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师官兵驾驭新型战车开赴演兵场。
该师新型步兵战车在演兵场掩护步兵作战。张林/摄
视点提要:燕山脚下的这支装甲雄师,是我军陆军装甲兵转型建设的“窗口部队”,也是当之无愧的“排头兵”。
它是我军向世界开放的陆军装甲师,最早迎接世界八面来风;它在我军陆军序列中,最早成建制更换信息含量较高的国产新型装甲装备,最早经受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洗礼。
本文记述了这支部队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艰辛跋涉和铿锵步履。
【引子】
2007年盛夏,德国,维尔特弗莱肯。
阿尔卑斯山披着银色的雪冠,多瑙河泛着蓝色的柔波。7月7日,一名中国装甲师师长应邀参观德国第十装甲师演习,代号:“金盾-2007”。他,就是北京军区某装甲师新任师长陈学武。
此时此刻,在中国,该师政委邹运明率领铁甲雄师正冲出燕山之麓,向内蒙古草原演兵场疾驰。
那里,一场大规模实装军事演习也即将拉开帷幕,代号:“北剑-2007”。
一盾一剑,相映成趣。这一年,陈学武和邹运明有同一个梦想———把自己的部队与世界一流装甲部队作个比较。
3个月前,他们的部队在中国陆军装甲兵序列中,率先完成了装备信息化改造。
然而,这远远不是起点。上溯9年,这支部队就已经拉开了信息化建设的序幕。
10年树木,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在世界强国之林,中国的这棵“独苗”有多高、多粗、多壮……
一周之后,陈学武回国,立即赶赴演兵场。当天晚上,指挥部帐篷里,他把这样的感悟写进访问报告:“实践表明,把握发展机遇,赢得后发优势,是推动我陆军信息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那夜,草原长风骀荡,这盏灯光融入满天星斗。
不知不觉,东方,天际已经破晓!
古长城下燃烽火,为这支装甲雄师敲响警钟:“要么被时代淘汰,要么主动转型。”
1997年冬季的一个夜晚,燕山山脉深处,一辆“五九”式坦克喘着粗气爬上山坡。
炮塔盖掀开,伸出一个怪模怪样的圆筒——该师官兵从某研究所借来的外军坦克微光夜视仪首次进行试验。
一阵惊呼传来,无边暗夜中,方圆1500米内,树木、山包、车辆、人员、装备一清二楚,无一遁形。
忧思,顿时弥漫在夜幕中的钢铁方阵:“夜战,已经不是我军的强项。过去,我们说朝鲜的白天是美军的,夜晚是我军的。现在,已经不存在这种事情!”
这一夜,该师官兵初步领略了什么叫战场“单向透明”。
然而,这还仅仅是开始。短短几年间,接连亮相的高科技战争犹如重锤击鼓,在该师官兵的耳边响成一片——
伊拉克战争,美军两种主战坦克M1A2与M1A1同时驶上中东沙漠。行驶速度,两者几乎完全一样。但是,加装了导航定位系统的M1A2坦克到达同一个测试点,比M1A1少走10%的路程、少用42%的时间。坐在M1A2坦克里的指挥官,观看一张三维数字地图,远比看1000字的电文更迅速……
美军实验证明,数字化部队拥有3倍于常规部队的潜在战斗力,一个数字化师已达到6个传统师的作战能力。
存在“代差”的战争,胜负天平是一边倒的。伊拉克“共和国卫队”溃不成军的事实已经证明,信息化战争中,芯片的作用胜过了钢铁,信息的地位已经高于物质和能量!
这一年,一场强电磁干扰下的演习,让时任营长的苏荣至今记忆犹新:指挥车上,竖起3根天线,耳中依然不闻军令传达,只有阵阵细碎的噪声,似马蹄嗒嗒,像急雨淅淅。
苏荣急了:“准备放烽火,一堆火进攻,两堆火后退!”
演习后,官兵指着驻地山峦上的古长城烽火台,戏称:“苏营长一把火,回到原始社会了!”
全新的信息化战争,给燕山脚下的这支中国装甲劲旅敲响了警钟——信息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要么坐以待毙,要么主动转型!
新装备千呼万唤始出来,却遭遇“降级”:“一炮打准为何这么难?”
就在该师官兵摆弄外军夜视仪的那一年,1997年6月,上级在该师启动了装备信息化改造论证。
翌年,该师成为全军第一个嵌入信息设备的国产新型装甲装备试验部队。2001年,第一批完成信息化改造的装甲装备走下生产线。这年12月12日,共和国第一支有较高信息含量的新型装甲部队在该师组建。
仿佛是为了抚平该师官兵的切肤之痛,新装备最突出的特点,一是有了全天候情报侦察功能,二是通信指挥和火力打击系统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
3年前,时任副师长的陈学武在国防大学进修时,曾为研究坦克炮远距离攻击绞尽脑汁——二代坦克直射距离一般不超过1500米,再远就要失去“准头”。
如今,终于有了新装备!那天,他兴冲冲来到射击训练场。没想到,越看越生气——
新式坦克有了计算机火控系统,但有个“降级”开关,降级之后,还是老式的传统直瞄火炮。本来,这是为了让官兵体验新老装备效能对比设计的,但实弹射击时,几乎所有的指挥员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降级”。
手指轻轻一扳,就把千呼万唤的信息化“屏蔽”了。官兵心有疑云:“能打上吗?还是眼睛看到的目标打起来踏实。”
“打不上?胡扯!”营长苏荣脸上挂不住了:“看,指挥观察镜上有个圆圈儿,套上目标,弹道计算机就自动设置击发,你想打不上都难!”
