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中国女干部比例近40% 已有9位女性国家领导人 妇女就业比例45% -4月份CPI维持3%高位 央行或有后续紧缩政策 CPI向上趋势难改 -第60届世卫大会再度拒绝涉台提案 国际卫生条例适用于中国全境 -交行A股开盘14.20元涨79.75% 海外投资者一周内从股市撤出$5亿 -中石油获世界最大汽田钻探权 国企将成企业义务石油储备主力 -基金私募将开闸 单笔不低于5000万 银行参与股指期货将有章可循 -"十一五"我国将重点发展八大高技术产业 扩大民用飞机产业规模 -中国6省份争夺第3个新特区名额 长三角城市居民收入增14.6% -免费师范生办法出台 国家鼓励终身从教 须回生源地执教十年以上 -中国将采取五项举措提高企业职工工资
世界空间科学大会: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做报告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7 月 1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中国网]:

杨利伟报告的题目是《中国航天员专场报告——航天员的衣食住行》。航天员在太空喝水会不会被呛?在失去重力的空间人是如何穿衣服的?这些答案,航天英雄在北京友谊宾馆作演讲时将为您揭晓。

(2006-07-18 13:39:11)
[中国网]:

大会委员会特别组织了三场面对青年学生的中文科普报告,另两场是《美国星尘计划探测结果》、《欧阳自远:中国探月计划》,时间为20日、21日下午2:30-4:00,地点均在友谊宾馆会议楼报告厅。

(2006-07-18 13:40:56)
[中国网]:

今天的报告会显然具有相当大吸引力,13:30,报告厅已经陆陆续续来了许多听众,大家都想亲眼目睹航天英雄的风采,亲耳聆听杨利伟的叙述。

(2006-07-19 13:46:04)
[中国网]: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潘厚任教授早早就来到会场,亲自指挥布置。看到中国网在进行现场直播,非常高兴,“中国的航天事业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希望媒体多做宣传”。

(2006-07-19 13:49:04)
[中国网]: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廖方宇特意来到中国网直播台前,调看中国网直播大会开幕式画面,不住赞许。

(2006-07-19 14:01:43)
[中国网]:

会场已经坐满了来宾,工作人员介绍,杨利伟将首先做有关中国航天员生活、训练的专题报告,而后回答提问。

(2006-07-19 14:16:36)
[中国网]:

网友可通过中国网向航天英雄杨利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网址为: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6-07/18/content_7013820.htm

(2006-07-19 14:22:36)
[中国网]:

航天英雄杨利伟来到会场,引起场内一阵骚动,很快响起热烈的掌声。

(2006-07-19 14:28:24)
[主持人]:

朋友们,下午好!今天在36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开会之际,我很荣幸请到中国的航天英雄,中国第一位太空人杨利伟,给大家做关于在太空生活和航天员一些生活、工作方面情况的报告。

现在我们先热烈欢迎他讲话。

(2006-07-19 14:31:06)
[杨利伟]:

尊敬的各位朋友,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站在这里,应这次大会的邀请和大家进行交流。因为大家都是青年朋友,一会儿会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互相的交流上。我在这里也利用这个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些我们航天员的训练以及在太空中飞行的情况。

(2006-07-19 14:32:07)
[杨利伟]:

大家知道,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发展和探索太空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也是我们国家搞载人航天,进行空间开发,为人类共同文明社会发展所要进行的一项事业。

(2006-07-19 14:32:43)
[杨利伟]:

前两天,我到法国德思图拉斯堡参加了空间大学的暑期班,也见到了很多学员在那儿学习,大家对航天员的生活非常感兴趣,在这里我也借这个机会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航天员的一些生活。

(2006-07-19 14:33:32)
[杨利伟]:

大家知道,我们国家载人航天工程有七大系统。第一大系统就是航天员系统,之所以叫载人航天,就是要有人参与,我们国家作为载人航天的一个标志,就是有人参与,由我们国家自行研制的火箭和飞船把我们自己培养的航天员送入太空执行任务。

(2006-07-19 14:34:00)
[杨利伟]:

随着神五和神六的升空,取得了圆满成功,也使我们国家进入了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目前我们国家的航天员还都是从空军歼击机飞行员中产生的。目前,我们国家航天员的队伍是1998年元月份成立组建的,到现在已经有8年多的时间了,也就是说我们的航天员到目前已经在北京的航天城训练了8年多的时间。

(2006-07-19 14:34:43)
[杨利伟]:

在我执行任务的时候,我在航天城已经训练了5年半的时间。航天员的训练,很多媒体都进行过报道,是一种非常艰苦的训练,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训练的一些程序。

(2006-07-19 14:36:14)
[杨利伟]:

航天员的训练大致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理论基础阶段。要进行基础理论的学习,要学习和航天有关的内容。大家知道,我们来自于空军的飞行员,是学空气动力学的,要加入到这个队伍,我们要走出大气层,在真空中,在微重力下执行任务,面对的领域、空间和很多学科发生了变化,所以要进行一些空间知识的学习,就是理论阶段的学习。

(2006-07-19 14:36:35)
[杨利伟]:

第二个阶段是专业技术的学习,这里包括飞船的、火箭的以及工程七大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第三个阶段是进行特殊技术,也就是飞船操作的一些训练。第四个阶段是我们在进入发射场执行任务。我们主要进行这四个阶段的学习。

(2006-07-19 14:37:46)
[杨利伟]:

