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大宗进口产品质量安全情况。
1. 乳制品
2016年,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从来自17个国家(地区)的乳制品中检出未准入境产品共计154批、329.3吨、106.3万美元,主要为品质不合格、包装不合格、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等,占未准入境乳制品总批次近8成。安全卫生问题中,大肠菌群、霉菌、酵母菌等微生物污染,叶绿素铜、牛磺酸和明胶等食品添加剂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等问题较为突出。
2016年,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从来自5个国家(地区)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中检出未准入境产品9批次、46.6吨、50.3万美元。未准入境原因主要是标签不合格、品质不合格、食品添加剂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等。
标签不合格,主要是由于涉及乳制品的标签标准法规较为复杂,很多标注内容需要进行详细计算,部分进口商未能按照规定制作。食品添加剂不合格,主要是由于国内外食品添加剂使用要求存在差异,进口商未能准确掌握相关要求,进口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
2. 食用植物油
2016年,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从来自13个国家(地区)的食用植物油中检出未准入境产品共计42批、2.6万吨、1532.8万美元。主要为品质不合格、包装不合格和污染物超标等,占未准入境食用植物油总批次近8成。安全卫生问题中,砷、铅、苯并芘等污染物超标问题较为突出。
2016年,我国在大批量进口食用棕榈油中检出总砷含量超标。砷超标的原因与油料种植过程中的迁移有关,土壤水体中重金属会在油料作物体内累积,并进入食用油中;另外,加工过程中生产设备中的重金属也会迁移进入食用油,导致砷超标。
3. 肉类
2016年,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从来自16个国家(地区)的肉类中检出未准入境产品共计128批、902.7吨、161.8万美元。主要为货证不符、标签不合格和品质不合格等,占未准入境肉类总批次近9成。安全卫生问题中,检出氯霉素超标1批。
货证不符,主要原因是部分出口国家(地区)主管部门责任意识不强,兽医官在出具卫生证书时未能准确核实证书信息与货物信息的一致性。此外,境外生产企业在装载货物时出现人为失误,混淆货物品名、数量等情况也屡有发生。品质不合格,主要是由于集装箱制冷装置出现异常,导致货物在运输途中出现缓化、变质、有异味的情况。兽药残留,主要是出口国家(地区)主管部门和生产企业未能有效控制兽药使用。
4. 水产品
2016年,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从来自27个国家(地区)的水产品中检出未准入境产品共计91批、607.3吨、164.7万美元。主要为品质不合格、食品添加剂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污染物超标、微生物污染等,占未准入境水产及制品近7成。安全卫生问题中,二氧化硫等食品添加剂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镉、汞、铅等污染物,单增李斯特菌、大肠菌群等微生物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食品添加剂不合格,主要原因是部分境外生产企业为保持产品的外观和新鲜程度,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特别是使用二氧化硫。污染物超标,主要是随着全球范围内的工业化,海洋水域污染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