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中国女干部比例近40% 已有9位女性国家领导人 妇女就业比例45% -4月份CPI维持3%高位 央行或有后续紧缩政策 CPI向上趋势难改 -第60届世卫大会再度拒绝涉台提案 国际卫生条例适用于中国全境 -交行A股开盘14.20元涨79.75% 海外投资者一周内从股市撤出$5亿 -中石油获世界最大汽田钻探权 国企将成企业义务石油储备主力 -基金私募将开闸 单笔不低于5000万 银行参与股指期货将有章可循 -"十一五"我国将重点发展八大高技术产业 扩大民用飞机产业规模 -中国6省份争夺第3个新特区名额 长三角城市居民收入增14.6% -免费师范生办法出台 国家鼓励终身从教 须回生源地执教十年以上 -中国将采取五项举措提高企业职工工资
中科院院长谈全球科技 中国科技改革步入新阶段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4 年 12 月 30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编者按: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亮点纷呈。岁末,本报记者就此独家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在长达80分钟的采访中,路院长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他强调指出,目前,各国都把创新能力建设视为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重大原始创新和集成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中国科技界正在努力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迎头赶上。

各国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升本国竞争力

问:2004年世界科技发展形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2004年是科技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一年。最突出的特点是各国都把创新能力建设看作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安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一些重要的国际科学组织先后提出了创新能力建设的咨询报告。美国科学基金会启动了信息、生物、纳米技术和认知科学计划,认为未来这四大科学技术将会酝酿产生重大突破。欧洲也正在实施第六框架计划,加强欧盟成员国的合作,其目标是通过整合来提升欧洲整体的创新能力,保证欧洲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安全与健康。

俄罗斯力图重振科技大国雄风。进入新世纪之后,俄罗斯政府认识到,基础研究、最重要的应用研究与开发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基础,是决定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为此,俄政府加大了科技投入,加强了国家调控,积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发展科技创新队伍,并通过专项行动计划,支持科学与教育的结合,大力支持先进制造技术、信息科技、航空航天科技等领域的发展。

韩国力图成为亚太地区的科学研究中心。政府制定的目标是力争2005年科技竞争力达到世界第十二位,2015年达到世界第十位,2025年达到世界第七位,成为亚太地区的科学研究中心,并在部分科技领域位居世界主导地位。

印度也力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实现其大国梦想。印度独立之后,一直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至上个世纪90年代,印度科技人员的数量已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进入新世纪之后,印度的生物科技和信息科技已经居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并且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空间技术和核技术。

其次,全球出现了科技群体性突破态势,各个学科都有突破,并且出现了学科之间和内部互相影响而产生的突破。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新兴学科不断涌现。

第三,科技创新、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在19世纪,电磁波从理论的提出到实现无线通信时隔近30年,到了20世纪,集成电路仅用了7年时间就得到应用,而激光从发现到应用仅仅用了一年多。今天,人类基因组、超导、纳米材料等本属于基础研究的成果,有的早在研究阶段就申请了专利,很多科学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产品,走进生活。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已经成为国家间科技竞争的核心,成为决定一国在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中地位的基础条件。

第四,能源价格飞涨,促使各国更加关注调整能源结构,寻找新的可再生能源和可替代能源,进一步提高已有能源的利用率。欧盟提出计划,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到所有能源供给的50%—60%。他们同时也在研究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先进核能技术,努力寻找油气资源。

第五,对新生传染病的关注进一步加强。科学界更加关注新生传染病的病源学、病理学和防疫机制,并积极寻找新的药物。但是,欠发达国家在解决清洁水、医疗保健、防止土地荒漠化、减少水土流失等方面仍面临很多问题,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很多国际组织因此提出,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创新能力。

第六,科技伦理道德受到注重。生物技术、IT技术、纳米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道德伦理方面的挑战。很多国家都开始建立科学道德体系,并用法律手段来规范这方面的研究。

开发月球资源、发展太空生产在21世纪初可能成现实

问:一年来,全球科技取得哪些重大的新成果和新突破,它们对人类社会生活会带来什么影响?

