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中国女干部比例近40% 已有9位女性国家领导人 妇女就业比例45% -4月份CPI维持3%高位 央行或有后续紧缩政策 CPI向上趋势难改 -第60届世卫大会再度拒绝涉台提案 国际卫生条例适用于中国全境 -交行A股开盘14.20元涨79.75% 海外投资者一周内从股市撤出$5亿 -中石油获世界最大汽田钻探权 国企将成企业义务石油储备主力 -基金私募将开闸 单笔不低于5000万 银行参与股指期货将有章可循 -"十一五"我国将重点发展八大高技术产业 扩大民用飞机产业规模 -中国6省份争夺第3个新特区名额 长三角城市居民收入增14.6% -免费师范生办法出台 国家鼓励终身从教 须回生源地执教十年以上 -中国将采取五项举措提高企业职工工资
中国21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论坛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2 月 22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中国21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论坛”2006年2月17日-19日在中国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中国网]:

论坛由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共同主办,中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中国市长协会、中国香港瑞安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协办。

(2006-02-15 17:36:21)

[中国网]:

论坛将就中国城镇化建设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模式和路径选择等问题进行重点研究、深入探讨,以期结合中国实际和国内外经验教训,为中国城镇化建设与健康发展提供最锐利和最具有实战价值的思想武器。

(2006-02-15 17:36:52)

[中国网]:

来自各国的官员、专家学者和记者已经陆续进入会场,主持人提醒场内人员尽快入座,会议即将开始。

(2006-02-18 08:53:31)

[主持人李维平]:

尊敬的德·里凯利斯先生,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中国二十一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论坛今天在北京顺利召开了。

我们以十分喜悦和高兴的心情,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城镇化建设的实践者们。同时,我们欢迎他们关注中国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向我们介绍和交流他们许多有益的成功经验。

(2006-02-18 08:58:14)

[主持人李维平]:

首先请允许我荣幸地介绍我们的主要嘉宾:

意大利政府前总理、欧盟议会议员德·里凯利斯先生。

香港特首顾问、中央政府香港顾问曾德成先生。

国家发改委前副主任高尚全先生。

中国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于恩光先生。

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杨振武先生。

中国市长协会常务会长陶思亮女士。

香港瑞安集团罗康瑞先生。

(2006-02-18 09:06:05)

[主持人李维平]:

欢迎各位朋友和嘉宾的到来!

下面请意大利前副总理德·里凯利斯先生为大会致辞。

(2006-02-18 09:07:22)

[德·里凯利斯]:

非常感谢主席先生!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我来到这个重要的论坛发言。我并不是一个农村问题的专家,也不是一个建筑师或者经济学家,很多年以来,我都在意大利政府工作,因此我必须要考虑所有的问题,包括社会经济转型问题,主要是考虑意大利社会的问题。同时,出于个人的兴趣,我也对历史和地理非常感兴趣,包括人口状况也很感兴趣。

(2006-02-18 09:07:44)

[德·里凯利斯]:

因此,我想我有很好的理由给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今天和明天的论坛需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历史的重要时期,我们也面临着非常多的、重要的、可能也是非常独特的转型。在过去几十年当中,世界一半的人口社会经济状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现象今后会持续下去,可能这种转型最大的后果对未来起决定性的因素就是城市化。城市化伴随而来的是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它们是密不可分的。

(2006-02-18 09:08:47)

[德·里凯利斯]:

在过去,在世界的一个地方,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我们经历了一百年的时间,从19世纪开始,一直到20世纪初,五分之一的欧洲人口的经济社会条件,包括科技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型过程。同时,世界上只有很少的人注意到了这点。

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最重要的转折就是城市化,这个城市化发生在北美、欧洲以及其他的发达国家。

(2006-02-18 09:10:23)

[德·里凯利斯]:

比较过去的历史过程,它经历了几千年,我们把它叫做农业革命时期。再比较一下发达国家的历史时期,也就是说城市化发展的过程,我们发现城市化是最重要的一个转型标志。在过去四千年当中,城市化水平在发达国家达到了10%,在北美和欧洲的发达国家,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城市化的水平从10%一下子激增到了50%。

现在,同样的过程也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在欠发达地区,他们的社会和经济局势都在发生变化。

(2006-02-18 09:11:16)

[德·里凯利斯]:

这个转折还会有一些差异,也就是说他们会来得更加迅猛,时间更短,可能在四十年当中就会完成这个转型,而不像北美和欧洲要花一百年的时间。因此,非常迅速的变化以及它将带来的所有的后果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如果你看一些数字的话,可以看一下联合国的一个预测,我们就可以想象出这种转折的规模和重要性。如果你看一下四十年的时间,从1985年到2025年,我们正处于这个过程的中期。因为我们离1985年已经过了20年,离2025年还有20年,正好是在中间,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估计有很多不发达地区的人口,成千上亿的人口都会从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如果看一下中国,几乎有6亿人口在同样的40年期间将会从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如果你再看一看这个数字,更加准确地看一看的话,我们会发现,在过去20年,在中国2.9亿人口已经从农村转向了城镇人口。在今后20年,另外还有2.9亿中国的农民将会从农村转变为城镇人口。

(2006-02-18 09:12:29)

[德·里凯利斯]:

因此,中国的一些经验将会在世界绝大多数的不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创立一个城镇化的典范。

我们现在正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面前的这个过程和经历对于全世界的城镇化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如果中国能够积极地完成城镇化进程的话,我想它会产生一些非常积极的成果,会使全世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在城镇化转型当中减少一些失误,并且能够从中国的经验当中吸取经验教训。因此,中国的城镇化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2006-02-18 09:13:40)

[德·里凯利斯]:

中国的经验在城镇化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

今后社会的未来就取决于你如何管理好城镇化的过程,今天论坛当中我们会讨论城镇化转型的不同方面。我想,我们在讨论之初就必须要强调一下,城市化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它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是在所有经济社会转型当中最重要的方面,它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转型我们看到在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地方都在进行着。

(2006-02-18 09:14:47)

[德·里凯利斯]:

再次感谢组委会邀请我来参加这个重要会议。

下面我也期待着大家能够进行头脑风暴,献计献策,更好地推动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来帮助我们的社会、政府以及社区解决城镇化带来的一些困难问题,因为城镇化这个过程对大家来说是崭新的过程。

我相信,就像过去一样,中国将会在世界率先创造一个新的城镇化的模式。

谢谢大家!

(2006-02-18 09:15:56)

[主持人]:

非常感谢德·里凯利斯先生的致辞。

欧洲是城镇化建设发展比较早的地方,是中国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2006-02-18 09:16:46)

[主持人]:

我们的代表陆续到来,我荣幸地介绍后续的嘉宾: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前国防大学校长邢世忠先生。

还有各部委局机关的领导同志,还有世界各地传媒的新闻记者,还有世界各国的驻京银行以及欧洲的一些投资家、投资商,我们欢迎各位参加我们的论坛。

下面,请中国战略研究会会长于恩光先生代表主办方致辞。

(2006-02-18 09:17:26)

[于恩光]:

尊敬的德·里凯利斯先生,尊敬的各位嘉宾,尊敬的与会国内外代表,在我们这个论坛开幕式上,首先还是请允许我代表这次论坛的主办方——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祝贺!

(2006-02-18 09:18:09)

[于恩光]:

今天我们的会议开幕了。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刚刚过去,春节过去就意味着冬天的结束,就意味着温暖的、具有活力的春天的到来。在这样的季节,我们在中国的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中国战略论坛,大家欢聚一堂,围绕这次会议的主题《21世纪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论坛》畅所欲言、交流意见,这是很有意义的。

(2006-02-18 09:18:58)

[于恩光]:

最近,国家主席胡锦涛着重指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2006-02-18 09:19:48)

[于恩光]:

胡锦涛主席的这段重要讲话说明,中国政府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城镇化是一个对中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变化。可以预计,在未来的一二十年里,城镇化将推动几亿农民告别土地,成为新的城镇居民,从而引发中国社会结构根本性的变化、根本性的变革。中国近千座城市以及广大农村的面貌将随之发生非常巨大的变化,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也都将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2006-02-18 09:20:30)

[于恩光]:

中国的城镇化对世界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特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我们也有许多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

今后,我们在城镇化方面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也十分光荣。中国的城镇化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

(2006-02-18 09:22:58)

[于恩光]:

胡锦涛主席特别强调,中国人口众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推动城镇化的同时面对着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等许多问题和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走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广泛吸取世界各国的城镇化的成功做法,特别是德·里凯利斯来自的欧洲,他们的城镇化比我们要早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他们的经验对我们都是很有意义的。我们要把他们的一些做法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深入认识和全面贯彻把握其中的规律。中国应该为人类二十一世纪的城镇化发展创造新的成就,创造新的经验。

(2006-02-18 09:24:04)

[于恩光]:

我们诚挚地欢迎各位来宾和专家,对中国城镇化的工作进行实际考察,进行深入分析,介绍新的研究成果,提供宝贵的咨询意见。

在这次会议上,我们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充分交流,以促进中国城镇化能够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

最后,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预祝这次中国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06-02-18 09:25:32)

[主持人李维平]:

非常感谢于会长的精彩致辞!