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航天员要穿插着一些体能训练和特殊的训练。大家也知道,航天员的训练是很辛苦的,在这里给大家简单举个例子。大家知道,太空生活给人体带来的两个最主要的影响,是超重和失重。在地面怎样来进行超重训练?一些媒体有过这样的报道,我们在地面通过离心机,通过圆周的运动造成离心力,给人体加载、过载,这项训练对于航天员来讲是负荷非常大的训练。

(2006-07-19 14:38:21)
[杨利伟]:

目前,我们国家的训练进行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到嘉里连中心,和他们的训练部部长进行交流的时候看到,他们在俄罗斯进行训练,我们的训练强度是8个G,训练强度是非常大的。我们的航天员在进行训练的时候,8年多的时间里,没有一个人因为自己主观上的原因停止过这项训练。

(2006-07-19 14:39:13)
[杨利伟]:

我们在进行这项训练的时候,航天员每人一手握着操作设备,一手握着报警器。我们规定只要航天员有不适应的时候,随时可以摁响。但是,8年的时间里,没有一个人摁响。为什么?航天员本着对自己从事职业的热爱,本着对人类共同事业的追求,本着为民族、为国家的千年飞天梦想所做的努力。

(2006-07-19 14:40:36)
[杨利伟]:

我们曾经有两个航天员交流到俄罗斯嘉里连中心进行培训,在北极零下52度的情况下进行生存训练。三天三夜,给他们带了很有限的口粮,在生存的过程中,这两个航天员在自己的口粮中节约下一天的口粮。为什么?把它带回来,供科技人员进行研究。

(2006-07-19 14:41:17)
[杨利伟]:

三天的训练下来之后,航天员几公斤的体重就没有了。为什么?就是为了这项事业。因此,航天员这种训练是非常艰苦的,当我们去执行任务的时候,我记得前两天我参加活动的时候,很多人问我说你们航天员参加飞行的时候紧张吗?你们面对的山崩地裂般的火箭的腾飞是什么想法?

(2006-07-19 14:42:05)
[杨利伟]:

我跟他们讲,作为一个航天员,你所从事的职业是你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什么可以紧张的。我说这是你对你所从事工作的理解,对我们科技人员的信任以及对自己训练的一个自信。

(2006-07-19 14:42:31)
[杨利伟]:

我记得在2003年10月15日,当胡锦涛总书记为我送行的时候,我记得当时的一幕,总书记眼里饱含着期望、关怀,我非常受激励。当我坐在飞船上,听到指挥员倒数秒的时候,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达。0号指挥员数到“7、6、5、4”的时候,我给大家敬了一个军礼,因为航天员首先是一个军人,只有用这种方式才能表达航天员对科技工作者,对得起国家对我的培养。

(2006-07-19 14:43:06)
[杨利伟]:

当我们的飞船进入太空的时候,当我从舷窗看到美丽家园的时候,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舷窗外面,太阳把帆板照得非常明亮,我看到蔚蓝色的地球,淡淡的云层,我们的海岸线、海洋清晰可见。所有的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了人类的伟大,中华民族的伟大,以及我们国家科技实力的伟大。

(2006-07-19 14:44:05)
[杨利伟]:

我记得当时第一次能够把我的航天服手套摘下来,拿起笔写字的时候,我在我的工作日志的后面写下这么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以此来表达一个中国航天员的骄傲和自豪。我记得我当时写下来之后,我把工作日志拿到了飞船上的一个摄像头前,我希望全国人民都能够跟我一起来分享我们国家所取得的这种成功的喜悦。

(2006-07-19 14:45:51)
[杨利伟]:

当然,我回来之后问了好多人“我写的什么”,大家都说没有看清楚。为了这件事情,我回来以后特意跑到空间研究院,我到了飞船里把工作日志拿出来,请摄像人员拍照,在一些杂志上发表。我现在的工作日志在我们的国家博物馆收藏。

(2006-07-19 14:46:40)
[杨利伟]:

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航天员的骄傲和自豪。当我们的飞船围着地球高速飞行的时候,大家知道每秒7.9公里的速度,将近90分钟就会围绕地球转一圈。在这90分钟里,将近50分钟是白天,40分钟是黑夜,很多人都跟我开玩笑,说你在上面比别人多过了14天。如果用一个昼夜形容一天的话,我在这一天的飞行中经过了14天的交替。

(2006-07-19 14:47:11)
[杨利伟]:

飞船在上面运行得非常正常。我在上面都干了什么呢?前一段在国际空间站一个学员问我,说听说航天员在太空中不做梦?问我你在上面做梦吗?我回答说,非常遗憾,我没来得及做梦。为什么?我在上面只睡了半个多小时。虽然给我安排了6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但我想第一次的飞行,无论是飞行的机会和时间,都非常珍贵,应该说这个时间是用秒和分来计算的,我在上面用尽可能多的时间体验太空飞行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以及微重力情况下,人在操作、工作、生活的特点,为后续的任务提供依据。因此,我跟他说,我把做梦的时间用在了我的工作上,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2006-07-19 14:47:54)
[杨利伟]:

因此,航天员的工作是一种非常艰苦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让我们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工作。在整个飞行过程中,我向我的同行们进行了问好,因为国际空间的资源是人类所共有的,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也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这也是我们国家进行载人航天事业的宗旨。

(2006-07-19 14:49:05)
[杨利伟]:

在前一段,有20几个国家的媒体朋友到航天城进行参观,当时一个媒体朋友问我,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你们搞载人航天的意义是什么?我说,这种事业是人类共有的,不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企业、哪一个单位的,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我们也有这种义务。在我的飞行过程中,我在飞行到第7圈的时候,在空中展示了我们中国的国旗和联合国旗帜,来体现我们国家和平开发利用空间,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望。

