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现代化报告阐述中国健康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发布时间:2018-02-26 11:52:44  |  来源: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刘芳奇  |  责任编辑:刘芳奇
关键词:健康,中国,现代化,卫生,发展

中国健康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中国健康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与世界健康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在不同阶段,中国健康现代化的内涵和特点有所不同。

清朝末年的健康现代化起步

清朝末年的健康现代化,可以从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现代健康的知识传播。洋务运动之前,西方医学已经在中国开始传播,但大多是不成体系的。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开始主动学习西方先进医疗技术,并着手翻译西方医学著作,现代健康知识得以系统传播。

其次,现代健康的实践。在19世纪中后期,一些现代医院和医学教育有所发展。1881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医学院。

民国时期的局部健康现代化

首先,健康现代化的探索。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卫生部(后改为卫生署),开始着手发展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并出台了一批代表健康现代化方向的法规条例。

其次,健康现代化的实践。主要内容包括创办医院,发展医学教育,以防疫为主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保障制度也得以初步建立。健康服务方面,1919年中国正式成立了中央防疫处,掌管各种急性传染病的调查、研究、防治和讲习,并开始制造生物制品,如白喉抗毒素、免疫血清、牛痘苗及各种疫苗等。健康治理方面,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内务部设卫生司,掌管全国卫生行政。1928年,卫生司改为卫生部,另设中央防疫委员会。民国时期也比较重视医学科研,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了中央卫生实验处,主要负责创设各项卫生实验与研究机关,设立各实验区以及训练各种卫生保健和防疫的专门人才。

新中国的全面健康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政府为健康卫生工作制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四大方针。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健康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之后,中央国务院以及卫生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环境、健康综合以及其他相关政策文件。

其一,健康生活水平持续改善。2014年,中国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为75.8岁,与建国前的35.0岁相比,大幅提升;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已由建国之初的1500/10万下降至2013年的23.2/10万,婴儿死亡率由建国初的200‰下降到2015年9.2‰,均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08年的6.48%上升到2014年的9.79%。

其二,健康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一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生比例由1965年的1.07‰上升到2015年的2.21‰,护士和助产士比例由1990年的0.84‰上升到2012年的1.85‰、床位比例由1965年的1.4‰上升到2011年的3.8‰;二是重大传染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中国通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和重大疾病防控、防治政策,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有效控制了麻风病、血吸虫病、疟疾等曾经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疾病,全国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从1949年的20000/10万下降到2015年的223.6/10万。三是基本建立医疗保险体系并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

其三,健康环境逐步受到重视。一是健康生态环境日渐受到重视,清洁饮水普及率由1990年的66.9%上升到2015年的95.5%;卫生设施普及率由1990年的47.5%上升到2015年的76.5%;二是健康社会环境不断改善,农村人口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的17.2%下降到2015年的5.7%,65岁以上人口比例由1990年的5.34%上升到2015年的9.55%。

其四,健康治理能力不断提高。一是药品监管法规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和《医药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为核心的药品监管法规体系。二是医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能够生产的原料药品种很少,1956年能够生产的原料药有149种,目前,中国生产的原料药已经达到1500余种,其中青霉素和维生素C等不少品种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其他品种抗生素、激素和氨基酸的原料药产量,也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三是卫生科技不断进步,医学基础研究取得了快速发展,研究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

<  1  2  3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