参加今天论坛的除了中国国家各部门负责同志、中国各个银行的代表,国外各个银行的代表之外,我们还荣幸地邀请到了韩国的总统设计顾问金锡澈先生,韩国釜山市前市长、曾任韩国行政资质部掌管的金纪宰先生——他是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早期在韩国政府里率先推动了韩国的农村改革运动。

(2006-02-18 09:26:10)

[主持人李维平]:

我们有幸请来了世界各地的朋友、专家,来介绍他们有益的经验。同时,我们中国国内的建设、规划、环保、文物保护的各方面专家都到会上来介绍他们的经验。

由于议程上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印的比较清楚了,我就不一一介绍,再耽误大家的时间。

下面我们进行两项,第一是准备跟各个专家、领导、学者合影,接下来就是专家专题发言。请组委会办公室主任王星同志给大家介绍合影的安排。

(2006-02-18 09:29:57)

[主持人李维平]:

二十一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论坛吸引了世界许多国家和政府的关注,欧洲的、亚洲的许多政府都在向我们咨询和打听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发展特点上会走什么样的道路。

我们通过四个多月的努力和准备,征求了方方面面的意见,主办了今天这次论坛。所以在两天的发言当中,将有很多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我想会给大家带来有益的启迪。

我再次感谢国内外的传媒界朋友们为这次论坛提供的传播和支持,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对我们的关注和支持。请组委会办公室主任王星同志介绍合影安排。

(2006-02-18 09:31:17)

[主持人]:

接下来会议的学术部分正式开始了。

首先请高尚全先生,他长期从事改革理论研究,他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

(2006-02-18 09:32:52)

[高尚全]: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

我想讲几点看法。第一点,城镇化战略提出的背景。城镇化作为一个战略,是在党的关于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当中提出来的。

(2006-02-18 09:54:41)

[高尚全]:

因为这个建议我参与了起草,我记得第七部分提出,积极稳妥地发展城镇化。

当时是什么背景呢?一个背景就是我们农村人口要转移,因为我们要工业化,要解决“三农”问题,八亿农民搞饭吃那不可能,农民富不起来,国家强不起来,这点共识都有。另外一个背景,我们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不解决不行。

(2006-02-18 09:55:16)

[高尚全]: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城镇化。

起草过程当中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立足于城镇,认为我们转移主要转到城镇,这是限制的做法。另外一种思路,认为转到城镇可能还不行,要城市化。因为城市还有一个规模的问题,还有一个效益问题。集中到城市的话,可能效益好一些,因为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投入少一些,所以提出城市化。两种意见,一种是城镇,一种是城市,又不同了。

(2006-02-18 09:56:06)

[高尚全]:

后来,中央考虑后提出把两种意见结合起来。这两种意见不是对立的,所以最后提出了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大中城市同小城镇发展城市化道路。最后就提出了城镇化这个战略。

(2006-02-18 09:57:22)

[高尚全]:

第二讲一讲城镇化。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来以后,党的十五大、十六大都提出来要发展城镇化。十六大五中全会提出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我们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的意义非常大,因为大家知道,解决“三农”问题,就“三农”解决“三农”是不可能,还有好多因素。

(2006-02-18 09:58:14)

[高尚全]:

所以,城镇化和新农村的建设要结合起来,我们的认识又上升了一步。

我们要解决“三农”问题也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好,大家知道,要建设小康社会,如果农民不能建设小康,那么小康社会是空想。

(2006-02-18 09:58:54)

[高尚全]:

后来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我们从“和谐”两个字义来分析,“和”是什么意思呢?左边一个禾,右边一个口,人生出来就长了口,有了口就要吃饭,所以要解决民生问题,大家要吃饭的问题。谐是什么意思呢?左边一个言字,右边一个皆字,意思就是大家都有话讲。一个是民生问题,一个是民主政治的问题,这两大问题是和谐社会的根本。要和谐社会,要使人类有饭吃,离开了农民行吗?离开了解决“三农”问题行吗?不行。所以我们提出城镇化,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这样的高度来解决这个问题,意义非常重大。

(2006-02-18 10:00:27)

[高尚全]:

第三,建设和谐社会也好,小康社会也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好,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谁?我认为主体是农民。当然国家要支持,各级政府要支持,但是主体是农民,把农民内在动力、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农民有这样的积极性,有这样的创新能力,新农村才有希望。你要寄托在国家身上来建设不行,为什么呢?因为机制不一样,如果主体不在农民,主体是政府,你要建是被动的。主体是农民,“要我建”和“我要建”的积极性完全不同,“我要建”的积极性有内在的动力,他要去想办法,要去创新、要创业,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样才更有可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

(2006-02-18 10:01:57)

[高尚全]:

第四,各级政府都要对新农村建设有更大的投入,为农民、为农村、为农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我们现在存在一个矛盾,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后,对于公共需求,对于公共产品全面快速的增长,但是供给跟不上,公共产品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农村,公共医疗也好,社会保障也好,都跟不上。

(2006-02-18 10:03:16)

[高尚全]:

所以,国家的投入、政府的投入要给农民、给农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我去开会,看了两个新农村,一个是南洋村,把许多农民集中起来,花了1.13亿人民币,建了40栋房子,12万平方米的房子,花了1亿多。不能都靠国家,要靠农民,农民集资大概5000万,贷款3000万,其他土地批租。政府要提供公共产品,不是去帮他建,不是代替他。每人至少60平方米,我访问了一个五口之家,300平方米,现在住了180平方米,还有120平方米出租,他的生活很富裕了。

(2006-02-18 10:04:41)

[高尚全]:

因为它是一个城郊,有这个条件,土地可以批租。所以,他可以建。我们中国的城郊,各个地方千差万别,你不能一个模式,所以我们建新农村要多种模式,不能一个模式。

(2006-02-18 10:05:49)

[高尚全]:

第五,要更多地关注失地农民。城镇化以后农民失去土地了,失地农民是最大的困难群体,他们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处于困难的状况下,这方面要解决,不光是社会稳定的问题。

怎么解决呢?第一,给农民的补偿要补足。现在补不足了。第二是尽量减少征地的范围。第三采取其他更有利于农民的办法,比如说苏州实行股份制的办法,土地入股,然后征地以后作为股份投入,一个农民一年可以存到八九千块钱,买断了以后就不行了。第四政府要打破土地垄断市场,不要政府官员一批就行了。关于失地的农民,这些弱势群体,要特别关注。

(2006-02-18 10:06:15)

[高尚全]:

第六,要建立城乡协调机制,要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民的长效机制,光是短期的不行,要有长效的机制。

(2006-02-18 10:07:30)

[高尚全]:

第七,要政府转变职能,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在建设新农村当中,城镇化当中,政府的职能到底是什么?政府怎么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服务?它的服务职能是什么?怎么建设服务型政府呢?我概括了三条,一要解决一个矛盾;二是搞好两个服务;三是创新三个理念。解决一个矛盾,当前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政府要在财政上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这叫公共财政。政府财政不是去搞项目建设,我就是要搞服务,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补偿。为什么提到这样的高度呢?因为这样就使得我们的政府的注意力和财力集中到这里,不能政府搞GDP,搞形象工程,这样就可以升官了,在干部考核制度上要有一个转变,不是考GDP增长多少,形象工程搞了多少,而是看你服务搞得怎么样。

(2006-02-18 10:08:12)

[高尚全]:

二个服务:政府要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让老百姓在起跑线上都能够公平竞争。现在有不公平之处,有的享受义务教育,有的没有,有的有公共卫生,有的没有,所以要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这对我们社会更加公平都有好处,因为在起跑线上不平等竞争,是不公平的。二是要为人类全面发展提供服务,人类全面发展一是物质上的需要,另一个是精神上的需要,包括刚才说的社会保障,公共医疗等等。

(2006-02-18 10:10:21)

[高尚全]:

创新三个理念:一是老百姓和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我们过去把两个主体颠倒了,政府作为创造财富主体了,把老百姓,纳税的钱集中起来,然后投入,国家投入以后,老百姓不仅没有得到回报,而且还要补贴,这种体制不能继续下去了!老百姓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浙江的现象可以分析一下,为什么浙江人多地少、国家投入少,他的经济发展却跑在前面?为什么人们的财富、创造富裕的水平在前面?为什么社会那么稳定?因为老百姓是创业的主体。在浙江搞“法轮功”很难的,因为大家都创业了,哪有时间练“法轮功”呢?没有。所以,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老百姓是创造财富的主体。

(2006-02-18 10:11:28)

[高尚全]:

二是非禁即入的理念,凡是法律不禁止的大家都可以进入。过去计划经济的理念是什么?凡是老百姓要做事情,都要经过政府批准,两个不同的理念。既然要让老百姓来创业,使农民来创业,凡是法律不禁止的,老百姓都可以干。如果这个空间不打开,还要政府这样批、那样批,创新就没有空间了。

(2006-02-18 10:13:03)

[高尚全]:

三是政府只能干法律允许的事情。这就是依法行政,政府不能有随意性,不能一会儿让农民种树,一会儿种草,一会儿又种粮。你一定要依法办事、依法行政,这样,“无限的政府”变成“有限的政府”,而且变成职能政府了,有了监督了,效益可以提高,腐败减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想到了七个问题,提出来,可以供大家讨论。

谢谢大家!

(2006-02-18 10:14:02)

[主持人]:

谢谢高尚全先生!