(2006-07-19 14:49:35)
[杨利伟]:

2004年5月19号,我把我们搭载的联合国旗帜,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移交给了安南秘书长。他当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说中国虽然不是第一个搭载联合国旗帜的国家,但是中国是第一个在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搭载联合国旗帜的国家,他号召全世界其他国家都要向中国学习。我想,这种学习包括很多的内涵在里面。

(2006-07-19 14:50:12)
[杨利伟]:

我在国外参加了很多活动,记得在华盛顿和很多华侨在一起进行联欢的时候,一位70多岁的老华侨,白发苍苍,拉着我的手,流着眼泪对我说,“我们中国人的火箭飞多高,我们海外人的头就会抬多高”。我听了以后非常受感动,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种提升,这也是我们国家综合实力的一种象征。没有我们科技的发展,没有我们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我们工程的成功。所以,我听了这些话之后非常受感动。

(2006-07-19 14:50:42)
[杨利伟]:

在整个的太空飞行过程中,我们的飞船和我们的火箭工作得非常正常,我在上面的工作也感觉非常舒适。虽然说大家都说航天的环境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恶劣的环境,但是航天员经过长期训练之后,经过我们努力的奋斗,在上面的感受还是不错的。而且在失重的情况下,很多现象也非常有趣。

(2006-07-19 14:51:43)
[杨利伟]:

我想大家可能都看到过无论是我在飞行中,还是神六的两名航天员在飞行中,在失重、微重力的情况下工作的场景。比如说我在上面吃航天食品的时候,我记得我当时带着非常有中华民族特点的小月饼,当我把它放到我面前,轻轻地用力吸气,它就会向我的嘴里飘过去,非常有趣。

(2006-07-19 14:52:25)
[杨利伟]:

在飞船上很多工作会变得非常轻松。我在地面训练的时候,穿着舱内的压力服,有20多斤重,从座椅上起来操作的时候,在地面上非常费劲,要拉着带子操作,在微重力情况下,我把束缚带打开之后,轻轻一摁座椅就会飘过去。这些都是在严格的训练情况下进行的,如果没有严格的训练,就会把自己、把设备弄伤。因此,太空的生活,对很多青年朋友非常有吸引力。

(2006-07-19 14:52:56)
[杨利伟]:

我想我们搞很多活动,也是为了增进大家对航天事业的了解,特别是国际间的,比如说这次COSPAR大会,它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聚在一起,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外太空资源,为人类的文明、为人类的社会进步去工作。因此,这次接到邀请之后,我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能够来到这里和大家进行交流,我执行完任务之后,也参加了很多的活动,国家和人民给了我很高的荣誉,有很多的交流过程,最多的交流还是跟我们的青年朋友在一起。

(2006-07-19 14:53:44)
[杨利伟]:

我们是为了进行一种科普,同样也是为了弘扬这种载人航天的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特别是在我们青年人当中,是需要一种精神去激励的,这是我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深深体会到的。就像我刚才讲的,当我们的总书记为我送行的时候,这种精神的激励使我迈出的每一步走得都非常坚定。

(2006-07-19 14:54:41)
[杨利伟]:

很多人都会这样问我,说你在火箭发射的时候,还保持着很好的心态,你当时的心率还没有很大的变化,为什么?是一种精神的激励,一种对你事业的追求、对事业的理解,这里也浸润着几代航天人的努力工作。因此,我回来在很多的场合都讲,这种荣誉不是哪一个人的,也不是哪一个集体的,它是所有航天人的,它是我们国家的,是我们民族的。

(2006-07-19 14:55:40)
[杨利伟]:

因此,当我们的飞船返回来之后,在舱门打开的一瞬间,当我看到那么多的人充满着欢乐的气氛的时候,我记得我在执行任务上飞船之前,他们给我说进现场有什么人在,真正打开舱门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是一片欢乐的海洋,所有的人都在欢呼雀跃,为我们中华民族所取得的这种胜利、取得的成功在高兴,在雀跃,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期盼了几千年的宿愿。

(2006-07-19 14:56:13)
[杨利伟]:

当我跨出飞船之后,很多的媒体朋友和当地的群众都在问我,说杨利伟现在你最想说什么,我记得我当时说了一句话,我说“我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发自内心的。我想没有其他的语言更能表达我当时的心情,没有祖国的强大、没有民族的强大,是不可能有我们事业的成功的。因此,在许多活动当中,我都跟青年朋友讲,我们不单单要把我们的科技搞上去,还要用一种精神来激励我们,为我们民族的复兴,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去努力工作。

(2006-07-19 14:57:10)
[杨利伟]:

我也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通过这么多人对我们航天事业的关心以及关注,我们的事业会更加蓬勃发展。中国人是爱好和平的,我们放飞的每一艘飞船就像放飞鸽子一样,放飞的是和平。我也希望青年朋友和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我们还要进行新的航天员的选拔,我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能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和我成为同行,我也非常愿意和你们一起去执行任务,我在这里期待着你们。

我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一会儿我们的交流上,我想这样对青年朋友会是更好的方式。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2006-07-19 14:58:04)
[主持人]:

感谢航天英雄杨利伟的讲话,在和大家互动之前,我们先请“9.21”载人航天应用系统,前副总指挥、中科院的潘厚任教授,再把国内外关于太空人的生活简单介绍一下,主要以图片为主,有请。

(2006-07-19 14:58:45)
[潘厚任]:

大家下午好!刚才航天英雄杨利伟讲的是亲身的体会,我在这儿只是给大家介绍一点儿我收集的材料。

我收集了一些图片和视频材料,这是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我们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组织了一个科普演讲团,到全国各地专门宣传我们国家和国际上最新的航天成就。

(2006-07-19 14:59:35)
[潘厚任]:

大家早就知道,这是航天英雄杨利伟第一次上太空时候拍的一段录像,中央电视台播放过。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了,在刚过去的二十世纪,我们人类的活动有两个很大的飞跃,一个是在上世纪1903年,莱特兄弟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可以控制的飞机,现在从地球的这边飞到那一端十几个小时就够了,这是因为人类开始是在陆地上活动,后来拓展到了海洋。上个世纪开始进入到大气层,也在上个世纪的中期,1957年11月14号,苏联发射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83千克重,从此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

(2006-07-19 15:00:18)
[潘厚任]:

太空时代到现在算起来也就不到50年,可是它的发展也是非常快的。我这里有几张图片和一些资料,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1961年4月12号,苏联的加加林成了第一位航天员。当时加加林坐的飞船“东方一号”非常小,因为当时是冷战时期,美苏都在竞争,在火箭推力非常局限的情况下,谁如果先上天谁就占据了先机。这是第二个太空人,当时加加林不像杨利伟,本来三个人他排在第一位,加加林是第二辈,因为他有优势,体重轻了400克。这张照片是1990年在莫斯科,他当时已经是上将。

(2006-07-19 15:01:56)
[潘厚任]:

我这里有一张表,到去年11月16号,全世界已经把5782多种多样的卫星送上了太空,我们国家到现在为止已经把113个卫星送上了太空,中间107个是由长征火箭系列送上天的,包括了神六。台湾也发射了三颗卫星。

(2006-07-19 15:03:21)
[潘厚任]:

从太阳系来说,除了女王星,今年1月份美国人发射的飞行器去探测它,其他太阳系列的行星都已经探测过了,当然这个飞行器飞到女王星要8年,差不多要到2014年左右才可以飞到。特别是月球,已经有12个人上去了,把月球上382公斤的月球物质带回到地球。特别是已经有一个飞行器,在2002年春天,在飞行器到太阳转了半年以后,在小行星上着陆,中国叫“爱神星”,是非常不容易的。当然,还有慧星,大家都知道,去年凯普尔一号的慧星,有一个飞行器打到它上面,因为时间关系,这些图我就不给大家展示了。打这个也是非常不容易,人类太空事业中打法要非常精确,离开地球1.3亿千米,1.3米缩小同样多的倍数,就相当于130千米之外打一个苍蝇,就是一个苍蝇在天津,北京要发一个箭去打中它,这种描写用百步穿杨、百发百中都不行。当然,还有四个飞行器正在飞到月球层的边缘,所谓月球层就是太阳引力控制的范围,从这个边缘以外,其他恒星慢慢起主要作用。

(2006-07-19 15:04:18)
[潘厚任]:

最近,载人航天方面有三件大事,一个是和平号太空站的运作,国际太空站正在组建,第三个是我们国家神舟号的上天。这个是和平号太空站,上面已经有12个国家的134人次到过。第二个是国际太空站,当时有三个舱站,两个俄罗斯的,一个美国的。到去年为止,已经超过了和平号太空站,181吨,大概到2010年左右,就可以探明它的全貌,大概有450吨左右。它的大小长108米,长88米,像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有同学经常问,在这么大的地方,在太空上能不能踢足球?第三件事情,杨利伟刚才已经说到了,他上太空写了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现在中国人到太空了”,现在全世界大概有30个国家的400多个人都上过太空,杨利伟航天员是第413位,当然有的人不只去了一次,人次的数目是970多人次。应该说970多人次里,三分之二是坐着美国的航天飞机上去的,三分之一是坐着俄罗斯的飞船上去的,30多个国家上了太空都是坐着别人的飞船多,只有我们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自己的能力可以把航天员送到太空又平安回来的国家。所以,杨利伟代表我们国家上了太空以后,成为我们国家的第一位太空英雄。

(2006-07-19 15:05:33)
[潘厚任]:

去年,大家都知道,费俊龙和聂海胜作为我们国家第二名和第三名太空人上了太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人到了太空到底怎么生活?刚才杨利伟航天员说的都是他亲身的体会,我作一点补充,收集了一些图片和视频材料,使大家更多地了解太空人在太空是怎么生活的。三分之二的人都是坐美国的航天飞机上去的,这就是航天飞机的太空运输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中间最大的,8.4米直径,48米高,相当于16层楼的小楼,里面装的是液氧燃料,烧了这么多的燃料,实际上还达不到每秒7.9千米的速度,还要靠边上两个细长的固体助推火箭。

(2006-07-19 15:07:46)
[潘厚任]:

我给小学生讲,小学生都看过《西游记》,《西游记》中本事最大的是孙悟空,他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实际上真正的阻碍是地球引力,要跳出地球的引力,要靠火箭的齐心协力。这个镜头是两个固体助推火箭用完以后回收,降到大西洋,把它捞回来。现在的加速度是地球引力的三倍大四倍,比加加林那时候好多了,那时候要达到九倍。

(2006-07-19 15:09:11)
[潘厚任]:

航天飞机回来的时候是在跑道上着陆,它的跑道是特制的,3.52千米长,因为速度很快,有时候背后还要抛一个降落伞帮它减速。有时候到美国西海洋着陆,要到东海洋发射怎么办呢?要靠播音747把它背过去,这张照片是播音747飞机把航天飞机背到发射场去。航天飞机打开是货舱,里面装2.59吨货物,密封舱有三层,下面是储藏室,上面是驾驶舱,一般上去7个人,最多10个人。

(2006-07-19 15:10:00)
[潘厚任]:

它在太空一般呆两个星期,最长是一个月,太空7个人的生活,吃喝拉撒睡、做实验都在这个小天地里,相当于20平方米的小房间。这张照片是1986年我们到美国谈合作的时候,坐在它的顶上右边的驾驶位,当然这个航天飞机是去年航天员用的,不是真发射的,但其中的东西都是一样。我试了椅背,很结实,上下左右前后都是仪器仪表,我们的神舟飞船也是这样。航天飞机的货舱可以把卫星放到轨道上,也可以把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抓到地球上维修。

(2006-07-19 15:10:58)
[潘厚任]:

我经常问同学们,航天飞机为什么很漂亮?实际上它是由2万多片耐高温的陶瓷一片一片贴上去的。回来的时候,航天飞机跟大气层摩擦,从窗户上望上去烧着一团一团的火。它是肚子朝前,由于耐高温的陶瓷保护,才可以回来。大家也知道,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回来的时候爆炸烧掉,就是由于黑肚子有一部分损坏。实际上俄罗斯飞船温度要烧到1600度,是靠的烧蚀材料,燃烧的时候温度很高,里面还有保温层,外面烧的1600度,里面是30度左右。当然,我们的神舟飞船也有这样的问题,在六十年代,专家就把烧蚀材料研制出来了,在世界上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只有三个国家,俄罗斯、美国和中国。

(2006-07-19 15:11:55)
[潘厚任]:

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跟德国合作的时候,人家问我们烧蚀材料的情况,我说这是国家机密,我没有权利说这个事儿,我也不知道。

当然,我们现在神舟飞船用的烧蚀材料比六十年代已经有很大的改进。大家可以看这张动画,当我们的神舟飞船轨道舱留在轨道上,返回的时候,首先减速,把推进舱推掉,再慢慢进入大气层。我们的飞船回来的时候,在大气层上烧得通红,外面烧到1000度,里面航天员还可以跟大家招手。当返回舱离开地面17米左右高度的时候,就有一系列的降落伞打开,使得飞船的速度进一步不断减小,最后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这个地区降落。伞有附伞、主伞,最后底盖抛掉以后,底下还有发动机,进一步减速,使得飞船着陆的速度不超过每秒1.5米,所以我们的航天英雄回来的时候振动不太大,杨利伟有亲身体会,我只是讲一些资料。

(2006-07-19 15:13:06)
[潘厚任]:

到了轨道上,达到宇宙速度,由于引力和离心力,所有的东西都处在失重状态,这是美国航天飞机里的录像,所有的东西都浮在半空中。纸制的飞机,没有重力了,它也不往下掉。所有的东西,你碰它,它才旋转、才飘。在太空中缠电缆,由于没有重力的束缚,电缆也开始调皮了。这段就是杨利伟在太空失重的状态。后来也把束缚带解开,也试了试失重的状态。杨利伟在太空飞行了21个小时,所以没有安排到轨道舱里去。这段是去年费俊龙在太空实验室中的录像。

(2006-07-19 15:14:14)
[潘厚任]:

我还收集了一些俄罗斯和美国的宇航员失重状态的镜头,比如说在太空抛球、跑步、洗澡,这个洗澡很简单,用塑料布一围,沾点水往身上擦一擦。因为在太空没有重量,俯卧撑三个人也不累。

(2006-07-19 15:15:01)
[中国网]:

潘厚任教授风趣幽默的解说,引得大家不时发出笑声。

(2006-07-19 15:16:22)
[潘厚任]:

这段大家可以看见,从太空这个舱飞到那个舱去的情况。这段大家可以看看小动物青蛙在失重情况下怎么办,乱蹬乱踩。现在从小动物到猴子,包括微生物都在太空中做过实验。这段是去年费俊龙在太空觉得状态很好,也实验一下翻跟头。

(2006-07-19 15:17:13)
[潘厚任]:

欧洲十几个国家配合航天飞机,做了一个空间实验室,前面是密封舱,后面是敞开平台,使太空人在太空的空间增加了一倍。实际上我们的飞船开始设计是三个人上去,可以在太空呆7天,已经是一室一厅的条件了,比加加林那时候好多了。

(2006-07-19 15:18:15)
[潘厚任]:

人到了太空要设计太空服,要根据身高裁衣服。大家知道不知道,人到了太空身材有没有变化?很多小朋友有的说变高了,有的说变矮了,我给大家看一张图,是美国的麦道公司提供的,边上的人的自然姿势身高是这么高,到了太空去,人由于没有重力,肌肉、骨骼都放松,一般要增加3—5公分。可实际上人到了失重状态,自然姿势不一样,两只手老抬着、弯着,眼睛斜着,从这种状态看,人到了太空比在地面上还要矮。所以,到了太空,要根据这个姿势设计服装。这位大家都知道,她是一位中学教师,她穿的衣服是在密封舱里穿的,1986年1月28号在“挑战者”飞行的时候,牺牲了,7秒钟7位飞行英雄,为人类的太空事业献出了生命,美国政府为他们树立了纪念碑。

(2006-07-19 15:20:07)
[潘厚任]:

这个人的爷爷原来移民到哥斯达黎加,他的中文名字叫张福林,他到太空去了7次,总共加起来的时间超过1200小时,他这套衣服是在航天飞机发射和返回的时候穿的,叫舱内太空服,20多斤重,头盔扣上去是可以密封的,万一掉到海里,海水很冷,衣服可以保温2小时左右。我们国家的航天员也经过训练,掉到海里可以发无线电信号,发出有颜色的烟雾,也可以把海水染色,人别人容易找到他。当然,这套衣服里还配备了手枪、小刀。这个是我们国家的舱内服装,虽然颜色不一样,但是功能是一样的,是一辆小汽车的价值。舱内太空服是1080万美元,是世界上最贵的衣服,在地面上的重量是124公斤,所以我们说一样东西很贵重,这套航天服是又贵又重,为什么那么贵那么重?

