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中国制造2025》等有关情况

发布时间: 2015-03-28 15:52:51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辛闻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国务院 政策 吹风会 中国制造2025

主持人 胡凯红: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的政策例行吹风会。

最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前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近期这个文件也将正式印发。媒体对这两个文件很关注,所以我们今天很高兴请来了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先生、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先生,请他们介绍这两方面的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出席今天吹风会的还有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司长綦成元先生,下面我们先请林主任作简要介绍。

2015-03-27 11:34:01

林念修: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今天的媒体吹风会。大家知道,最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已经正式对外公布了,我想利用今天这个机会向各位记者朋友作一个简要介绍。

2015-03-27 11:34:52

林念修: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去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专题研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次会议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这次会议提出要抓紧研究制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文件。按照会议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中央财办共同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若干意见的研究和起草工作,前段时间,若干意见已经在网上公布了。若干意见一共是九个部分30条,涉及上百个政策点,最近我们也在组织学习。

2015-03-27 11:35:17

林念修:

若干意见概括起来是三句话,即“一条主线,双轮驱动,四个坚持”。“一条主线”就是深化改革。大家从文件中可以看到,若干意见通篇都贯穿了全面深化改革这样一条主线,把改革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也是通过改革加快破除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总书记反复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但是最紧迫的还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所以深化改革是这个文件的主线。

2015-03-27 11:35:30

林念修:

“双轮驱动”就是要同步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但是必须同步推进制度创新、体制创新,也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这两个轮子必须同步推进。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这两个轮子的同步推进,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同步调整,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相互促进。

2015-03-27 11:35:41

林念修:

“四个坚持”,就是坚持需求导向,坚持人才为先,坚持遵循规律,坚持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就是要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做到“三个着力”:一是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二是着力破除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创业者创新的障碍;三是着力解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约。坚持人才为先,就是将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做到“三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更加注重强化激励机制,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的创新作用。把调动和激发创新人才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创新人才的作用作为这个文件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坚持遵循规律,就是根据科学技术活动的特点,遵循两大规律:一是科学研究的探索发现规律;二是尊重技术创新的市场规律。坚持全面创新,就是要做到“四个统筹推进”,包括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统筹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的创新,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

2015-03-27 11:35:59

林念修:

“一条主线、双轮驱动、四个坚持”是这个若干意见的总体脉络,把握住这个总体脉络,也就把握住了若干意见的核心要义。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着力抓好这个文件的落实,逐项分解改革的任务,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同时确定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督促相关部门抓紧研究、落实方案和配套政策,使我们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地。

2015-03-27 11:36:03

主持人 胡凯红:

下面请苏波副部长介绍情况。

2015-03-27 11:36:12

苏波:

媒体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了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前天上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近期将正式印发。今天我很高兴能有机会向媒体朋友们介绍《中国制造2025》的一些基本情况。

制造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很高的领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为什么要制定《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我们基于三点考虑。

2015-03-27 11:36:31

苏波:

一是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需。大家知道,最近这几年,对新一轮产业革命议论很多,各国都相继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推进。中国政府在推进制造业的发展方面,也需要一个应对的蓝图。

二是金融危机后各国对制造业的发展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比如说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兴发展国家的产业调整步伐也在加快,中国作为第一制造大国,也需要有应对的措施,来提升自身产业的竞争力。

三是经过六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在许多非常重要的领域已经具有了全球的竞争力。

鉴于这三个立足点,我们制定了一个《中国制造2025》的强国战略规划。

2015-03-27 11:36:56

苏波:

2014年,由工信部牵头,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工程院等20多个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50多名院士、100多位专家来编制《中国制造2025》规划,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顶层设计,提出了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三步走”的战略。这“三个十年”最终在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要实现中国成为制造强国,就是第一个十年我们要进入世界强国之列。第二个十年,到2035年,我们要进入世界强国的中位。第三个十年,我们要进入世界强国的领先地位。

2015-03-27 11:37:13

苏波:

《中国制造2025》重点对第一个十年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具体的部署,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当然也描绘了未来两个十年一直到建国一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我们要建成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这是第一次从国家的战略层面描绘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对顺应新常态,对当前的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体现了战略所需《中国制造2025》和当前所需。

2015-03-27 11:37:25

苏波:

《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思路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人才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2015-03-27 11:37:41

苏波:

实现《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目标,落实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来推进。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务实地推动制造业强国的建设,这里面包括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要制定“1+X”的实施方案和规划体系。同时我们也真诚地希望媒体界的各位朋友帮助我们持续宣传《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主要任务以及实施措施和进展情况,扩大《中国制造2025》在国内国际的影响,进一步形成广泛的共识,形成合力,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和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叠加起来,共同推进制造强国的建设。

下面我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

2015-03-27 11:37:44

主持人 胡凯红:

谢谢苏部长,下面开始提问,提问之前通报一下你所在的新闻机构。

2015-03-27 11:37:57

人民日报记者:

林主任,为什么我们在现在这个阶段出台这个规划?这个规划与以往类似的文件有什么不同?它的含金量体现在什么方面?另外,这个时候出台这个意见,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2015-03-27 11:38:16

林念修:

关于这个若干意见,我刚才说了,确实是含金量很高,亮点也很多,我本人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

总的来讲,这个若干意见与以往有关文件相比,很大的不同就是改革的亮点多,政策的含金量应该说是比较高的。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坚持全面创新、强化市场导向、突出人才为先、聚焦瓶颈制约。

2015-03-27 11:38:54

林念修:

首先是坚持全面创新,系统地部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改革措施。我们在这个若干意见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坚持全方位、多视角这样一个系统改革的方法,从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强化金融支持、建立市场导向机制、激励成果转化、完善科研体系、加快人才培养和流动、推动开放创新、加强统筹协调等八个方面提出了30条近百项改革举措。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特别注重形成经济体制、科技体制、人才体制、对外开放体制的系统改革的合力。在文件起草过程中,特别注重系统的观念、系统的部署,避免改革碎片化,这是它的一个亮点。

2015-03-27 11:39:07

林念修:

第二是强化市场导向,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我们认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真正激发创新活力,最根本的还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基于这一点,我们将改革重点放在了着力创造一个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全社会创新动力的体制环境上,构建一个体制环境,营造一个创新的土壤。比如说这次文件中提出,研究降低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追究刑事责任的门槛,调整损害赔偿标准,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合理划分权利人的举证责任等一系列举措,通过这些举措力求彻底摆脱知识产权“侵权易、维权难”这么一个僵局,所以这里提出来要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2015-03-27 11:39:16

林念修:

再比如说,我们提出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碍,目的就是要扭转靠垄断赚钱容易,靠创新获益难的局面,让创新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还有,比如文件提出,要逐步将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方式转变为以普惠性财税政策为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让中的主体地位,使企业在创新驱动链条的各个环节上都能够发挥主体作用,真正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2015-03-27 11:39:28

林念修:

第三是突出人才为先,用利益分配杠杆,来激发每一个创新者的内在动力,重要是把利益分配机制建立起来。我们大家都知道,说是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人才驱动。我们既要用事业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勇气和毅力,但是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让科技人员“名利双收”,这是很重要的政策导向和取向。若干意见围绕向创新者让利,提出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收益比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取得的股权奖励收入五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等等政策。同时,针对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双轨制”的问题,文件也提出,要完善科研人员在企业与事业单位流动时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鼓励他们在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合理流动,社保要跟进,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可以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到企业去兼职或者创办企业,这些规定,都是要促进人才双向的自由流动,最大程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015-03-27 11:39:57

林念修:

第四是聚焦瓶颈制约,这也是一个亮点,着力化解长期制约创新发展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企业现在普遍感到“融资难、融资贵”,在创新行业尤为突出。我们说充足的资本是科技成果完成从科学研究、到实验开发、再到推广应用三级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围绕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我们从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这三个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包括一系列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优惠税收政策,适当放宽创业投资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限制,探索试点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股权和债券相结合的融资服务,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实现投贷联动等等。这些目的就是要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性互动的局面。

2015-03-27 11:40:03

林念修:

这四个方面也算是四个亮点,应该说它不是全部的,只是这个文件中若干改革举措的一部分。我相信,随着若干意见中一系列改革举措的落地和实施,必将会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也必将会激发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动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不竭的动力。

2015-03-27 11:40:18

林念修:

创新驱动意义确实非常重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时候出台若干意见,通过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2015-03-27 11:40:37

林念修:

第一,体现了主动推动转型。我们说,从国际经验来看,创新驱动往往是资源供给和竞争环境变化“逼出来”的。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但是要知道,这个快速增长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存在着不可持续的问题。目前,我们的资源条件包括环境承载能力,特别是环境已经接近上限了,还有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在下降,人口红利也在下降,传统产业普遍存在着能力过剩的问题,经济发展中的结构矛盾也比较突出,所以我们说,到了必须向创新驱动转型的阶段了。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个过程不是完全自发实现的,实际上内生动力还是在于改革,总书记讲,根本的出路在于改革。所以我们说,只有主动建立适应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才能赢得转型发展的主动权。

2015-03-27 11:40:50

林念修:

第二,还是要加快推进转型。向创新驱动转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特别是刚才我讲了,我们经济总量很大,发展又不平衡,现在依靠投资驱动、加大资源投入的方式还有一定的空间,西部地区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的,也有一定的惯性,但是我刚才说了,是不可持续的,长期下去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说,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实现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经济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这样的双目标,必须制度先行、改革先行,尽快摆脱我们传统增长路径依赖。用一句话说,越早改革越主动,越早改革代价越小。

2015-03-27 11:40:54

林念修:

第三,系统推进转型。当前一些制度设计包括法律法规还不能满足经济转型的需求,所以我们说这次改革是系统部署,避免改革碎片化,要整体推动,根据创新规律、市场规律和发展需求,整体推进和重点推进相结合,打破既有利益格局,彻底激发创新的活力,实现整体转型。

所以总的来讲,制定这个若干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改革发展全局做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是我们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举措,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谢谢。

2015-03-27 11:41:06

中央电视台记者:

请问苏波副部长,以往我们国家也出台过很多关于工业转型升级或者制造业更新换代的政策,这次工信部牵头制定《中国制造2025》,出台的目的是什么?这个文件和以往的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相比有哪些创新的地方?谢谢。

2015-03-27 11:41:17

苏波:

我们过去制定了许多产业发展方面的规划和战略,《中国制造2025》不同,它不是一个一般性的行业发展规划,它是着眼于整个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所制定的一个长期的战略性规划,它不仅仅要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稳定发展,还要实现在应对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当中,实现高端化的跨越发展。所以,出于这样一个总体的方向,我们不把它作为一个常规性的行业规划,比如说“十三五”、“十四五”这样一个规划来看待,而是起了《中国制造2025》,类似于《德国工业4.0》这样技术性的名称,就是要体现我们与以往规划的不同点,这个不同点就体现在它的战略性、长期性,以及对新技术革命的应对措施,把它作为重点。

2015-03-27 11:42:55

苏波:

至于这个规划的创新性,跟传统的规划相比,有几个方面。第一个非常突出的就是,通篇贯穿了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内容,不论是在指导思想,还是在我们的任务,还是在发展的重点领域,以及一些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的绿皮书,我们都突出了中国的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的途径当中,要充分体现新技术革命的影响,要与世界同步。虽然中国的制造业在某些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甚至在一些重要领域达到了引领世界发展的水平,比如说高速轨道交通装备,比如说我们的通信装备。在一些领域还有优势,比如说电力装备、工程机械,但是从总体上讲,我们仍然处于工业2.0、3.0阶段,与德国、美国这些国家相比,我们还有较大的差距。所以,通过这个规划,不是一般性的按步就班的成长,而是要实现从工业2.0、3.0到4.0个跨越式的发展,这是这个规划跟传统的规划的性质、内容以及它所包含的任务的不同点。

2015-03-27 11:43:11

苏波:

第二点就是我们更加突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通篇我们始终把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因为中国制造业的产能已经很大,220多种产品的产量世界第一位,有些产品的产量已经达到全球生产能力的50%、60%以上。所以,产能的扩张不是主要目的,主要是创新,创新再创新,缩短在高端领域与国际的差距。

2015-03-27 11:43:24

苏波:

第三点就是我们在整个规划的内容和实施上采取了一个重点突破的战略,因为中国制造业的体量已经很大,缩短和国外的差距,建设强国,着力点在哪儿?前两天《新闻联播》中已公布了十大领域,都是高端领域的发展,比如说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及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这十大领域当中也有传统产业,比如说电力设备,目前无论是百万千瓦的核电、百万千瓦的超超临界的火电、百万千瓦的大水电,还是特高压输变电,我们的竞争力都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我们在高端的核心部件和技术研发方面,还要继续攻关和提高。