高先生刚才非常清晰地描述了中国最高层对于城镇化的思路演进的过程。

下面请香港特区政府顾问曾德成先生演讲,他的题目是“从珠三角城市群兴起看香港衍生的城镇化效应”。

(2006-02-18 10:14:57)

[曾德成]:

刚才高会长讲的,城镇化一个考虑是解决“三农”问题,要让大批的农村居民转到城镇里面,解决“三农”问题。第二是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协调发展。

从根本上说,城镇化是由非农产业的布局拉动的。在古代有所谓“日中为市”,城市也好、城镇也好,就是那个市镇是为了交换剩余农产品,一个商业活动所产生出来的,在空间布局上发生的,以“日中为市”是农民步行的距离,早上出来,到中午能交换到农产品,晚上再回去,步行的距离决定了市镇的距离。

(2006-02-18 10:15:43)

[曾德成]:

研究城镇的大市,费孝通先生八十年代研究了苏南的乡镇企业,他很高度地赞扬离土不离乡的方式,就是在小市镇里发展乡镇企业,那个产业是乡镇企业。乡镇的距离跟乡镇企业的距离,费孝通先生说,就是农村居民骑自行车所能覆盖的距离。

(2006-02-18 10:17:26)

[曾德成]:

八十年代以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刚刚迎接了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大趋势的浪潮,外资进来了,港资进来了,主要的产业是三资企业。我们国家发展的很快,现代化交通工具发展很快,那时候就不是农民“离土不离乡”了,出现了民工潮,既离土又离乡。在珠江三角洲,港商投资很多,民工来自四面八方,有四川的、广西的、湖南的,都到珠三角去,结果珠三角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个城市群,在珠三角那里兴起。

珠三角的城市群形成了,跟长三角的城市群两相辉映,是很明显的。珠三角城市群除了香港、澳门以外,大的城市有九个,包括广州、深圳,中等城市11个,设市的城市23个。据广东方面的统计,除了香港、澳门以外,珠三角城市化的水平达到了72.7%,据说到去年底已经到80%。

(2006-02-18 10:18:13)

[曾德成]:

珠三角城市群的出现,就是因为在改革开放下迎接了经济全球化跟区域一体化这样一种大的趋势。

珠三角城市群的出现有明显的香港的作用,香港在那里统筹规划,扮演着供应链管理的角色,又提供了融资的安排。到了2005年底,香港对广东的直接投资已经达到了1000亿美元,占它外来投资的七成。港商在广东开办了八万多家企业,雇用超过一千万人。这一千万人就是很多农民工从四面八方来的,这一千万人脱离了本来的农民工作,转到工业化方面来。

香港因为有它的国际大都会的特色,起到了沟通经济全球化和内地市场的作用。

(2006-02-18 10:20:31)

[曾德成]:

有一个研究全球城市的人萨斯基亚·萨森讲到根本互动关系,城镇化离不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的影响。这个大趋势有一个根本互动的关系,生产越分散,管理越集中,那样一种辨证的关系。现在,在科技发展上,生产的环节和布局可以越布越开,但是集中管理、策划、运筹是越来越集中的。

世界城市是管理的所在地,管理很多分散的工厂、办公室、营销网络,提供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创新的金融服务以及对市场的开拓。一方面我们要推进城镇化往外的布局,要跟中心城市、特大的城市以及龙头城市维持一种互动的关系。珠三角,东岸和西岸的发展比较可以分析出来,东岸就是东莞,深圳是中山加珠海,改革开放以前,西岸的发展比东岸要快一点,人口方面也都差不多,改革开放以前,深圳和东莞的发展还要慢一点。

(2006-02-18 10:22:46)

[曾德成]:

因为深圳和东莞是跟香港直接联系的,中山和珠海距离香港比较远。我刚才提到“日中为市”,还有一个“三小时经济圈”的概念,就是香港的投资者投资去向要在三小时能到的范围内。过去农民赶市集,步行的距离,去了一天就回来,这是步行的距离,现在香港中心投资者也是同样的概念,同一天去了那个投资的地方,同一天就能回来,三小时去,三小时回来。在珠三角里面,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上个世纪的概念,就是陆路的概念,主要覆盖在深圳、东莞,西岸刚刚在三小时经济圈以外,比较困难。所以我们现在提出要建设一座大桥,连接东岸和西岸,西岸也就进入三小时经济圈的范围内了。

到了2004年,深圳和东莞的GDP就比中山和珠海差不多接近四倍,人口也明显比西岸多了很多,这是因为产业发展的关系。

(2006-02-18 10:25:07)

[曾德成]:

刚才高会长也讲到要保护土地的问题。我们过去一段时间城市的发展面积扩张得很厉害,比如说广州市的面积扩张了1.58倍,佛山和西岸那个地方扩张了24倍,江门9倍。香港回归后因为“一国两制”的关系有固定的界限,范围是不可能扩张的,在保持固定的范围内,人口增长了接近40%,GDP增长了2.7倍,那是在固定范围内实现的。

(2006-02-18 10:27:14)

[曾德成]:

“十一五”规划里说,要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开始有一些估计,在五年内要有一亿的农村居民转到城市里。现在讲科学发展观,估计是4500万农村居民转到城镇里面。“十一五”规划里还有几个要点,包括扩大国内的需求,推进现代化市场体制的建设,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过去,香港在珠三角那里是简单加工、出口,今后恐怕水平要往上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在内需方面的扩大,可能城镇化的途径跟前二十年相比有所不同。但是,外需带动城镇化,我看在未来“十一五”规划里,一下子国内的需求不可能马上就增加很多。

(2006-02-18 10:28:10)

[曾德成]:

所以我有几个建议,第一个建议,在中央的支持下,在城市群中间,包括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群里面,加强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现在出现了什么情况呢?每一个城市都有各自的考虑,有一种互相的竞争,有些时候是恶性竞争的关系。第二点,要打通体制性的障碍。我刚才说的广州、佛山面积扩张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统一集中管理。香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要跟其他的城市发展联系,就有种种的障碍,包括软件方面的体制性的障碍,也有机制方面不能打通的情况。要扩大三小时经济圈的范围是可以的。

(2006-02-18 10:29:37)

[曾德成]:

第三点是加强统筹规划,引导产业转移,结合推动城镇化。我们借鉴“十五”规划的时候,全国各地都在搞开发区,开发区的目的就是吸引资金,吸引民工,就可以扩张生产了。发改委有一个专家说,那时候全国有60多个这样的开发区,确实有吸引产业转移的问题,包括港商在珠三角里也很少搞产业转移。但是,如果全国有六千个开发区,他去哪里呢?港商都没有底。所以加强了统筹规划,引导产业方向,可以加快城镇化发展。

我的文章已经收在论文集里,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2006-02-18 10:30:31)

[主持人]:

谢谢曾德成先生。

刚刚我们的高院长演讲完之后,有一些代表提议能不能趁高院长在的时候提几个问题,交流一下。因为今天上午安排的发言时间很紧凑,所以趁着高院长还有一点儿时间,允许大家提两三个问题。

(2006-02-18 10:31:42)

[提问]:

我在长期研究中发现一个问题,现在大家都关心如何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却很少提,那就是目前我国现存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有的甚至阻碍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比如说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问题,土地政策问题,还有大批失去土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后的社会保障问题等等。另外,城镇建设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来投资,而农民工转成了城市居民以后,他的家庭等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子女入学的问题,看病就医的问题,交通方面的问题,能否允许私人投资建设?因为我们国家要建设一个学校就要由教育归口单位来批准,要办一个医院,要由医疗部门来批准,我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发现有几十条的政府行业管理和法规政策,都和小城镇发展是有冲突的。因此我想问,政府在这方面给予更优惠政策的同时,怎么样去改变这些法律法规,来适应小城镇发展的需要?谢谢。

(2006-02-18 10:32:26)

[高尚全]:

刚才你提的问题确实存在。我们改革到现在的阶段,要依法行政,通过立法来推动改革,是现阶段改革的一个特点。因为改革在深化,我们过去立法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往往不能适应发展。比如说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户籍制度的问题,医疗卫生的问题,社会保障的问题。一个是原来的法律要根据改革发展的新进程需要进行完善或者修改,另外政府现在很重视这些方面的问题,比如说义务教育的问题,公共卫生的问题、社会保障的问题,政府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财政上的投入引起了领导的重视。

(2006-02-18 10:34:06)

[高尚全]:

大家在报纸上可以看到,国务院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把这些问题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2006-02-18 10:35:26)

[甘肃代表]:

刚才您说“城镇化的主体是农民”,我很同意,政府在这里面究竟能起什么促进作用?现在有一些后进的省份很着急,城镇化比例很低,提出来每年要增加一个点。当然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究竟政府做什么事情能促进它?第二,你刚才说主体是农民,但是我想推动力还是工业化和商业化,因为如果没有工业化和商业化,农民都城镇化了,究竟靠谁养活呢?究竟工业化和商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006-02-18 10:36:04)

[高尚全]:

政府在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中应该起到重要作用?是不是主体?不是包办代替,反正我给你建,这种思想是不行的。政府要投入,财政上要投入,这是可以做的。第二,政府怎么引导?现在大家热情很高,我要建多少个新农村,大家的热情都很高。政府要加大投入,另外要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农民“我要干”,而不是政府“让你来干”。所以各地要因地制宜,城郊区跟远郊区不一样,城郊区可以土地批租,可以利用土地,因为土地的价值比较多,偏远地区土地就不值钱了,要建那么多的房子行吗?不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地的积极性都很好的,但是要注意怎么样保持健康的发展,确实,大家都要进行调查研究,政府要进行引导,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

(2006-02-18 10:37:16)

[高尚全]:

不要一说新农村,就把农民原来的房子都拆掉了。另外,不要无序地建,要有一个规划。政府可以推动,政府可以组织一些专家,设计不同类型的新农村,让老百姓来选择。

(2006-02-18 10:39:35)

[主持人]:

下面请第三位发言的先生,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员李津逵先生,他发言的题目是“城市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2006-02-18 10:40:19)

[李津逵]:

谢谢主席,尊敬的各位,在城市化过程中间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是世界的难题,也是中国当代的使命。

我首先提几个问题,然后说几个危险,最后提几建议。

关于城市化有这样的问题,首先,我们现在说的城市化是作为经济要素向城镇地域集中的这样一个经济现象还是全民族享受现代化成果的一个社会变迁?

第二,我们是城里人的城市化,还是包括了农民的城市化?

第三,我们是政府推动的城市化,还是可以包括民间参与的城市化?