(2006-07-19 15:21:16)
[潘厚任]:

因为在那种环境里要满足很多工作要求,最主要是太空的真空程度非常高,一定要密封真空由氧气来维持生命。真空度到底有多高?可以做一个比较,在地面上,海平面零高度一个标准大气压一立方米大概其中有2.1亿分子或者原子,地面上真空抽得非常高,可以抽到10个负14次方毫米汞柱,那个时候每立方米的分子数、原子数有几千、几万,实际上太阳系的空间,每立方米有几百,到了恒星空间,每立方米只有十个。

(2006-07-19 15:24:02)
[潘厚任]:

这个是地球磁场的花纹,花纹为什么不对称呢?这里有一段小动画,可以给大家看看。本来地球是个偶极磁场,磁力线应该是两边对称,可是由于太阳上来的太阳等离子相互作用,使得朝向太阳方向的磁力性给压扁,背向太阳的磁力性挡开。我们国家虽然东北、新疆的纬度不算低,可是因为磁度和自旋作用总要向欧洲这边倾斜,再过几千年又到中国这边来了,所以我们这里不太容易看到北极光。这是从地球外面看的,从下面看北极光也是非常漂亮的,我收集了一些照片,大家可以看看北极光非常漂亮。我曾经在1988年有机会到瑞典北部北极圈住了一晚上,看到北极光非常漂亮,一点声音都没有,五颜六色飘来飘去。有机会大家到高纬度的时候,不管南边还是北半球,不要错过看北极光。

(2006-07-19 15:25:04)
[潘厚任]:

整个太空服非常复杂,除了刚才说的防辐射、真空,另外温度的变化也是非常大的,因为在太空,太阳照到的时候温度要上升到150多度,开水才100度,太阳照不到的时候,温度要低到零下100度。这就要靠衣服保护人。衣服有一层,背包里主要装的是水,水通过衣服里的软管子,大概有80—100米那么长,内径是1毫米左右,水在管子里不断的循环,就像房间里的暖气一样调节温度,它的胸前有一个调节器,自己可以调节舱位太空服的温度。头盔是三层材料做的,可以耐住100度的温度,而且里面镀了金,把太阳的紫外线吸收进来,如果照多了紫外线会得皮肤癌。另外,还有流星离子,速度非常高。

(2006-07-19 15:26:49)
[潘厚任]:

相对数是每秒11千米到每秒72千米,这么高的速度,整个的动能,碰撞以后可以把被撞的部分细化掉,一个子弹打一个洞,它的直径比子弹稍微大一点,可是一个流星离子打的话,洞要大好几倍。所以,衣服里专门有防止流星离子和轨道里的碎片,它撞破了没关系,里面还是密封的。另外,最外面的一层也可以挡300多度的温度。穿这套太空服,在舱外可以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它要跟舱内、地面上联系,航天员身体怎么样,有很多传感器,他的心跳、血压、呼吸、体温都要进行测量,自动传回来,专门为了保护他们的健康,所以这套衣服有非常多的设备,真是又贵又重,实际上一共有11层。

(2006-07-19 15:28:58)
[潘厚任]:

我们空间中心专门为神舟飞船上天做预报,在太空这段时间里有没有流星雨,在流星体密度最小的时候发射才安全。

这是在月球上照的照片,124公斤的太空服在月球上还是偏重,六十年代太空服就已经减到100斤。火星的引力是地球的33%,100公斤月球的太空服在火星上只有33公斤,现在正在设计以后到火星上去的舱内的太空服,希望能够减到在地面上不超过50公斤。这是美国人的太空服在地面上试穿,接口都是金属。俄罗斯是从衣服的后面开口,框子也是金属的。里面的充气压都不充到一个大气压,一般充到三分之一左右,美国充的是纯氧,俄罗斯充的是大气。

(2006-07-19 15:30:20)
[潘厚任]:

说到吃,在六十年代,加加林吃的东西不像我们现在花样那么多,他当时吃的东西像牙膏一样,挤到嘴里,在太空一天要配三千大卡的营养。当然整天吃“牙膏”,胃口就不好,所以慢慢随着飞行器条件的改善,吃的东西也可以改善。到阿波罗登月的时候就可以吃牛排,饼干、面包都做成一小块,一口一块,因为一块大的东西一咬之后渣子会乱飞,比较危险。航天飞机的菜谱大概有50多种,喝汤、喝果汁一定要有吸管,刀、叉不用的时候有专门的地方,不然的话飘来飘去不安全。

(2006-07-19 15:32:37)
[潘厚任]:

