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 2017-02-21 13:16:10  |  来源: 东莞市政府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刘芳奇
关键词: 政府工作报告,对外,体制,经济发展

2017年工作安排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领,以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为方向,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为契机,以“十大行动计划”为抓手,深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强化执行落实,突出抓好实施倍增计划、加强招商引资、提升城市品质、优化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推动东莞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8—8.5%,人均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进出口总额增长3%。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50%和40%,R&D比重提高至2.5%。全面完成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步伐,打造智能制造新高地

以倍增计划带动集约化水平提升。按照“选好选优、培优培强”的原则,选取200家存量优势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支持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发展总部经济、推进兼并重组、加强产业链整合、强化资本运作等提升综合竞争力,力争用3—5年时间,推动试点企业实现规模和效益的倍增。同时,示范带动各镇街(园区)实施镇级倍增计划,引导全市存量优势企业全面提升产业集约、资源集约、空间集约水平。

实施精准服务企业行动。按“一企一策”方针,对龙头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方案,系统解决企业用地、人才保障房、员工子女入学、配套工厂落地及扩张等问题。深化“千干扶千企”服务,探索建立“企业十件实事”工作机制,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引才等共性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市属转制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实行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着力加强高企培育和创新平台建设。落实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实施方案。深入实施高企“育苗造林”行动计划,力争年内高企达2000家,高企后备企业1000家。鼓励高企组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引导规上企业设立研发机构。以发展科技产业为重点,加大产业加速器环节的培育扶持力度,推动科研成果加速成为产能。加强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估考核,加快大学创新城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推进散裂中子源建设,力争9月出第一束试验束。启动建设先进高端材料研发实验基地。加快筹建名校研究生院,启动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打造国家知识产权强市。

推进“机器换人”和智能化改造。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完成100条示范线建设。完善“机器换人”资金管理,用好省市融资租赁资金,撬动技改融资20亿元以上。集聚一批智能化改造系统集成商和服务商。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推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办好智博会与科技合作周。积极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培育壮大智能终端等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构建完整的智能终端产业生态系统,力争成为全球智能终端产业最重要的研发设计、生产配套、品牌聚集基地之一。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激光等产业加快发展。为1000家企业提供两化融合服务。大力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建设科技“四众”平台。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创新商业模式,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会展物流、文化创意和新型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促进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发挥产业投资母基金作用,形成“1+N”产业投资基金体系。推动企业上市和挂牌新三板融资,推动东莞上市板块扩容。支持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等筹集资金。支持金融机构拓宽业务领域,积极申报各类金融牌照。探索创建贸易金融创新示范基地,在松山湖等条件成熟的园区和镇街大力引进和发展基金业,促进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租赁、消费金融等新型经济金融组织集聚发展。力争私募投资基金突破250家。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强化“优秀企业家是经济发展脊梁”的理念,弘扬“厚德务实、敢为人先”的莞商精神,在全社会营造支持企业发展和推崇企业家精神的良好氛围。支持各大商协会及世界莞商联合会发展,推动企业家抱团发展。办好莞商学院,实施万名民营企业家培训计划。加强“创二代”的培养。鼓励有条件的民企引入现代管理模式。依法保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提升东莞制造品质。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