这样三个问题。

(2006-02-18 10:41:07)

[李津逵]:

因为各位都知道,我们被告知说中国在2005年的城镇化已经达到了41.8%,不可逆地进入了城市城镇化的加速阶段,让我们想到了弗里德曼说的城市化1和城市化2,他说的城市化1是经济积聚的过程,城市化2是农民向乡村普及的过程。这两个过程中间我们看到,今天按照我们统计得出的41.8%的城市化率实际上仅仅是一个经济的城市化,而不是社会的城市化,如果按照社会的城市化,按照田成平2005年的估计,2006年的城乡社会保险,我们没有一项保险覆盖的人数是超过2亿人。比较我们全国人口和城镇人口,我们的各项社会保险覆盖的人口都非常低。

(2006-02-18 10:42:25)

[李津逵]: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以往口径的户籍人口的城市化中间,在2000年由于改变了统计口径,我们有1亿左右的人口在没有任何生存条件改变的情况下,一夜之间就被统计为城镇人口了,这样就出现了在2000年的时候城市化统计的一个飞跃,好象超前了。但是2006年社会显示的数字,我们看到社会保险口径的社会城市化是一个滞后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这样一个差距,就好象拉满了弦的一张弓,这当然对推动社会进步有一个推动的效应,但是如果拉的过满,就会发生社会的剧烈的动荡。

(2006-02-18 10:43:29)

[李津逵]:

第二个问题,我们是城市人的城市化还是农民的城市化。因为,在全球化过程中间,中国的城市已经加入到全球的城市竞争中间,竞争中间的城市政府就要提高自己城市公共经济的效率。在这种过程中间,就很容易收益内化。中国城市经营与全世界城市公共关系最大的不同,我们是处在一个城市化过程中间的地方公共治理,我们和别人不一样,人家的公民可以用脚投票,而对于中国的农民来说,几乎是无可选择地选择,他只能进城才能改变他的命运。因此,当前在城市经营过程中间的这种政府公司化、城市公司化,对进城的农民工经济上吸纳、社会上拒入已经成为很严峻的现实。

大家看到,在深圳打工的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他们的月收入可能是几百块钱,一千多块钱,他们每天工作12个小时,构成了流动人口。(大屏幕展示)这两个小孩,出生在北京,但是上学的时候,必须交暂住费,他们没有北京户口,这样的小孩在北京已经有第三代了,谁为这1.3亿流动人口分配人大代表名额?谁管他们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他们的子女择校费、赞助费?当生命发生危险的时候,人身损害赔偿的标准都与城市人不同。

(2006-02-18 10:45:35)

[李津逵]:

这是去年夏天南京长江大桥上的一幕。

为了降低城市里的噪音,连农民卖西瓜的拖拉机都不准进城。

这几年,大家都知道,城市资产负债结构通过城市经营进行的优化,最重要的就是公共资源方面政府大有作为,在这种大有作为中间,市政投资综合三个五年计划中间大步攀升。但是,我们要看一下这个钱从哪里来?政府的收入是租、收费,费来讲,各部门收费,变成各部门的经费,但是税已经成为各个地方政府的吃饭财政。巨大城市建设的资金缺口从哪里来?实际上就是新的资金来源,就是土地出让金。我们看看土地出让金哪里来的。

(2006-02-18 10:48:03)

[李津逵]:

政府把土地交给房地产公司开发取得的土地出让金,当然,政府也把一部分土地作为基本建设投资,土地出让金回来以后,就变成政府在土地上的投入,一方面对农民的征地,一方面是城市的拆迁。土地经营的收益就等于出让金减去征地拆迁和整理的成本,在政府的财务边界内,成本越低,收益越高,城市经营的效率就越高,这个账上,农民是被排除到政府账之外的。我这个话不是武断地说的,有一本书叫《城市经营宝典》,讲到了二十多位市长和市委书记讲话的时候,有19位讲到土地开发等等,没有一位谈到对征地农民、失地农民的补偿问题。

(2006-02-18 10:49:50)

[李津逵]:

伴随着民间造势的风风火火出现了政府的冷冷清清,大量的挥霍无度,不当的空间,没有纳税人和旅游者领情的城市的大广场和宽马路就出现了,也出现了非常挥霍的建筑。这种建筑中间,中国已经变为全世界最大的建筑浪费国和拆迁浪费国。过度的拆迁激化矛盾,而且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排斥了城市居民参与城市化的可能性,主要是剥夺城市居民的财产权。

我们一有句话说,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就有这样的城市领导人认为,私有房屋占有的国有土地的使用权不能予以补偿,而且在这样的城市里,他的高级法院可以作出这样的司法解释,剥夺公民就拆迁问题的诉讼权。

(2006-02-18 10:51:32)

[李津逵]:

刚才有许多的前辈专家讲到失地农民的城市化问题,这里看到的是奥运村范围内十多年前的失地农民,他们现在是租住着别人的房子,在这个租住的房子前面贴出的标语说“我们的财产到哪里去了”?这样的失地农民有六千万,每年新增五百万,其中60%处于困难的境地。

在珠江三角洲这样一个镇,政府为了发展工业区,把所有的土地征了,把所有的反还地也购了,最后农民除了货币什么也不剩的情况下,什么人进这个村呢?卖白粉的,开赌场的进去了,放高利贷的先行进入。这样一个村,六点钟的时候,我在村里的大排挡拍到这样的照片,农民在聚赌。

我们在城市经营过程中,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是不是以他的财产加入到城市化过程中并且分享城市化的过程,是我们大家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问题了。比如说,现在,全国各地有七千多个村在五年之内改成了居委会,而这个村改居的过程中间,是一个民政的行为。但是,按照国家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只要一村集体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原属于城镇集体所有土地就自然属于国家所有,这样巨大的漏洞正在被许多政府充分利用。

我们看到的这个村子,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在一个月之前,这个村子一个星期之内一万多外来人口被驱逐,村子被夷为平地。这个村长当时跟我说,城市化是什么?对我们来说,城市化是南亚海啸。这样一种“背对农民、排斥居民参与”的城市化,城里人的城市化已经变成集体无意识。城市化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间,我们看不到一个农村、农民的“农”字。

(2006-02-18 10:53:06)

[李津逵]:

今天,我们的社会城市化已经滞后于经济化,背对农民和背对农村的城市化,排斥民间参与分享的城市化,叫做国家城市化,是延续国家工业化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通过保留集体实现土地统购统销,以城市规划实现空间的计划经济,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标准。

大家看,有很多人奇怪,深圳市何以能够在一百万人口的规划的城市中间竟然住进了一千万人?也有很多人说,为什么深圳的城市规划中在法律的层次上有这么多的偏方?恰恰这些偏方由于农民的参与才把九倍于原来规划的人口放进了这个城市。我们大家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到,深圳一个村子的产权的复杂性,假如这个村子的产权是单一的国有就没有今天的深圳。我们也可以看到,深圳某一个街道办的治安力量,民警在最左边,只有二百个民警,其他都是群防队员、民防队员,都是街道和村集体供养的治安力量。所以在深圳、东莞报案,实际上基层社区管理是二元公共经济,农村集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单一国有化的城市在深圳和东莞我们没有看到。

简单地说,国家城市化都有哪些危险呢?第一,政府公司化的危险。四川、重庆的一些相关事件,定州事件、汕尾事件都超出了国家赔偿能力。

(2006-02-18 10:55:47)

[李津逵]:

第二,土地剪刀差的危险。以每亩地城市政府付出10万元计,未来1.5亿亩地进城将为城市政府带来15万亿的预算外收益,从农村减到城市,这样巨大的差别是减去一个农业税就能够反哺的吗?

第三,社会城市化滞后的风险。最近巴黎郊区大规模骚乱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国际化大都市并不是没有阴暗面的远景。

第四,过度消耗资源的危险。重要矿藏在世界储量的占比又非常低,国内能源报告都说国内能源材料全面紧张。

随着比较高增长率的GDP,我们到底是能够换来一个比较高的财富的积累,还是一个比较低的财富的积累?关键看我们的城市化中间的这种模式。我们到底是以一个狗熊掰棒子的方式还是不断积累的模式来发展我们的城市?

现在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在城市化中间,我们大量采用的是所谓推土机的思维和炸药包的思维。因为我们每年计算到GDP中间的那些建设量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建设,可能包含着巨大的破坏。

(2006-02-18 10:59:29)

[李津逵]:

在加速城市化中间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今天进入了加速城市化的阶段,这个阶段社会不和谐。英国在这个阶段出现了恩格斯所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本来想放给大家一段简短的录像,这段录像就是深圳市的一个城中村改造,叫渔农村的爆破。这个房子炸的不是二百年的房子,也不是二十年的房子,是刚刚建成不到二年的房子,看看房子的结构,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炸的并不是一堆豆腐渣工程。这些楼炸倒了以后,都是原封不动的结构。

加速城市化阶段,英国出现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由此写了《共产党宣言》;在法国的加速城市化阶段出现,由于奥斯曼十八年的改造引发了巴黎公社起义;在美国出现了工人的超时工作引发的“五一大罢工”。

(2006-02-18 11:01:58)

[李津逵]:

我的建议是,第一全面总结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教训,系统地编译城市科学名著。去年刚刚翻译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在很多城市规划的前辈和开发商中都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第二,建议客观监视城市化过程中间的经验教训,比如说小城镇建设、旧城改造、开发区的建设等等,都没有系统的梳理和监督。

在这个基础上开展城市化战略研究,产业空心化、贫民窟的规律、流动人口等等。

(2006-02-18 11:03:59)

[李津逵]:

没有监督回顾的过程,我们就会盲目推出新的战略,新的战略到底什么内容都不清楚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已经系统地向全国介绍经验了。

加强中央对城市化的领导。由于是全民族的一个大搬家,一定要协调全国的这种行为,重构各级政府城市化中间对流动人口、对失地农民指出责任,统筹协调法律修编,比如说选举法,流动人口有没有选举法?管理法,村改居是什么关系?比如说税法,打工者,在政府公共支出中什么时间才能享受到应该享受的公共支出?比如说社会保障法等等。核心还是还农民土地发展权,使他们共同分享城市化。

(2006-02-18 11:05:29)

[李津逵]:

各位,许多年来,西方的福利经济学在如何济贫和发展中有很多新的探索。谢若登认为,济贫的关键在于给穷人留下一块资产,索托说,资本主义在西方成功而没有在东方成功的关键就是东方国家穷人的资产是死资产。中国城市已经有了很多给弱势群体留下一块资产,并且能够盘活的有益探索,比如说昆山鼓励农民发展房东经济,东莞城中村作出的巨大贡献,比如说广东省开始集体用地的流转,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的同地同价同权,浙江省千百万工程中还农民宅基地和房地产开发的土地一样的权利。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感觉在我们的基层,在民间是充分有着和谐城市化智慧的。启动这种民间的智慧可能是未来走向和谐城市化的关键。

谢谢!