2015-03-27 11:43:32

苏波:

还有一个创新点,就是实施了五大工程。这个规划最后怎么落实、怎么推动?我们要从五个方面来解决核心的问题:一是要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市场化以后,原有的许多国家级的研究院所都企业化了,带来一些基础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创新工作削弱了。那么面对未来的十大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的工程,我们需要建设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中心,类似于美国要建设的45个国家级的创新中心,这些中心不改变它原来的隶属关系,就是在现有的研究院所、大学和企业的基础上,以产业联盟的形式来承担制造业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然后市场化的组建,阶段性地形成成果。

2015-03-27 11:43:45

苏波:

二是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也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主攻方向,通过智能制造带动我们各个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

2015-03-27 11:44:11

苏波:

三是工业强基工程。我们总结,中国制造业落后,很大的一个是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比较落后。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有国务院领导还专门谈到基础工艺的问题,这方面我们要实施工业强基工程。

2015-03-27 11:44:14

苏波:

四是绿色发展工程。刚才念修主任也讲到了,我们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就是环境和资源,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以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中心任务,在这方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发展在工业领域里有许多重大的任务,因为工业占整个我们国家能源消耗的73%,在节能减排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所以我们要实施绿色制造工程。

2015-03-27 11:44:27

苏波:

五是高端装备创新的一些工程。这里面有一些工程我们已经在做,比如说“核高基”、互联网、数控机床、大飞机等专项,我们还要推进一些新的专项来启动,来提高整个装备制造业的水平。

2015-03-27 11:46:34

苏波:

另外,我们还实施了一个高端领域技术路线图的绿皮书。前天上午,克强总理专门讲到,说他很赞赏这个绿皮书。这个绿皮书不是政府给企业或者市场去画一个指令性的框框,而是我们通过一百多位专家研究了以后,对中国的装备在未来要实现由大变强、实现高端引领,在哪些技术上要有突破,给市场提出了一个方向,不是我们要指令企业去做什么。这些技术的方向,是实现我们强国建设必须要达到的基础的技术目标,这个目标前天上午克强总理要求我们动态管理,两年一修订,不断深化。这样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下来,我们的目标就能实现。

2015-03-27 11:47:01

凤凰卫视记者:

请教林主任,我们看到规划中说要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包括要鼓励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扩大科技计划对外开放。请您具体帮我们阐释一下这意味着什么,是不是说外资有更多机会参与中国创新发展的机会?如果说有更多引进外资的机会,哪些领域会是我们守住的底线?比如说国家安全领域,可能外资不太容易进来,我们要守住?

2015-03-27 11:47:11

綦成元: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成就,已经充分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我们才能够加快发展,中国仍将继续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来促进我们国家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制定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过程当中,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来最大限度地营造市场竞争的环境,以此来促进各个市场主体参与到我们国家创新发展的伟大事业当中。

2015-03-27 11:48:51

綦成元:

在改革创新中,我们不仅要支持国内企业创新,也欢迎国外的企业来创新。我们在搞自贸区的时候,实际上有许多这方面的试点,包括给国外企业国民待遇等等。具体说到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的措施,我们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里面已经明确提出将积极引导外资研发中心开展高附加值的原创性的研发活动,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华联合组建科研中心,这是从机构建设方面。在科学研究方面,我们也将继续创造条件,推动中国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国际的合作研究计划,也鼓励和引导外资的一些机构参与我们中国的科技计划,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一些应用研究,在这些大的科技计划方面,我们都会欢迎、支持外资企业来参与。因为若干意见还是一个指导性的文件,在一些具体的操作方面,下一步各个部门也会根据若干意见的要求,继续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我想,你们会看到,将来中国在科技计划的开放方面还会有很大的进展。

2015-03-27 11:49:14

綦成元:

(对于负面清单)具体到科研计划里面,我个人认为不会有这样的考虑。我们在自贸区,在产业方面和经济环境方面,会有一些准入前的国民待遇的安排,对研发计划,完全是按照国家统一的战略来部署的。

2015-03-27 11:49:23

日本经济新闻记者:

我记得李克强总理召开记者会的时候,有一位中国记者问到,创业属于个人行为,这个观点我很赞同,就是说政府部门不管采取什么方案来推动创业,如果个人和民间的企业没有采取实际行动的话,这些方案是不会实现的。两位对这种观点的看法如何?另外,现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很快。中国将怎样培养高端产业?

