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与国家利益高级研讨会(实录)

发布时间: 2016-12-16 11:04:18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刘芳奇
关键词: 宏观,经济,国家利益,研讨会,合作

郑新立: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我想讲这样一个题目,就是以结构转换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这里面包括宏观调控的问题。今年三季度经济运行总体上仍然处在合理的区间,特别是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都保持在6.7%,也就是距合理的增长速度区间的下限还有0.2个百分点。我们经济增速结束了连续五年多的下行,终于稳住了,而且结构调整有许多新的亮点。

当前经济运行中主要的问题是投资结构严重地不合理。第一,国有投资增长速度高,民间投资增速低迷。前三季度国有投资增长20%以上,整个投资增长8%,6月份、7月份,民间投资负增长,8月份回升到2%。我们说民间投资是经济活力的一个标志,民间投资增长低迷,那就意味着经济增长缺乏活力。

投资结构的第二个问题是房地产投资增势迅猛,而制造业投资增长低迷。7月份,银行新增贷款98.7%,贷给了住房按揭贷款。而制造业的投资,6月份、7月份是负增长,8月份回升到2%。我们说制造业的投资是经济增长后劲的一个代表,如果制造业投资上不去,这说明我们经济增长就缺乏后劲。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增长过多,就意味着泡沫在增长。

投资结构第三个问题就是海外投资爆增,国内投资增长速度缓慢。上半年海外投资增长68%,一至三季度增长59%,国内投资增长只有8%左右。我们说,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海外投资出现一个较快的增长是正常的,但是上半年一下增长68%,我看这里面有不正常的因素。有多少投资是盲目投资,有多少投资是为了转移资产。而只有国内投资的增长,才给中国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够对稳增长起到直接的、有效的作用。

2016-11-27 15:43:19

郑新立: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力度。我理解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就是解放生产力,也就是说要通过改革释放经济增长的潜力。通过结构的转换,来支持经济的稳增长。

从历史上看,改革开放37年,大的结构转换经历了三次,第一次是八十年代初期,通过推行农村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乡镇企业崛起,我们用十几年的时间结束了食品、轻纺工业品供给短缺的局面,结束了物资匮乏的局面,支持了国民经济的起飞。第二次结构转换是九十年代,我们实行以国有企业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同时“九五计划”提出振兴电子基建、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这四大支柱产业。九十年代初期的时候,这四大产业占GDP的比例低于8%,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四大支柱产业占GDP的比例提高到25%以上,支撑了九十年代中国经济的腾飞。第三次结构转换就是九十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也是我们项部长当政的时候和曾培炎同志当政的时候。他们两个人推动发行长期建设债券,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搞了六大工程。我们用十年的时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搞到世界第一,高铁通车里程搞到世界第一,大学生招生人数增长十几倍。因此我们出现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高达两位数的黄金增长期。

2016-11-27 15:46:51

郑新立: 当前,我们经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阶段也需要通过结构的转换来释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但是这种结构转换如果没有改革,是很难实现的。我认为,当前通过结构转换释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概括起来有四个。

第一,就是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制度,释放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工市民化的巨大潜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过去我们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原因在于,城市这一块所有的要素都已经市场化了,而农村这一块它的要素是半市场化,或者是还没有市场化。所以生产要素就可以源源不断地由农村流向城市,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等。城乡市场是一个单向流动的市场,城市的资本、技术、高素质的劳动力流不进农村去,这就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当前如果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就是赋予农民承包地的使用权,以及宅基地的使用权,还有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使用权,也就是他们的物权允许它以商品的形式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就能激发农村巨大的动能。如果以“三块地”为质押,翘动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在“十三五”期间翘动20万亿,投入到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工市民化,城乡面貌就能迅速地改变了,农村落后的面貌就会迅速地改变,为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016-11-27 15:49:38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