(2006-02-18 11:07:12)

主持人]:

谢谢李津逵先生,李津逵先生精彩的报告使我们联想到刚刚发言的高尚全院长,高尚全院长的发言中有一个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建设的主体。而李津逵先生提出了一个改变片面国家城市化的思维,而使市民参与到城市化的进程中。

(2006-02-18 11:09:06)

[陈志华]:

我经常在农村生活,刚才提到城乡建设,特别是农村建设,首先不是造房子的问题。刚才一说乡村建设,大量的注意力就放在了造新房子上。实际上我觉得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发展经济,这个经济需要很大的创造性。比如说,山东种桃子发财了,于是山西赶快种桃子,等山西的桃子结出来了,桃子已经不值钱了。这种情况太多了,上次在陕西也是这样,别处种苹果发财了,于是很穷的几个县赶快种苹果,是一种很落后的品种,我们说为什么不种富士,他说富士要高中生才会种,俺们不会,所以还种老品种,等到上市了卖不出去了。所以,发展经济是一个很大的、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在安徽也看到了,推广美国的油菜种子,长的又高又大,但是农民的油菜已经这么高了,季节已经过了,一声令下,大家把所有的油菜都拔掉,重新种美国的油菜,季节过了,长不出来了。

所以,发展经济是第一位,而农业经济怎么发展确实是大的学问问题,非常大的学问问题。这个问题需要深入的研究,而且研究的很具体,究竟农业生产怎么去搞。

(2006-02-18 11:09:41)

[陈志华]:

农村的发展,除了经济以外,就是一个教育的问题。现在农民竞争力很差,重要的一条就是教育问题。他确实是不懂,搞不清楚,像刚才我说的种苹果,就说俺们不会,实际上就是剪枝的问题。所以,教育是大的问题。不要以为他几辈子种地,真正要发展经济,几辈子的经验还是不够的,需要有新的东西。这里面牵涉的东西就很多了,比如说退耕还林,农民对退耕有兴趣,还林,他把政府给他的一捆一捆的树苗都当成柴火烧掉了,根本不种,这都需要很好的研究。

第三个是医疗的问题。在山里,青山绿水太美了,离城镇很远,生病了怎么办?牙疼了怎么办?农民怎么回答?说我们这里青山绿水很卫生很少生病,如果生病了怎么办呢?就忍着吧,等着吧。所以说,不是首先盖多少多少房子。前些年,乡村建设的时候有这种东西,比如说造成像兵营似的,全村上百栋都一样,北京郊区也有,江南地区也有,都造兵营式的,最多两三个模式,横平竖直地那样造。我有一个老同学也搞乡村建设,已经退休了,年纪很大了,他是一栋一栋房子地设计,他说很多地区一个地方最多两三个方案就造,造出来很浪费,也不好用。我们说话比较文明,这是兵营式的,老百姓说话不会那么客气,说是人民公社的养猪场,比我们说的难听多了。所以房子建设又是一个大问题。房子建设最可怕的是什么呢?非常容易引起政绩工程,一造一片,因为他造房子快,照相又很快。

(2006-02-18 11:11:50)

[主持人]:

陈志华先生长期奔走于乡村,了解农村的情况。

下面请世界卫生组织驻华首席代表贝汉瑞先生,他发言的题目是“二十一世纪健康城镇化展望——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006-02-18 11:14:12)

[贝汉瑞]:

谢谢,尊敬的代表,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

我谨代表世界卫生组织向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组织这次非常及时以及重要的会议表示衷心的祝贺。

城镇化一直是一个强有力政治经济社会的动力,它决定了人类的命运,在历史长河当中一直如此。尽管如此,人们常常不能很好地理解或者认识城市化与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从历史上来说,城市的发展是和贸易密切相关的,例如早在公元前300年,丝绸之路的两侧就随着跨越中国与欧洲以及西亚之间的黄金宝石、玻璃、玉石、象牙、奇珍异兽的贸易繁荣起来。在战国时代,秦国统一了各国,建立了秦朝,秦朝建都于长安,长安很快发展成为一个大的都市,也就是现在的西安。与此同时,世界还出现了很多规模宏伟的首都,都成为了中世纪各个帝国的权力中心,比如说印度的化石村,古罗马的君士坦丁堡,后来成为了伊斯坦布尔。据估计,公元前一世纪末,古罗马已经有了一百万人口,是唯一达到这个人口规模的城市。历史表明,14世纪的时候,丝绸之路给沿途的城市带来了很多的生机和繁荣,但是同时也给这些城市带来了疾病和死亡。

(2006-02-18 11:14:47)

[贝汉瑞]:

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情叫黑死病。据说当时杀死了欧洲大陆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一,也就是大约两千万人。中国的瘟疫疫情早在14世纪三十年代就有报告,1434年鼠疫就发现在中国的湖北,更加广泛蔓延的疫情席卷了整个蒙古,袭击了城市和各个商业中心。

现在的都市让大家生活得更好,能够更加健康,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人们,都市的魅力代表着工作机会、经济机会、自由的生活方式和多姿多彩。

但是,这个美梦也很容易成为一场恶梦。在中国的城市是这样,在世界很多其他的城镇地区也是如此。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非常重要。中国的城市发展提供了明显的机会,提高效率,鼓励经济活动。同时,城市化也提供了工作机会,表现在施工建设、制造和服务业,同时也给失地农民以及无业的农民提供了一些新的工作机会。反过来,在政府的支持下,那些在农村的农民还可以增加自己的土地面积,增加收入。最理想的情况是城市化的利益仍然让城市人民以及农村人民共同享有。

(2006-02-18 11:17:06)

[贝汉瑞]:

但是,全球的经验也告诉我们,现在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让城市的发展规划和满足快速增长的城镇人口的需要变得越来越困难。在许多城镇地区和城市地区,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之间要保持平衡也越来越困难。举几个例子,中国城市的持续发展是无极化的,因此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影响了人们的健康,水、土壤、空气的污染和城市的拥挤以及人口密度都相当高。

世界银行最近发表了一篇报告,讲到全世界二十个污染城市当中,最严重的16个在中国。据统计,中国城镇人口当中有三分之一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污染,这容易引起人们呼吸道的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爆发。城市垃圾当中,得到正确处理的垃圾还不到20%,为疾病媒介物提供了繁殖的基础。垃圾的处理不当,居住条件恶劣和无法定居都有助于疾病的传播。在全球化和现代航空旅行的背景下,人群、病毒、微生物等等都可以跨界流动,进入城市比较容易,从而使城市当中成千上万的人在几小时内就被感染。和过去发生鼠疫是一样的,城市成为疾病大流行的突破口,比如说禽流感,成为一个威胁。人们步行越来越少,生活方式也是坐着不动。

(2006-02-18 11:18:52)

[贝汉瑞]:

牺牲绿地不断换取更多的空间。静止生活,不运动,吃的食品都是高盐高脂肪的快餐产品,导致慢性疾病越来越多,又增长了当地卫生系统的负担,市政、医疗、保险、财政的负担,尤其是增加了许多没有综合医疗保险的家庭的负担。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城市中作为经济增长动力的人群常常会最大程度地受到环境和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的威胁。城市中的脆弱人群可能为人们所忽视,而被各种援助所漏掉,他们得不到政府的救济。城市当中流动人口的增加就是一个例子,根据我们估计,中国目前的农民工达到1.2亿,他们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却没有办法和城市居民一样得到公平的教育和公共服务的机会,这些农民工的母婴健康指标都非常差。

(2006-02-18 11:20:31)

[贝汉瑞]:

中国正在健康城镇化方面有所作为,人们都说时机就是一切,而现在就是中国认真考虑怎么样做才能确保让中国的城市拥有更美好生活的梦想,而且不让这种梦想变成恶梦的时机。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帮助韩国首尔主办1993年奥运会,我们的经验可以被中国利用。首尔利用奥运会这个契机,让韩国最肮脏的河流——汉江变得清澈起来,得到了市民的广泛支持。首尔为汉江建了三个污水处理厂,将很多小规模企业迁入了工业园,帮助韩国制定汽车维护和监督的项目条例,减少汽车污染。修建提炼厂,减少对进口天然气的依赖,同时我们要求大型的办公楼都使用更清洁的燃料,完善了地铁系统,改善了交通。所以有时候一座城市需要在恰当的时间,有个恰当的理由做恰当的事情。

(2006-02-18 11:21:34)

[贝汉瑞]: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世界的人口将近65亿,一半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20年的时候,居住在城市当中的中国人口将达到55%到60%,这就会形成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在今后15年内,将有3亿人住进城市。很明显,快速城镇化是中国人口目前以及未来健康的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中国的城镇化能不能将人民的健康放在第一位?我们认为这是有可能的。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观念即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因为它正确地认识到城镇化不仅是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途径。