2015-03-27 11:50:51

林念修:

我来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我理解你讲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和个人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这是我们关心的,也是出台若干意见的重要内容。总的来讲,若干意见还是围绕着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来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在这方面有很多细化考虑。简单讲,政府要支持企业创新,要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做好“铺路”工作。关键是营造激励企业和个人创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大家都知道,我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数量只有14%左右,这个数量是不高的,大量的企业不搞研发。为什么呢?我们也在分析,有些原因是一些企业能力不足,他只能是模仿,简单的加工生产。

2015-03-27 11:52:46

林念修:

但是也不完全是这个原因,还与市场经营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引导企业搞创新,既要给动力,也要有压力。所以我想,让企业能够创新,让真正创新的企业能获利,必须措施要跟上,就像总理讲的,要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格局。政府必须做好工作,包括构建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大家都知道,以前我们搞过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这次特别讲到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这是鼓励创新的重要环节,要优化相关领域的行业监管和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调整资源配置政策等等。就是通过放开搞活,最大程度地释放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包括企业家,也包括个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在很多新兴领域放松管制、减少干预、营造环境,就是对创新最好的支持。这是政府要做的第一件事。

2015-03-27 11:53:09

林念修:

第二件事就是“赋权”,让企业真正牵头来搞技术创新。我们说创新需求来自市场,创新的主力就应该是市场主体,创新的资源就应该往企业聚集,这是我们的一个取向。过去我国还存在着一些科研与市场脱节的问题,与成果转化脱节的问题,企业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当中的话语权并不够,所以特别注意一定要增强企业在创新战略中的话语权。下一步我们要在扩大企业在国家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等方面推进一系列改革,原则上,凡是市场导向明确的产业技术创新项目都应以企业为主来牵头搞,当然政府的引导,包括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起来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活动也是非常必要的。

2015-03-27 11:53:22

林念修:

第三件事就是“造血”,要强化对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政策支持,要逐步改变过去政府主导选拔式的创新支持模式,过去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是选拔性支持为主,下一步要由这种模式逐步转变为以普惠性的财税政策支持为主的模式,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创造一个大家都来搞创新创业的土壤和条件。对企业的创新支持要突出普惠性的政策导向,通过税收和采购等普惠性的政策来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当然,重要的还是降低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门槛和成本,让政策真正起到普惠的作用。

2015-03-27 11:53:36

苏波:

我同意林念修主任的意见。您刚才说的这两个问题的核心,就是怎么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个我们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您刚才提到的,培育高端产业领域政府做什么,我认为政府要做市场做不了的事,刚才林主任把一些意思都讲了,因为有一些政策、法律法规、市场环境的建设,一些条件的支持,目前各国政府都在做,包括美国支持先进制造、再制造等发展的一些专项,英国、法国、日本提出的一些支持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和措施,这都是政府要做的事,中国政府也不例外。

2015-03-27 11:54:52

中国日报记者:

苏副部长,在推进制造业发展方面,德国提出了工业4.0计划,《中国制造2025》计划和德国的计划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015-03-27 11:55:17

苏波:

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这两个规划的比较,我看网上反映很多,包括中国作为主办国在德国参加信息产业的展览,许多专家有很多经典的发言,也提到了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我想,相同点就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基于物联网的数据革命与能源、医疗、制造、交通、农业、媒体等相结合,会产生新的产品、新的业态、新的模式和新的技术,会产生巨大的产业影响力。比如说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一变革的趋势和核心就是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在这一点上,《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都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

2015-03-27 11:56:13

苏波:

如果说要有什么不同,差异化在于这么几点:第一,德国制造业具有强大的技术基础,所以它直接实施工业4.0,在两化融合,在信息化推动“互联网+”各方面具有优势,而且产业技术比较好。中国是在工业2.0、3.0和4.0同时推动的情况下,要实现我们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要实现在高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任务就比德国实现工业4.0更加复杂、更加艰巨,但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最重要的目标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2015-03-27 11:56:37

苏波:

还有,《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不是完全等同于德国工业4.0,我刚才说了,德国工业4.0就是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措施,《中国制造2025》从始至终贯穿着应对新科技革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思想理念和措施,但是它不是专门为应对新一轮革命制定的一个规划,它还要顾及到规模庞大的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顾及到我们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的提升,所以我们在未来的《中国制造2025》“1+X”的规划体系里,将专门制定一个跟德国4.0相类似的落实我们《中国制造2025》总体理念和原则的这样一个规划,比如说智能制造的规划,或者两化融合的规划,这个规划就是跟德国工业4.0完全一样的。还有推进方式上,我们要从2.0、3.0向4.0推进,任务更加艰巨,但是最终会形成双方在4.0上的会合。

2015-03-27 11:56:55

苏波:

最近,马凯副总理到德国访问的时候,跟他们政府达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意向,就是中德两国政府在加强工业4.0领域合作已经形成了六点共识:一是建立合作的机制,在中德两国政府间要建立工业4.0的对话机制,落实中德合作行动纲领。二是联合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的研究。三是工业4.0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标准的制定,会合作制定一些新的标准。四是加强工业设计领域的合作。五是加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合作。六是大力开展人才交流方面的培训和合作。我想,中德在《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方面的合作是双赢的,会取得很好的成果。

2015-03-27 11:57:13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创新驱动,可能都是要促进那些有实力、有能力和有创新力的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还有一些企业低能低效,占用了更多的社会资源,我们也形象地把它们称之为“僵尸企业”。促进“僵尸企业”合理有序地退出市场也是重要工作,特别想请苏副部长和林副主任从自己的角度来谈一下目前我们有什么样的举措,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

2015-03-27 11:57:33

苏波:

您说得非常好,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政府,来制定一个规划,引领我们高端发展,缩短跟国际的差距,这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但是您刚才提到的很好,中国制造业有庞大的产业基础,其中有很多企业是一般制造业,它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和产品都是普通的,这些能力怎么去引领它升级?我想,任何企业都要不断地创新和进步,包括普通的企业,比如说服装、纺织,它也在不断地实现进步和升级,质量在提高、技术水平在提高、生产装备和工艺在提高,这是我们希望它提高的。

2015-03-27 11:59:52

苏波:

另外,在提高当中,利用公平的市场竞争来不断地使新的有竞争力的企业成长,使那些落后的、节能效果差的、能耗高的、不利于环保的企业淘汰,这要靠市场准入的标准,不断地促进这些企业的转型升级。还有,要采取淘汰落后的措施。这几年工信部组织在十几个行业,尤其是高能耗行业产能过剩淘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首先是规范市场秩序和整个产业标准,工信部发布了60多个行业的准入标准,这些准入标准主要是从节能、环保、安全、资源利用率以及技术方面制定了明确的标准,然后我们采取市场的办法,把达到标准的企业向市场公布,没有任何指令性或者审批的职能,公布以后让这些企业得到市场的认同,没有公布的企业由于不达标,在市场的销售、市场的信誉方面会造成损失,会给它形成压力。这几年下来以后,市场准入标准对推动这些企业产业升级的发挥重要作用,也逼迫一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自我淘汰。我想,这样一个机制是市场机制的一个最根本的要素。

2015-03-27 12:00:29

林念修:

我完全赞成苏部长的意见。淘汰落后产能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们要靠一些标准、一些制度来淘汰落后,做减法,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互联网来提升传统企业,来做加法。大家知道,“两会”一个很热的词就是“互联网+”,我跟大家报告一下,发改委正在牵头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是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的。我们就是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加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同时我们要通过融合发展来培育新的业态、培育新的增长点。

2015-03-27 12:01:22

林念修:

“互联网+”行动计划我们正在制订,第一是着力做优存量,就是刚才讲的,推动现有的传统行业提质增效,包括制造、农业、物流、能源等一些产业,通过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来推进转型升级。第二是着力做大增量,打造新的增长点,培育新的产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我们最近去了一趟阿里巴巴,带动力极强,阿里巴巴平台电商交易额2.3万亿元,占整个网上零售额2.78万亿元的80%以上了。同时,电子商务发展带动的快递就业将近150万人,完全是新的业态和新的增长点,对扩大就业非常有拉动作用。第三是推动优质资源的开放,完善服务监管模式,增强社会民生等领域的公共服务能力,这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

2015-03-27 12:01:38

主持人 胡凯红:

今天的吹风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下周再见。

2015-03-27 12:01: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