但是,全营愣是找不出一个能“一炮打准”的兵!
当时,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在发生:新装备有了声音、汉字、图像网络传输系统,但训练场上“长江”、“黄河”的电台呼叫依然此起彼伏,侦察兵还在拿着“鸡毛信”气喘吁吁来回奔跑……
事实证明:装备变了,但是操作者的观念不更新,知识结构不改善,能力素质不提高,蝶蛹就变不成蝴蝶,还是包在厚茧里的毛毛虫!
羽化成蝶,脱胎换骨,是最漂亮的一瞬,也是最艰难的时候:“转型,刻不容缓!”
“双脚已经踏上信息化的列车,手里依然紧紧抓着机械化的站牌。”这是那时全军屡见不鲜的问题。
面对种种尴尬,我们总习惯把“板子”打在官兵屁股上。但是,现实并非这么简单。为什么不用信息化通信手段?官兵其实有很多话要说——
“新装备的网络系统只能在统一制式的通信系统内互联互通,师指挥所的通信手段没有变,数字和模拟信号不兼容,我们不喊‘黄河’、‘长江’怎么办?”
一次,新型坦克驶进群山沟壑,按计划实施无线电静默,等待攻击命令。一个小时过去了,营长指挥车的屏幕上,“命令提示行”始终是一片空白。此时此刻,师指挥所里,导调员大喊“出击”,已经喊破了嗓子……
无独有偶。内蒙古大草原一次实兵演习中,新配发的无人侦察机成功起飞,但战场情报信息就是传输不到地面指挥所。
“真是有了宝剑不会舞!”师领导火了。机关很委屈:“空地信息系统传输处理模式不兼容,我们确实没办法!”
一体化网络指挥平台!这个指挥信息化战争不可或缺的“神经中枢”,此时还静静地躺在研究所的蓝图上。
实践证明,羽化成蝶,脱胎换骨,是生命最漂亮的一瞬,却也是最脆弱的时候!
有人说:“等等吧!”师党委说:“等不起!”当时,军事斗争准备形势紧迫,全军任何一支部队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都必须保持战斗力,准备应付不虞之战。
转型,刻不容缓。师党委研究认为,信息化建设,一级有一级的使命,一级有一级的职责,必须弄清“本级定位”,不等不靠抓好“自己能干的事”。
于是,一份《信息化建设五年实施规划》出台了。在上级的支持下,该师通过系统集成,很快构建了有线与无线、移动与固定、指挥与保障能够互联互通的一体化装甲师指挥网络平台。师团建起军用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改造了9台野战指挥方舱,对网络实施了车载化、野战化革新,确保部队能够在高速机动条件下实施不间断指挥和及时准确的综合保障。
4年之后,沙场秋点兵。军委首长望远镜的视野里,出现了一支面貌一新的装甲劲旅……
信息化建设呼唤训练转变:“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是嘴馋,而是逼出来的,因为别无选择!”
坦克训练,是用“摩托小时”统计消耗的。时间就是金钱,这句名言用在这里再贴切不过——
当年,老式坦克一个摩托小时是700元。如今,新一代坦克一个摩托小时的消耗居然高达6000元。官兵们心疼地说:“新装备真是马达一响,黄金万两!”
实装训练昂贵,经费有限。怎么办?于是,办法被“逼”了出来。一次,上级首长来到该师某团,看到一群兵汗流浃背地砸铁皮、焊角钢。一打听,原来在做模拟器!官兵不等上级配发,自己买来计算机,研发模拟训练软件,再焊一个坦克外壳,两万元就造一台模拟器。
记者走进该团模拟训练大厅,38个模拟方舱和18个专业模拟器组成模拟仿真平台,实现了师团指挥所带各分队的全要素网络训练。
用信息化训练手段掌握新装备,难题迎刃而解。原来,培养一个驾驶员要20个摩托小时,现在只需一半。一枚穿甲弹5000元,过去炮长每年只能打一个练习,模拟训练“炮弹”管够。实车训练看不到是否命中,模拟器则能马上“报靶”。
目前,该团模拟训练与实车训练的时间比例达到1∶1。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是嘴馋,而是逼出来的,因为别无选择!”几年来,全师上下集中攻关,形成了涵盖各兵种专业,单车、单要素的模拟仿真训练体系,实现了战术训练同步异地组织实施,训练时间缩短了近三分之一。
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转变,群众智慧层出不穷。过去,先组织单车训练,然后连、营、团逐级训,仿佛“堆积木”,周期长效益差。如今,经模拟化训练后,全团一次性全装全员拉出去训实装。
全团都动起来,连、营还能不动吗?师领导说:“这就像老狮子带小狮子狩猎,从小就带出去,不是等它长大了再教,否则小狮子早饿死了。”
士们认同:“这也像舞龙,龙头动起来,各个环节就都动起来了,不是把每节都训好了,再拼成一条龙。”
改革,有默契也有阻力。有人质疑:“过去学理论就要学20天,现在几天就上车,出了事,谁负责?”
顶着压力,战车驶向射击场。过去2米见方的靶子,现在缩小了一半。新射手打靶,“咣咣”几炮,两个优秀。
炮响靶破,议论平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