,搜狐率先盈利了。但遗憾的是,董事会的高压也使搜狐专注于赚钱,而丧失了对产品和用户的关注和由此带来的更为长远的机会。
聊天工具、搜索都成为张朝阳心中的痛。“如果我们当时能够坚持对技术和产品的长期追求,早期也不会放弃聊天市场。如果重新选择,我们肯定会储备强大的技术实力,很早就抓住一些突破性的市场。”
2003年,从生存线上缓过劲来的张朝阳开始反思。并把搜狐重新带到“技术驱动、产品导向”、“把用户放在第一位”的轨道上。2004年,搜狐推出独立域名搜索引擎搜狗;2006年,搜狐推出世界首款互联网输入法搜狗拼音输入法,将中文输入速度提高了两倍,并引起了包括国际巨头在内的竞争对手的模仿甚至“抄袭”;2008年1月1日,搜狐宣布推出拥有开放平台的搜狐博客,网民可以建立一个将所有网络服务集中到一起的个人空间,享受到由各个服务商提供的网络服务;而作为搜狐第一款自主研发的大型角色扮演网络游戏,“天龙八部”在运营半年后,就有超过50万用户同时在线,成为搜狐新的收入来源。
这个由资讯、搜索、博客、即时通讯、游戏构成的矩阵,才让张朝阳的野心真正显露出来。他说,“现在能够走向未来的互联网公司关注的都是一件事,就是如何把网民最大限度、最长时间的吸引在你控制的地盘上。”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根据地,人们上搜狐是为了获取新闻和娱乐,到QQ上是为了聊天,到百度(www.baidu.com.cn)上是为了搜索。但张朝阳明白,如果只做一个根据地,并不能保证未来,因为网友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因此,他率领着搜狐向自己没有建立影响力的“区域”发起进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