实际上我们国家不是用的有磁性的盘子,我们用尼龙搭扣。航天飞机上雇不起一个厨师给大家做饭,一个厨师上去就2000万美元,在上面吃一顿饭,一公斤的话4万多美元,用微波炉和红外加热,一度电,航天飞机上是6000美元。所以,航天员自己要在地面上学会做饭。这个人在准备加热以后给大家分配。在太空喝汤、喝果汁,如果不用刚才那个办法,吃起来就没有那么方便了,这个镜头大家可以看见,喝果汁,在失重状态下,果汁成了一个球,不按规矩吃,吃到嘴巴上、鼻子上都是。有的太空人表现很好,人在太空吃东西可以像鱼在水里吃东西一样,刚才杨利伟给大家讲过这个。这是我们的太空人在试吃太空餐,月饼也做成一小块一小块,一口一块。

(2006-07-19 15:33:47)
[潘厚任]:

咱们的航天餐现在有50多种了,特别是我们有中餐,俄罗斯、美国吃的都是西餐,咱们的航天员上去就有中餐可以吃。

在太空怎么刮胡子?用一般的办法可以,就是剃须膏,把胡子刮下来不会乱飘。假如要用电动剃须刀,要用特制的,刮下来的胡子可以像吸尘器一样把它吸掉。所有的东西都要固定住,不然的话会飘掉,不小心的时候就跑掉了。

这是费俊龙在太空刮胡子的照片,航天员回来的时候说在太空最舒服的就是睡觉。因为在太空没有引力,睡觉很舒服,不需要翻身,很重要的是要把自己捆在床上。

(2006-07-19 15:36:13)
[潘厚任]:

在太空怎么洗手?打开水龙头,不行,用脸盆,也不行,两只手伸在套袖里,里面是密封的空间。洗澡也很简单,洗个澡十几分钟,但是打扫要很长时间。在太空打扫卫生比较重要,每天都要扫除,因为太空的细菌繁殖速度是地面上的几十倍、几百倍。

大家最好奇的是太空人在太空上怎么上厕所,我就把八十年代航天飞机上比较老的厕所给大家看一下,马桶的圈比较小,坐在上面不漏缝隙,把腰带捆到马桶上,两只脚固定在马桶上,因为人在地球上过惯了,刚到太空上不习惯,一晚上睡得迷迷胡胡,半夜起来上厕所,大便拉到一半人飘起来了,屎、尿飘得到处都是,所以一定要注意。

(2006-07-19 15:39:21)
[潘厚任]:

在太空所有的排泄物都要回收,说穿了,你们现在喝的自来水、井水,都是经过大自然的循环。

所谓太空行走就是脚不着地,这个人是不是坐在太师椅上挺舒服?这不是一把椅子,而是太空摩托车,根据人在太空的自然姿势设计的,里面有24个按钮可以调节,使人可以上下左右转动或者移动。

在太空,调节心理非常重要,我这里有一段小录像,在太空可以做一点小杂技。

(2006-07-19 15:40:35)
[潘厚任]:

我就讲到这里,下面留更多的时间给大家和航天英雄杨利伟互动。

(2006-07-19 15:41:31)
[主持人]:

刚才我们听了潘厚任教授精彩的报告,介绍了国内外太空人的生活,下面进入第三个环节,请航天英雄与大家互动,现在我们有请航天英雄杨利伟。

(2006-07-19 15:42:07)
[杨利伟]:

非常高兴能够跟大家互动,我回答不了的问题,还有很多专家在这里。

(2006-07-19 15:47:43)
[提问]:

我想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您是中国第一个男性的航天员,中国有没有女航天飞行员的培养计划呢?具体的情况怎么样?

(2006-07-19 15:47:55)
[杨利伟]:

确实,很多人都在关心这个问题,包括我到了国外,很多国外的媒体也在问我,说你们的女航天员什么时候上天?我首先告诉他们,我们中国的妇女同志,飞行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目前我们国家整个的工程发展现在还没有需要女航天员去执行任务的需求,因此我们还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当然,我们的一些预研工作也在做,很多的女大学生志愿者都参与了这个工作。但是,因为现在没有任务需求,所以目前还没有进行女航天员的选拔和培养。

(2006-07-19 15:48:18)
[提问]:

成为航天员是您从小的梦想,还是您在某一个阶段形成的?您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航天局的?这条路是怎么样走过来的?

(2006-07-19 15:49:02)
[杨利伟]:

我想,对于天空、对于太空的向往,是每一个青少年朋友的梦想,特别是当代的许多青少年朋友。在我小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无论是信息还是媒体都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应该说那个时候还没有过多地想到航天。但是,在我小的时候非常向往飞行,因为在我家附近就是机场,我上小学的时候经常会到机场去看飞行,也经常去玩儿飞行训练的舷梯滚轮,应该说那时候对飞行的职业很向往。所以,当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就报考了飞行学院,首先进入了飞行学院进行学习,然后成为了一个空军的战斗机飞行员。我在空军飞行了15年的时间,飞行了1350多个小时,在1996年参加了航天员的选拔,历时两年的选拔时间,在1998年元月份加入了航天员的队伍,到现在也有8年的时间了。

(2006-07-19 15:49:23)
[杨利伟]:

我真正对航天有了认识还是做了飞行员以后。航空是航天的基石,当你接触了航空的时候,随着你对外界的认识,随着你对天空、对宇宙的认识,逐渐的向往能够走得更高,就像我们现在的航天一样,我们现在都能够进入轨道飞行,我们还要进行火星探测,进行深空的探测,这是我们科技发展的过程。作为我也是一样,一步一步随着我们认识的提高,随着科技信息的提高,逐渐地对航天感兴趣。

(2006-07-19 15:50:23)
[提问]:

今天中国网在这儿做了现场直播,有网友向您提问,第一个问题“我刚有了小宝宝,每天换三四次尿不湿,小屁屁还是腌了,皮破了,露出了红肉,看了非常心疼。请问您当时有没有这种情况?如果换的话,当时有摄像头看着,是不是非常尴尬呢”?第二个问题,“人在太空有哪些东西是不能吃的,或者吃了会有什么副作用吗”?

