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更加注重转型升级,倾力壮大实体经济。坚持扩量与提质、特色与创新并举,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矢志不渝推进工业强市。按照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要求,加快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抓好省级智能家电基地建设、市级战新产业基地培育,力争战新产业实现产值700亿元以上。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分行业研究传统产业提升的主攻方向和政策措施,突出产业配套、链条延伸、集聚发展,加快建设重点产业集群。实施“千亿技改”“千企升级”,落实5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300个,力争全年实现工业投资1000亿元,其中技改投资420亿元,六大主导产业产值2770亿元。鼓励扶持企业争创名牌名标,大力提升品牌竞争力,全年新增省级以上名牌名标34个。提高产品本地配套率,力争博西华、康佳电子、猎豹汽车、全柴、扬子空调等5家企业本地配套率提升2—8个百分点。实施分类指导,实现帮扶工作常态化、精准化、责任化。切实尊重、关爱企业家和企业经营者,充分发挥他们在振兴工业中的主体、主导作用。
千方百计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电商滁州”。加快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孵化中心等建设,扶持云伙计等加快发展,推动车团网等加快落地。加强与阿里、京东、苏宁等知名电商合作,推动产销企业强化线上线下合作,扶持“村淘”等涉农平台发展。实施电商培育计划,孵化电商企业100家、培训从业人员1万人。以更快的步伐推进旅游业发展。大力发展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打造以休闲娱乐、观光游览、文化体验等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推进“赛事兴旅”。大力发展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5%。
多措并举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把农业放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大体系中来思考和谋划,更加重农强农,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加快农业园区建设,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立体式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力争新增市级以上农业示范区10家、家庭农场1000家。优化种养结构,因地制宜招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一对一组织现有食品企业去县市区共建原料基地,把田间变为工业第一车间,提高农副产品就地转化率。推进生产机械化,运用机械化装备和信息化技术,提高现代化种养水平,突出解决粮食烘干装备不足问题,推广耕地质量建档立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加速营销电商化,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既解决农产品卖出问题,又促进农民扩大消费,兴旺农村市场。推广模式复合化,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体验、健康、文化等有机融合,使其功能叠加、价值增加,开辟现代农业发展新的蓝海。
因地制宜提振县域经济。把县域经济作为全市加快发展的基石,围绕做大规模、做强产业、做出特色,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推进计划,促进县域分工协作,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竞相发展。完善督查考核办法,力促各县市区在全省考核中增速争先进、总量进位次、人均上台阶。支持天长招大引强和育大培强,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提升全省十强县位次,尽快挤入全国百强县,进一步走在前、作表率;加快来安、全椒市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推进滁来全协同发展、板块联动;推动明光、定远、凤阳联手打造西部大工业基地,搞好规划引领,优化资源配置,强化龙头带动,进一步上规模、促转型;鼓励南谯、琅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进一步扩总量、快发展。支持县域工业园区创新发展,提升开发水平,打造支撑县域发展的增长极。