答:空间探索和空间科技取得重要突破和显著成果,欧洲和美国发射了火星探测器,带动了高技术的发展,开发月球资源和发展太空生产能力将有可能在21世纪初成为现实。同时,外层空间微重力和超真空环境的利用将使人类在21世纪初生产出超纯材料、新的药品和优质抗逆农作物品种等。此外,空间通信、遥感和导航已经或正在形成新兴产业,多层次、多用途、实时性、天地衔接的天基信息系统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信息技术方面,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家电和信息处理技术相互融合,继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并将继续推进新军事变革。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交叉融合,促进了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催生出新的产业门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

生物技术已经进入功能基因组时代。人类基因组测序2001年完成后,科学家又完成了水稻、玉米等的测序,今年则完成了猪、家蚕、鸡等的测序,其中家蚕和鸡的测序以中国为主。下一步要认识基因功能组每一段所控制的遗传发育功能,这将对优化物种品系产生重要影响。以生物为材料的工业生物技术异军突起,估计2020年后,工业生物制造有可能成为重要的核心产业,并将带动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发展将使人类有可能扭转长期以来单纯向自然索取的历史,逐渐恢复较为健康稳定的地球生态系统。

今年中美分别在量子密码、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上取得进展。美国建立量子通信的试验网。中国科技大学建立了长距离量子通信试验网。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关于五粒子纠缠态的重要发现,举世瞩目。量子密码一旦可实现远距离传输,对军事、企业的信息传输保密有重大意义。

在纳米技术领域,中国做得比较好。中国学者发表了大量有关论文,数量上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中科院金属所卢柯教授在铜的纳米超塑性技术研究取得进展之后,又有了纳米孪晶结构铜的新发现。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步入新阶段,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

问:未来国际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有哪些?

答:各国都在做中长期的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研究科学前沿、改善未来生活、提升竞争能力、调整投资结构和变革科学体制。总的趋势是促进学科交叉,加强对优秀人才的支持。“9·11”事件后,美国严控外来人员的进入,欧洲则制定了新的吸引人才的政策,加紧吸引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国的人才。

今年以来,重大科技项目的合作也增加较多。欧洲越来越注重欧洲框架计划科技合作。德、法改变以往做法,开始请世界上的优秀科学家担任新建研究所所长。

各国科研战略目标越来越清晰。比如研究纳米技术就是为了开发下一代的微纳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研究生物主要是为了解决医药、农业、品种更新、寻找生物能源方面的新途径。研究IT主要是研究超宽带新一代网络,战略应用目标也很明确。

问:中国科技发展在全球科技发展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在哪些方面发展较快并处于前沿地位?

答:中国科技在全球的地位有较快上升。未来15年的长远科技规划估计在明年春天公布,它将为到2020年的科技发展提供很明确的目标。在这个规划的制订过程中,我们发动科学家进行了充分讨论,使大家对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更加清楚。这将有利于引导科学家面向国家战略需要,紧紧把握住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国防能力和提升持续发展能力的主线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步入新阶段,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突出表现在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进展顺利,发挥高校科研作用方面取得新的进展。目前中国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达到了GDP(国内生产总值)的1.36%,而3年前仅占GDP的0.7%。今年中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自然科学基金过去20年来不断增加,从4000多万元达到了20多亿元。

问:中国对外科技合作的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

答:人员交往更多,合作项目更大,层次也更高,已从一般科技交流走向重大科技交流。中国现在已经全面参与了欧洲第六框架计划和伽利略计划。中国科学院今年和德国马普学会的合作已经30年了。开始时每年交流量只有3—5个人,现已发展到上千人。合作领域从人员合作到项目合作,再到共建科学家小组,共建研究所。

科学技术不仅推动经济发展,而且是先进文化的基石

问: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意义有何不同?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如何?

答:科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比如,激光现象是从科学发现来的,但后来应用到了技术层面,成为技术创新。科学研究有时候不一定直接转变为技术,但是能给人们提供新概念,比如说生态保护。科学创新认识客观规律,为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基础,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根据。技术创新则改造世界,创造新的生产力。

科学创新也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文化就是要不断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揭示自然现象和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技术创新则不断创造前人未能创造的生产方式。

科学技术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技术不仅要作为第一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而且要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石,在精神生活层面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将发展和更新人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与生活方式。(吴迎春 丁刚)

《环球时报》 2004年12月30日

来源: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 农业发展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