如何从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健康城镇化是一个挑战,但是一步步循序渐进采取最佳的实践是有可能的。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城市活动概述了实现健康城镇化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各个部门的合作,促进循环政策的制定,促进社区参与和当地政府对健康的高度政治责任感。

(2006-02-18 11:23:41)

[贝汉瑞]: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中国来讲,要大大改善城镇化对人们健康的影响,政府要做以下的事情,第一,要促进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二是促进环境的可持续性,三是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四是确保公平地获得基本卫生服务,五是强调地方政府官员和私营企业人员对人们健康所承担的责任。此外我们相信,私营部门对城镇居民本身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最终人们要对自己和自己家人的健康负责。

根据以上观点,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里我们详细讲解了城镇化过程中为使人们享受最大的健康和福利所需要采取的行动。这个框架已经附在我发给大家的材料里了。我谈几条在城镇化过程中重要的政策,第一减少对汽车的依赖,修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让人们更方便地使用公共交通。这一点我可以和与会人员进行探讨。第二,要发展和促进发展人们安全的工作,无论是在工作场所,比如说职业卫生安全、道路安全、医院内的病人安全、食品方面的食品安全等等,这些都是暴露出来的问题,包括建立无烟公共场所。第三,开展河流返清运动,让鱼类和水生物回到中国主要的河流当中。第四,建立针对公用事业的,有助于水和能源消费更加合理化的价格机制。第五,确保公平的获得基本的卫生服务,投资支付最基本的卫生服务包,至少要保证农民工和最脆弱人群能够获得此项服务,这些服务可以由医疗保险或政府直接支付。

(2006-02-18 11:24:56)

[贝汉瑞]:

健康城镇化无须事先制定出宏伟的规划,我们可以从各方开始,只要从政府私营机构和人本身开始,只要我们付出行动就行。健康城镇化在中国可以实施,我们可以从把人民的健康放在首位做起。谢谢大家。

(2006-02-18 11:26:56)

[主持人]: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资金投入、资金支持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下面我们请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刘克崮先生谈一下,他的题目是“发挥开发性金融优势 支持国家城镇化发展”。

(2006-02-18 11:27:23)

[刘克崮]:

尊敬的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中国21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论坛。我想跟大家就以下三个方面的情况交流一些意见:

第一,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基本思路。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文化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强,城市的整体工程在提升,环境在明显改善,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4年低的41.8%。但是,目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距离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据统计2000年世界的城市化平均水平就已经达到了47%。

(2006-02-18 11:28:03)

[刘克崮]:

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我认为有五点,一是城乡就业压力都很大,这是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又处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因此,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压力很大。二是中国的土地资源少,耕地更少,城镇用水用地的矛盾非常突出。三是城镇建设缺乏规划,或规划质量低,水平差、实施差,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突出。四是中国地域广大,地区间城镇化发展的状况很不平衡,北京、天津、上海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80%,整个东部地区大约在50%左右,中部在35%左右,西部地区仅为25%左右。五是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差距较大,目前城市人口的人数大约20%左右是由农村转入城市的,他们在工作权、居住权、生活权等方面得不到较好的权利的保护,这些情况决定了我国城镇化道路将是一个较为复杂和比较长的历史过程。

(2006-02-18 11:29:32)

[刘克崮]:

根据我国城镇和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我们认为,推进中国城市化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树立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加强城镇规划管理,完善城镇功能,扩大、壮大城镇经济,引导农民有序进城。

(2006-02-18 11:30:35)

[刘克崮]:

目前,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城镇规划管理,注重超前性、前瞻性、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城镇规划和城镇体系的规划,要突出产业特色、城镇风貌和地方文化特点,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二是完善城镇功能,加快城镇的交通、通信、能源、给排水、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设施的建设,以及城镇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城镇功能,吸引产业和人口。三是壮大城镇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发展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加快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高新企业发展,鼓励低耗能、低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四是引导农民有序进城,要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逐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降低农民进城转为新市民的门槛,逐步统一城乡户籍制度,采取措施,保证新市民与老市民在教育、就业等各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2006-02-18 11:31:54)

[刘克崮]:

第二,开发性金融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国家开发银行近几年的发展。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是1994年成立的,时间比较短,1998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立足于中国国情,汲取国外先进的金融理论,以融资推动市场建设,逐步由一家传统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展成为市场建设型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我们认为,开发性金融的基本性质可以概括为政府信用、国家目标、市场运作、自主经营,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出以下四点:1.以市场建设作为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着力点,把开发性金融的融资优势与各级政府的组织优势相结合,用融资推动市场建设,使政府、市场、金融、企业各方面的资源结合起来,形成发展和建设的合力。2.进行信用建设,开发性金融通过构建市场化的融资平台,致力于法人治理结构、现金流、企业信用和市场信用的建设。3.坚持国家信用和市场业绩的统计,用国家信用提升市场业绩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4.形成一套自己独特的运行机制,主要是实行融资民主、财务民主、管理民主和经营民主的理念,坚持政府热点、雪中送炭、规划先行、规划建设、融资推动的方针,大额承诺、滚动计划、融资拉动的构建,政府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市场出口的融资机制。

(2006-02-18 11:33:08)

[刘克崮]:

通过开发性金融的实践,国家开发银行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发挥了先锋、先导和先进作用。1998年以来,开行累计发放贷款2万多亿人民币,有力地支持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至1995年底,开行投向煤电油运等瓶颈领域的贷款余额占比达到90%,西部和东北地区贷款余额占比达到总贷款的33%,支持了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三峡水利工程、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工程、北京奥运工程、辽宁澎湖区改造等一大批经济社会重点和热点项目的建设。同时,近三年,开行开始加大对社会瓶颈的支持力度,包括支持三农、中小企业就业创业、助学贷款、扶贫应急等社会发展瓶颈领域的建设,使更多的人能够得到平等的融资机会,体现以人为本。到2005年末,开行总资产已达1.8亿元人民币,资产利用率1.3%,不良资产率0.88%,不良贷款率0.8%。在国内所有银行处于第一位。

(2006-02-18 11:35:50)

[刘克崮]:

开行以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为己任,将继续在以下四大领域发挥作用:一是两基一支,即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具体包括能、运、财、农林、水和高科技领域。二是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教育医疗、救灾应急、节约环保等社会发展的瓶颈领域。三是积极支持境外的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四是开展金融合作,促进金融安全稳定,这是中国市场发展和金融发展出现的新的薄弱环节。

(2006-02-18 11:37:14)

[刘克崮]: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开发银行支持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实践和一些设想。

一、利用融资优势推进各类优化的编制和实施。规划是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建设水平的重要前提条件,开发银行在国内率先通过技术援助贷款,对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和行业发展规划、城镇体系发展和城市建设规划,以及地方专项规划给予了有力的资金支持,累计发放贷款180亿元,推动了各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2006-02-18 11:38:28)

[刘克崮]:

二、支持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支持全国区域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认为,这是为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开行在电力、石油、燃气、铁路、公路、机场、港口、通信等方面与全国的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刚刚结束的第十个五年计划中累计装机总量8400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50%,参与支持新建铁路7500公里,占同期全国总额的60%,支持高速公路建设1.8万公里,占同期全国高速公路的70%,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006-02-18 11:39:03)

[刘克崮]:

二是支持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城市发展的内部物质条件。开行支持了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199个地级市、94个县级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开行城市公共设施信贷余额已达三千多亿元,占开行总信贷余额的四分之一。今后,开行将继续保持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支持,特别是着重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建设。三是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会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内外部条件。开行支持了农村供水供电、县乡公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防洪减灾等领域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覆盖到所有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对于县一级也覆盖了将近50%。今年将继续重点扩大与县级政府和县级建设平台公司的金融合作,全面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02-18 11:40:25)

[刘克崮]:

三、积极支持小城镇建设。2004年以来,开行开始了配合国家建设部全国重点建设镇的建设,发放贷款,开展了试点。两年中,开行共在169个镇发放贷款64亿元,预计2006年新放款总额将达到50亿元。

今后在小乡镇建设方面,开行将做以下三件事:一是实行小城镇建设的多种投资模式,如在政府信用下的地方城建投资公司,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等作为融资平台,如支持跨区域投资经营的各类企业投资,促进小城镇建设资金的市场化、社会化和多元化,对于农村医疗、文教等非经营性的公共事业,我们提倡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开行信贷为辅的模式,或者政府安排五到十年的分年投入,开行一次投资将设施建起来,政府的资金分年提供还款。对于供水供电、污染治理等经营性的项目,主要能有收费维持自运转的项目。我们提倡以企业自筹加开行贷款为主,财政适度支持为辅的模式。同时,开行将积极和商业银行以及社会其他资金合作,共同增加对小城镇建设的投资。

(2006-02-18 11:41:37)

[刘克崮]:

二是提倡支持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组团贷款项目的建设。我们不大赞成一个镇、一个小市全部的基础设施都自给自足,应该在更大的区域内提倡城乡一体化、区域组团式的基础设施的供应,包括区域性的供水、供电、通信、垃圾污水处理以及区域性的路网等城乡统筹发展的建设项目。这类项目主要通过区域内银行、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密切合作共同实施。最近,我们在浙江省支持的奉化市西口镇城乡一体化污水处理,桐乡市土堰镇城乡一体化的供水系统等等一批城乡一体化的区域网络性的基础设施,对当地城镇发展和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的改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扬。三是努力促进农村和小乡镇金融体系的完善,加强大企业和社会组织以及政府信用的合作,推动改善有关的价格改革,建立完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有很多的大型商业银行逐步从农村撤出网点,把农村吸收的资金投向城市和工业项目。