(2006-07-19 15:51:09)
[杨利伟]:

首先非常感谢网友对航天的关心和关注,对航天事业的支持。确实是这样,我飞行的时候也穿了一个尿不湿上去,不单单是我,后来的航天员也是这样。为什么?因为刚才潘厚任教授在做介绍的时候说了,飞船上有个人卫生的装置,但是在最初阶段你是不能去的,也就是航天员要在飞船变轨之后,才能把轨道舱舱盖打开进入,才能进行个人的卫生处理。在这之前有很长时间,如果有需求,就可以在尿不湿上处理。当然,我们作为航天员,尽可能不去用,因为不单单是小宝贝会感到不舒服,我想谁都会感到不舒服。因此,我们基本上都没有使用,所以这种体验目前还没有。

(2006-07-19 15:52:07)
[提问]:

杨先生您好,一看到您,我心里就感到非常踏实。我想问一个问题,当您上到太空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您的前辈以前也上过太空,有没有想过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您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2006-07-19 15:52:58)
[杨利伟]:

实际上确实是这样的,就像我刚才讲的一样,当你真正身临其境的时候,我首先的感觉当然是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为我们国家的强盛感到骄傲,这是作为中国人的骄傲,是发自内心的。同时,也为了人类的伟大感到骄傲。为什么?我当时坐到返回舱里,工作之余从舷窗往外看的时候,当你看到一片漆黑的宇宙背景的时候,当你看到这么多的星星,非常透彻,这个时候我在想,有将近8吨重的东西在300多公里高的空间进行飞行,你这时候是什么感觉?感觉到人的伟大!同时,当你看到深邃的空间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作为一个个体来讲,你真的是微不足道。我的感受真的是这样,经过这次飞行之后,会使人变得心胸更加宽广,而且会变得更加大度,确实有很多感受。

(2006-07-19 15:53:28)
[提问]:

有一种说法,应该说是谣言,说咱们的神舟飞船只不过是前苏联飞船的翻版,您对此有何看法?

(2006-07-19 15:54:30)
[杨利伟]:

首先,我们的火箭和我们的飞船是完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是由我们自己研制的。无论是前苏联的、俄罗斯的还是美国的,飞船都是大同小异的。我想人类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人对科学的认识也是大同小异的,可能有一些先进一点,有一些相对落后一点。但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所处的工况是一样的,要求航天器要有这种形状、要有物理的现象所决定,就像大家看到路上跑的这么多车,有很多品牌,有国内生产的,有组装的,有国外进口的,现在我们没有看到哪个汽车只三个轮子在跑或者一个轮子在跑,可能形状不同,但是功能决定了就是这样。你可能会做得奇形怪状,但是不实用。

(2006-07-19 15:55:03)
[杨利伟]:

因此,随着我们人类对科学的认识和科技水平发展的,我们大家有共同的认识,因为这种工况,因为这种环境要求你就是要有这个性状。我们飞船返回的时候,是升力式返回,不像加加林返回的时候是弹道返回。我们是利用空气动力减少下降的速度,这样对材料、对航天员都会有一个很好的承受。加加林那时候有9个G,我们的航天飞机在进入大气层的时候,大家经常讲“黑罩”,我们所承受的过载不超过4个G,很多正常人、健康人都可以接受,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国外的有钱人花2000万也可以上去转一圈的原因。真正的太空环境对人体的要求并不是太高,这是因为科技的发展,我们也完全可以做到这种水平,这是一个认识的问题,完全没有哪个是翻版的问题。

当然了,因为我们国家起步比较晚,起步晚,也有有利的一面,我们会借鉴国外很多先进的技术,这是没有问题的,就像现在小学生上学的时候,不可能学习最初的东西,是建立在所有人经验的基础上,越来越科学地学习。谢谢。

(2006-07-19 15:56:06)
[提问]:

我是中央电视台记者,我想问一下神舟七号有没有出舱行走的计划,目前为止有没有针对神舟七号的训练计划?它与以往的训练计划有何不同?

(2006-07-19 15:57:28)
[杨利伟]:

神舟七号是第二步的计划,已经公开了,要进行太空行走。现在的航天员也针对神舟七号进行训练,但是这个训练肯定与神五、神六的训练不一样。我们的训练是针对每一次任务的不同,当然这里的基础都是一样的,基本操作都是一样的,因为我们要出舱,你要面对出舱的特点,所以航天员也在进行针对出舱的训练。

(2006-07-19 15:58:17)
[提问]:

现在国家航天局有没有专门针对登月宇航员的训练计划?

(2006-07-19 15:58:47)
[杨利伟]:

目前我们只是在进行绕月的飞行,还没有提到载人绕月或者载人登月,目前还没有登月人员的培养。

(2006-07-19 15:59:25)
[主持人]:

谢谢大家,报告会到此结束。

(2006-07-19 15:59:44)
[中国网]:

主持人话音刚落,听众便一拥而上,把航天英雄围了个水泄不通,提问、拍照、合影……杨利伟应接不暇。

(2006-07-19 15:59:55)
[中国网]:

本次直播到此结束,谢谢关注!

(2006-07-19 16:02:41)
来源: 中国网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 农业发展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