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有一个公益心理咨询组织 专门为青少年服务

发布时间: 2014-07-02 11:34:51  |  来源: 大河网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郑州 心理咨询 公益 救心 催眠
  平时,刘磊他们常用沙盘来做咨询
  刘磊和孩子们在一起
  如果把一个人看成是一台电脑,那么肉体就是这台电脑的硬件,而心灵,则是电脑的软件。
  一个健康的人一定拥有健康的肉体和心灵。肉体出问题了需要吃药打针,心灵出现问题了也需要医生治疗。
  在郑州,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自发成立了一个公益性的心理咨询组织,重点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缘由
  自发去震区救灾
  回来出现心理问题
  刘磊是个大高个,红扑扑的脸上总带着笑容。从汶川地震开始涉足公益,至今他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6年。
  他说,他与其他十几个朋友组织的第一个组织的名字叫“河南山地救援队”,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们在征得相关部门的同意后,便自备干粮前往灾区。
  刘磊回忆,他们奔赴灾区后便开始在绵竹、都江堰和什邡救灾。那是他们组织开展的第一次救灾活动,当时他被大家推举为队长。救灾期间,他们搜救幸存者、运送救灾物资,无一伤亡地完成承担的所有搜救任务。救援结束后,他们的事迹被写进《四川省抗震救灾志》。他们也是全国唯一被载入此书的民间山地救援队。此后,刘磊又带领队员自筹资金感召爱心企业,策划发起了6次援川慰问活动,沿龙门山地震带慰问灾民及我省援建将士2000余人次,捐赠物资折合现金数十万元。
  因为数次进川目睹灾区惨状,刚回到郑州的刘磊产生了心理问题。他回忆,在回来后的一年里,他经常会在熟睡中惊醒,“不管春夏秋冬,都是一身的汗。”
  虽然逐渐恢复,但他一直不知道原因,直到2010年4月的玉树地震。
  入围
  接触心理咨询
  深知“救心”的重要
  玉树地震发生后,刘磊和救援队里其他4名队员赶往灾区。在灾区,“我看见几个大学生模样的人在陪孩子做很奇怪的游戏。”
  刘磊一问才知道,这是四川师范大学心理系的师生在给经历地震的孩子们做“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有些是一对一地做,有些是把学生集中到一起做。”深聊后刘磊得知,人在心理上经历过大的刺激之后,往往会留下或大或小的阴影,“这些阴影可能使人出现不可控的行为。”
  从玉树回来之后,刘磊买来相关书籍学习后才发现,自己当年从汶川震区回来后出现的症状,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应激创伤后反应”——汶川地震中,他们主要做的是搜救工作,每天一睁眼,映入眼帘的就是地震中失去生命的遗体,有些甚至都已残缺不全。
  “当时我们站在废墟前,眼泪不由自主就出来了,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渗到骨头里边的疼。”刘磊说,几次救灾之后,他深感生命的脆弱和心理健康的重要,于是他便开始去学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并在2010年的10月份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
  自此,当年由他负责的那个名叫“河南山地救援队”的组织的工作重点也发生了转变,他们组建了心理援助分队,由救人转向救心。2011年7月,已经更名为“红五月公益联盟”的这个公益组织,在刘磊的接洽下,承担起全郑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的志愿服务和教师、社区人员的培训工作。
  发展
  援助活动刚开始 他们瞅准了小学老师
  刘磊说,成立心理援助分队时,他联系的都是自己在学习心理辅导时的同学,“当时有9个同学参与进来。”刘磊说,至今他依然感激这9个同学,他们一起让自己拯救心灵的事业开始起步。
  分队成立后,第一次活动是在郑州的秦岭路小学,目的是给教师减压。
  刘磊解释,之所以将分队首次活动对象确定为老师,是想把教师心理上的潜在的负面因素祛除,“这样教育孩子才有可能实现,老师的一句话可能会成就一个孩子,也可能会毁掉一个孩子。”
  在减压的过程中,刘磊和同伴利用催眠的方式,使全校57名老师的情绪得到了宣泄。
  他依旧记得,当时在集体感应的测试阶段,能够清楚地看到部分老师有明显的肢体异常反应,之后分队成员将这些有异常反应的老师重点照顾,单独干预他们的心理,“同时,也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植入积极的信号,排除紧张焦虑的情绪,使他们的心情得到放松。”
  刘磊介绍,目前他们的服务对象遍布整个社会,包括公务员、企业高管等平时生活、工作压力较大的群体,目前的治愈率达100%。
  虽然取得了这么好的业绩,刘磊却说,他们工作的重点是孩子,“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很多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时是最好解决的,如果拖延容易产生大的问题。”
  理念
  助人先助心 助心先助家
  在长期为青少年进行心理援助过程中,刘磊发现,很多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都是他们的家庭成长环境出了问题。
  随着社会上单亲、准单亲、留守等问题的涌现,这些作用到小孩子的身上,就会在他们的心理上产生一定的问题。
  譬如孩子缺乏安全感、社交障碍、性别认同的缺陷等,这些都与上述的这些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刘磊说,2013年的10月份前后,他们就接到了3例孩子自杀自伤的案例,“这其中的大部分都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失当有关。”
  其中的一个,是因为升学后原本优秀的自己到了新的学校里不那么显眼了,“孩子心理承受不了那种失落和落差,因此就出现了自残的行为。”刘磊介绍,孩子的父母也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
  “后来在我们介入的过程中发现,父母在不经意中表现出来的失望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刘磊提醒,因为孩子的可塑性很强,所以家长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
  所以,在日常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刘磊和同事都是一方面开导孩子,另一方面引导家长,为孩子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这就是我们的理念,‘助人先助心,助心先助家’的来源。”
  话说催眠
  说到催眠,刘磊解释,这是一种在心理辅导中常用的治疗方式,“前段时间上映的《催眠大师》,里边很多方法,我们平时的实践中也在用。除了部分技巧存在艺术的拔高外,电影中起码有一半的内容都是合理的。”刘磊说。
  催眠一词,在英文中对应的单词是hypnosis,它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睡神Hypnos的名字。它是由各种不同技术引发的一种意识的替代状态。
  在被催眠时,人对他人的暗示具有极高的反应。催眠并不是真的让人睡着,而是具备此项技能的人运用一些心理学上的技巧,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一种易被暗示的状态,并在知觉、记忆和控制中做出相应的反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