(2006-02-18 11:43:36)

[刘克崮]:

开行作为一种调节,以发行金融债的方式,从商业银行吸收大量的资金,同时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把这些资金返向县域小城镇和农村。

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县域经济的发展,这是城镇化重要的基础。近几年,开行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城乡居民的就业,如山东凤翔集团的肉鸡系列产品,内蒙古草原兴发的出口项目,四川的新希望等等,仅仅山东的肉鸡产品已经远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和创汇额在全国单个企业中排名第三,吸纳了城镇劳动力一万两千人,使十万农民从中受益,使16个周边欠发达的县120多个乡镇13000个养蛋专业户走上了富裕道路。

(2006-02-18 11:45:20)

[刘克崮]:

目前,开行在农业产业化领域,贷款余额已达到接近50亿人民币,今后还将加大对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产业化龙头的支持。

第五方面是支持农业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开行已经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立合作关系,融资支持全国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基地,提高农民工职业技术素质和就业能力,用两到三年支持全国100所重点技校和100个实训基地,确定今年上半年在8个省市启动试点,下半年在其他省市扩大。

第六方面是支持城镇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解决城市低收入者住房问题,特别是新由农村进入城市的市民的住房问题。开行已经同国家建设部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城镇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规划、土地开发、住房建设、分配和住进后的管理工作,努力避免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像印度孟买以及拉美、墨西哥等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大量贫民窟的现象。

(2006-02-18 11:46:14)

[刘克崮]:

此外,开发银行将加强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央银行、银监会、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劳动保障部等各个政府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的配合,加强与各大商业银行以及各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共同形成强大的、多样的融资团队,共同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谢谢大家。

(2006-02-18 11:48:06)

[主持人]:

下面由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先生演讲,题目是“新型城市——中国社会的一个理性选择”。

(2006-02-18 11:48:48)

[何传启]: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早上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对2006年中国战略论坛的成功召开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同时也恭祝在座的各位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2006-02-18 11:49:36)

[何传启]:

我发言的题目是“新型城市化——中国现代化的一个理性选择”。我本人的研究兴趣是现代化研究,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城市化研究,但是在过去的工作里面,我们涉及到一些城市化的问题,我们过去六年里,分别完成了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其中,现代化报告2004里面讨论了地区城市化问题,现代化报告2006年里面讨论了新型城市化的问题。

(2006-02-18 11:50:12)

[何传启]:

下面我汇报三点认识,九个观点,供各位专家讨论。

第一,中国城市化要抓住三个关键问题。第二,世界城市化可以给我们提供三点启示。第三,新型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一种理性选择。

(2006-02-18 11:51:09)

[何传启]:

我们体会到,中国的城市化首先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第一就是充分认识和遵循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规律,第二是要选择城市化的合理路径或者说适合中国的发展路径,第三是要完善城市化的过程管理。

我们知道,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城市化本质上是城市文明的发展和扩散,而城市化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运动和社会变迁,而世界城市化的经验并不足以解决中国的问题。目前我们对城市化规律的认识明显不足。比如说2001年的时候,中国总人口大约是13亿,美国2.8亿,西欧16国是3.8亿,所有发达国家总和是9.6亿,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化的规模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总和,也超过了西欧的三倍、美国的四倍,所以简单借鉴国际经验不足以解决中国的问题。

(2006-02-18 11:51:31)

[何传启]:

其次,城市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城市化也没有统一的模式,城市化没有标准路径。城市化的结果与路径的选择紧密相关,这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性。而中国地区差距非常之大,目前中国各个地区的城市化路径显然不应该雷同。我们不妨以长江流域为例,目前在长江的上游的局部地方还有原始社会的痕迹,比如说云南和四川交界的摩梭族,是女儿国,母系社会,在西双版纳,目前还是刀耕火种。而在长江下游,南京附近,已经是城市连片,工业社会的性质,在上海,城市化早就完成了,正在发展新经济,走向郊区化。也就是说,在长江流域里,我们能发现人类文明四个典型特征,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现代社会,很显然,不同的地区城市化的路径不应该完全雷同。

(2006-02-18 11:52:59)

[何传启]:

第三是完善城市化的过程管理,城市化是长期的历史过程,但是城市化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时期要有不同的政策,我们的政策要与时俱进。城市化有四个参与者,有一种利益的博弈,一个是老百姓,第二是企业,第三是政府,第四是学者。我们老百姓的利益显然是生活的方便、工作的机会和费用,而企业的利益是利润、成本和战略,而我们学者的利益是什么呢?是研究、荣誉和环境,而我们政府的利益是什么?规划、安全和管理。为了使中国城市化进程能够顺利推进,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公平的政策平台,一个公开的监督系统,一个公正的执法系统。

(2006-02-18 11:54:41)

[何传启]:

大家知道,任何政策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当政策效用出现递减的时候,就需要有新的有效政策,不能简单地对一个政策下结论,也不要把某个人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要尽量减少片面观点对中国的误导。

(2006-02-18 11:55:33)

[何传启]:

下面看看世界城市化给我们的三个启示。

城市化的发展是有阶段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是多样的,而地区的城市化是可以选择的,不是唯一的。如果根据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轨迹来看,城市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城市化、流动化,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初开始的所谓的郊区化、逆城市化。第三个阶段,就是车厢平衡大多数化和信息化,不同的阶段操作完全不一样。

我们以美国为例,美国城市化是从1790年开始,1930年的时候,城市人口的比例就超过了农村人口,进入到第一个转折点。1960年的时候,美国郊区的人口比例,超过了城市人口,也超过了农村人口,进入了第二个转折点。美国的郊区化过程中间,美国城市人口的密度下降了一半,从每平方公里七千多人降到三千多人。我们再看看欧洲,欧洲城市的郊区化,欧洲学者曾经研究过人口超过20万个大城市,郊区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例在40%到65%之间,城市一半以上的居民住在郊区。

信息化是从七十年代开始的,因特网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50%左右,有的已经达到60%多了。

(2006-02-18 11:55:53)

[何传启]:

世界城市化的模式是什么呢?如果划分的标准不同,城市化的模式也就很多。也就是说,根据农村和城市的关系,可以分为城市优先型、城市农村协调型,根据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分为超前型城市化、滞后型城市化,同步型城市化。

根据城市化、郊区化与信息化的特点,还可以分为一系列不同的模式。问题是中国应该怎么做?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三种最基本的城市化模式。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我们分为三类,一个叫高度城市化,一个叫中度城市化,一个叫低度城市化。

我们这里有一张图,英国和澳大利亚城市化到90%以上,这是高度的城市化。美国和日本是中度的城市化,城市化率在80%。然后是芬兰和爱尔兰,是低度城市化,城市化率维持在60%左右。但是,在芬兰现代化的水平在全球排第5位,并不低。

我们看看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也分为三种类型,一个是超前型城市化,第二是同步型城市化,第三是滞后型城市化。六个案例,墨西哥和巴西,城市化水平超前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然后是马来西亚和牙买加,城市化目前的水平是60%左右。泰国和越南城市化目前才20%,大大低于经济和工业化的水平。

(2006-02-18 11:57:33)

[何传启]:

地区的城市化是可选择的,不是唯一的。我们分为两类,一是省级地区,一个是县级地区。省级地区来说,城市化三种类型,高度城市化、中度城市化、低度城市化。对于县级城市化来说,城市化不是必须的,只是一种选择,并不是所有的县都要搞城市化。不妨以美国为例,我们看过美国50个州、三千多个县的数据。比如说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城市化达到90%左右,阿拉巴马州城市化60%左右,冕因州和佛蒙特州城市化在40%左右,佛蒙特州在全美国城市化排到16左右。

新型城市化是一种理性选择。中国城市化的国际比较,中国城市化的路径选择,中国新型城市化的战略。我们来看看,2002年的时候,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基本上是总体的两倍,这是从1500年到2002年,五百年的城市化进程。二十世纪一百年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终低于世界平均值。

然后我们看看,2001年的时候,中国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历史水平的比较,我们2001年城市化是37%,而英国在1850年的时候城市化达到40%,美国1900年的时候城市化达到40%,德国1900年的时候,城市化达到49%,也就是说,2001年的时候,中国与英、美、德法城市化水平差超过80年左右,与西班牙、瑞典差80年,与爱尔兰、希腊差了50年左右,与芬兰和韩国差30年左右,中国城市化水平显然落后于经济水平。

(2006-02-18 11:59:37)

[何传启]:

中国城市化的路径怎么选择呢?我们认为有两种路径可以选择,一是传统城市化路径,一是新型城市化路径。到了省级地区的时候,不同的城市应该选择自己的城市化路径,而在县域地区的时候,可以选择城市化,也可以选择农村现代化,这和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有点儿类似。

那么什么是传统城市化呢?传统城市化就是一个线性模型,农村社会到城市化到郊区化然后达到城乡平衡的状态。而新型城市化模式的理论模型是一个环流模型,一条是乡镇到城市,第二条是城市到郊区到乡镇,这两条当中寻求一个平衡点,不断提高,不断变化。

(2006-02-18 12:05:10)

[何传启]:

我们比较一下,中国传统城市化与中国新型城市化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传统的城市化,中国的模式是城市优先发展,局部优先发展,农村做贡献,城市、农村分隔,这是不完整的城市化。第二个特点是,城市自我发展,人口不能流动,户口分隔。第三,城市化相对滞后,城市化水平低于工业化水平。第四,中国传统城市化相对忽视传统文化的保护,相对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对忽视弱势群体的利益,比如说失地的农民、新进城的农民等等,没有机制保证他们的利益。

(2006-02-18 12:07:35)

[何传启]:

新型城市化战略,有10个协调,一是城市化与人口流动协调发展,走全面的城市化之路。二是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协调发展,走高质量的城市化之路。三是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协调发展,走城乡协调的城市化之路。四是城市化与传统文化保护协调,走文化多元的城市化之路。五是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管理协调,走绿色的城市化之路。第六城市化与信息化的协调发展,走数字化城市化之路。七是城市化与国际化协调,走面向世界的城市化之路。八是城市化与郊区化协调发展,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从城市化向城乡动态平衡的转型,而这种转型实际是一个走战略目标导向的城市化之路。第九是城市化与经济现代化协调,要走经济社会协调的城市化之路,不能让进城的农民没有工作。最后一个,城市化要与地区现代化协调,走地区和谐发展的城市化之路,而不是千篇一律,百孔一面。

(2006-02-18 12:08:27)

[何传启]:

新型城市化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呢?第一是人口空间结构两次转变,农村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变,城市化社会向郊区化、城乡平衡社会转型。

人民生活方式的两次转变,从农村生活方式向现代城市生活方式转变,城市生活方式向信息化、国际化、城乡流动的生活方式转变。

(2006-02-18 12:09:39)

[何传启]:

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在2020年完成城市化人口空间结构实现第一次转变。2050年以前要实现郊区化,达到动态平衡。未来20年里,中国城市化率提高到60%左右,郊区化率提高到12%左右。未来50年的时候,城市化率提高到80%左右,郊区化率提高到50%左右。而我们的规模有多大呢?未来五十年里,按照滚动计算,大约5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6亿城市人口转移到中心城市的郊区。这是什么概念呢?对于企业来说是巨大的商业机会,对学者来说是难得的研究机遇,对于政府来说是巨大的工作压力,对于居民来说如何作出理性选择是巨大的挑战。2001年,西欧16国总人口3.8亿,发达国家总人口是10亿,我们的任务是,相当于把西欧从农村搬到城市,再从城市搬到郊区,这个工作量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总和。

我们预测了一下,未来中国城市化希望的增长率,郊区化希望的增长率,城市化的增长率是根据过去20年的平均值,郊区化的增长率是参考美国20实际一百年里郊区化的历史经验。2020年估计城镇化达到58%,郊区化在9%、10%左右。到2050年的时候,城市化达到80%,郊区化达到50%。

(2006-02-18 12:10:50)

[何传启]:

假设中国有14.5亿人口的话,那时候大约有7亿人生活在中心城市的郊区,4亿人生活在中心城市,3亿人生活在乡镇,十万人口以下的小城镇农村。

我们的基本观点是三个,一是中国城市化要抓住三个关键,基本规律、合理路径和过程管理。对于国家来说,新型城市化是一个理性选择,对于地区来说,应该选择自己合理的城市化路径。而中国城市化对企业和学者来说是巨大的机遇,对政府和老百姓来说是巨大的挑战。谢谢大家。

(2006-02-18 12:12:29)

[主持人]:

最后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发言,国家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司司长束克欣先生,他的题目是“集约与节约用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

(2006-02-18 12:13:11)

[束克欣]:

前面很多先生都谈了很好的意见,我今天利用这个机会谈一下我个人的意见,不代表国土资源部。

(2006-02-18 12:13:54)

[束克欣]:

土地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物质基础。由于世界各国的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不同,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不同,由此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回顾建国以来我们的发展过程,在土地利用方面,走的是粗放利用的路子,管理方式也存在很多缺陷和弊端。我从四个方面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见:

一.我国缺少统一协调的国土利用规划。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有规划,但他们是各搞各的,有的更是自行发展,互相之间根本谈不上匹配性、协调性、互补性,致使城市盲目扩张,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争着批准就上,水利电力工程领导批了就干,森林草原你争我抢等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方式上项目,造就土地资源大量浪费。

(2006-02-18 12:15:00)

[束克欣]:

二.规划指标、设计规范本身存在粗放用地问题。我国的规划特别是城市规划的理论,基本上是采用西方的一套,要求办公、生活、工厂都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空间敞亮的境地里。这种理念本身没有问题,但他与我国的国情结合在一起就是问题了。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土地。如果我们像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这些国家人口与土地的比例,我们也可以这样做,但我们远远比不上人家。因此,我们的规划指导思想要调整,要多鼓励向空中发展。

我们各行各业的设计标准与规范多数是采用原苏联的标准,现在看来这个标准已过时了,必须重新修订,同样要从我国土地资源的实际国情出发,少占地多用空间,推出一套新标准。

三.要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利益机制。征收不动产税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税制制度,而我国至今没有实行。所以用地者多占地不仅没有什么负担,相反土地升值会带来更多的利益,也会让一些地方政府不惜大量的土地用于建大广场,修超宽马路,也方便于富豪们拥有更多的豪宅等。如果实行不动产税制,财政将大量增收,有利于调节贫富差距,有利于节约用地。

(2006-02-18 12:15:46)

[束克欣]:

四.进一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和市场机制。我国土地实行公有制,即国家所有和农民集体所有制。目前的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都比较空壳,具体的利益权不够明确,更谈不上细化。所以权利人也不可能为自己的利益进行捍卫,寄希望于《物权法》能把这些权益表述清楚,将来使权益人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006-02-18 12:16:18)

[束克欣]:

土地资源的分配应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其完全实行市场化配置,但是现在的阻力很大,尤其是来自我们一些国有企业的抵制和一些部门的抵制,也有更多的人不想把土地由审批制度转向市场配置,不愿意丢权。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权益明晰化以后,再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我们农民所有土地可以像国有土地一样按照规划直接出让土地搞建设,用出让金支持农村发展,实行这个制度,我们可以在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当中解决农村发展的资金,提供非常重要的渠道。城市化过程当中可以通过不动产税收资金来填补现在的出让金收入。这样对将来的新农村建设,城市化过程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谢谢!我的发言结束。

(2006-02-18 12:17:42)

[主持人]:

谢谢束克欣先生,今天还有一点儿时间,大家可以向束先生提问题。

(2006-02-18 12:21:27)

[提问]:

城镇化建设发展应该发展到什么程度?什么样的程度比较合理?我认为应该发展到一个比较合理的程度。

(2006-02-18 12:22:04)

[束克欣]:

刘先生是我的老师,我当年在他的建筑工程系学习。刘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我觉得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是从我们国情来考虑,这是我们必然要走的一条路。曾经有一位省长,我们在交换意见的时候,他讲,当时我们在饭桌上,他说就跟喝酒一样,今天总共就这一瓶酒,喝完了没有酒了,你还说要喝,这个酒从哪里来?我们就这么多土地,我们用完了上哪里要?我们去扩张吗?不可能。总的资源的形势决定我们要选择这条路,至于空间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这是一个技术问题,需要经过很多的论证。

(2006-02-18 12:22:25)

[提问]:

根据我们最近的实践经验,说明我们在土地的利用和转让,或者征用的问题上,最容易侵犯基层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包括农村和城市。这当中有一个重大前提,我们国家规定了土地是国家所有这么一个制度。今天提的问题并不是说要改变这个制度,或者更换这个制度,我的问题是,在这个大制度前提下,怎么样来保障现有土地使用的农民和城市里面的房产土地的使用权利?在这个问题上,假如国家不能作出跟土地是公有制的,国有所有制同样有效的一个根本性法律保障和程序过程,那么农民的土地跟城市里面的房产主的土地权利就非常容易受到侵犯,而且这是整个社会产生动荡的非常重大的原因。国土资源部有没有这方面的设想?怎么解决当前这么一个重大的矛盾和冲突问题?我觉得应该有一个重要的法律,跟土地国家所有的法律有相等的效率,就是怎么样能保障这些基层的权益、利益,特别是用这样的法律约束、制约官员手中的权力,各级官员都可以利用土地国家所有这样一个大法的法律获得无上的权力,任何时候,只要他们有意愿,就可以无偿地侵犯城市里、农村的广大阶层的土地方面的利益。所以,国家土地资源部有没有这方面的法律考虑或者设想,有没有上这个课题,列没列入议程来考虑解决这个问题?

(2006-02-18 12:23:42)

[束克欣]:

你刚才提出的问题,我的发言里已经涉及到了。我们国家土地所有权,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利,目前的法律地位上,从字面上看应该是平等的法律地位。但是法律又同时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可以征用农民集体土地,这一条又把集体土地的法律地位降低了一点。在政府实施征地过程当中,又对农民的土地的补偿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法律现在也有规定范围内的标准,但是各个地方不一样,执行起来也有差别。所以,克扣农民的补偿、压低农民的补偿是经常发生的事,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从中央到地方都意识到了,我们也在研究解决这个征地制度改革。但是这个改革不是一个部门能够解决的问题,比如说我们所有的用地者都不希望拿出更多的钱来征地,都希望压的越低越好,他的出发点是要解决我投资最少的问题,出发点、角度不一样,所以我们一谈到征地制度改革,遇到的矛盾,一方面是农民,一方面是社会的所有用地者之间的矛盾,一征求意见,大家都不赞成,征地补偿费搞得很高,大家都不赞成,我们怎么解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公平合理地把需要征地的补偿,我个人认为将来是征地也好、买地也好,只是一个给与不给的问题,但是在价格上应该是一样的,用这种方式来平衡这个差距。

(2006-02-18 12:26:22)

[主持人]:

今天上午的会议,学术部分的第一单元就结束了。第一单元有如此丰富多彩,这么多话题,这么集中,今天还要特别感谢为这次论坛进行网上直播的人民网和中国网的工作人员,使我们这么精彩的报告同时传出了这座会议厅,转播到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关心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空间,特别向这些来自媒体的朋友表示感谢!

(2006-02-18 12:28:13)

来源: 中国网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 农业发展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